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8年10月,协约国军队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突破了兴登堡防线。惨败临头的德国便向协约国发出求和的呼声。然而,协约国为了从根本上削弱德国,拒绝了德国的求和,决心给德军以更大的打击。就在这时,发生了一场意外的灾难——西班牙流行性感冒。从而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相似文献   

2.
闻名于世的马其诺防线是1927-1936年法国为防止德国入侵修筑在法德边境的防御工事,长约700公里。二战中,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入侵法国。耗资巨大的马其诺防线在战争中并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然而,在亚洲战场上.为实现控制亚洲大陆的“大陆政策”,日本关东军在中苏中蒙边境上构筑的长达4000公里的“东方马其诺防线”却鲜为人知。前不久,通过遗留在黑龙江省东宁县当时日军军用仓库中的一批日军军用地圈,才使笼罩在日军要塞上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开。侵华日军在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峥嵘显露——  相似文献   

3.
二战前,法国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两次遭受德国入侵。为防止德国再次入侵, 法国建造了以当时的国防部长安德烈·马其诺的名字命名的马其诺防线。然而,在短短4年时间里,马其诺防线被两次突破。 1940年5月至6月间,德军采取绕过马其诺防线的迂回战术直捣法国腹地,迫使法国败降,进而逼迫马其诺防线的主要守军投降。而4年后的1944年秋至1945年春, 美军又对据守在该防线的德军展开了一系  相似文献   

4.
明码泄密 1914年8月20日夜,德国无线电台报务员听到萨松诺夫指挥的两路俄军在无线电里用明码联系作战计划。德军将领兴登堡率大军沿铁路线急行军3天,包围一路俄军,使俄国10万人马全军覆没。另一路俄军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宴会泄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美国商人途经华沙时应邀赴宴, 同桌有一位德军高级参谋。这个高参傲慢地说:“美国支持英国  相似文献   

5.
法国和德国彼此仇视、互相防备、停停打打已有两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德国灭亡波兰、入侵北欧之后,希特勒的矛头首先指向法国。 作为当时欧洲大陆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对德国人的侵略野心是有所认识的。在众多的法国人当中他们始终认为德国是唯一的最危险的敌人。正因为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人就着手在法德边境修筑一道防御工事,即著名的马其诺防线。法国政府把大  相似文献   

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柏林战役中,担任主攻柏林的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别出心裁,妙用被德军误为“神秘武器”的探照灯,为攻克柏林首立奇功。苏军发起攻城作战之前,柏林德军的防御工事体系十分坚固、庞大。德国法西斯为了作垂死挣扎,投入了85个师近百万守军,还有3300架飞机、10400门火炮、1500辆坦克。这无疑给苏军攻克柏林增加了许多困难。如何才能给予德军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伤亡呢?  相似文献   

7.
白俄罗斯战役,是苏军在1944年6月23日至8月29日实施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苏军参战的有四个方面军,计166个师、12个坦克和机械化军、21个旅,共14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31,0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200辆、飞机5,000余架。德军投入的兵力共63个师又3个旅,计120万人,火炮和追击炮9,5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900辆、飞机约1,350架。战役的结果是,德军17个师又3个旅被全歼,其余的师损失过半,整个中央集团军群被击溃。苏军打开了宽500多公里、深550~600公里的巨大缺口,把德军的整个东部防线分割成两部分。苏军实施自俄罗斯战役的目的是:粉碎白俄罗斯境内的德军重兵集团——中央集团军群;撕裂苏德战场上整个德军的防线,使德军南北战略集团无法协调行动;解除南线苏军的右翼威胁;打通直扑德国的最短途径。这次战  相似文献   

8.
1945年3月22日,巴顿麾下的第3集团军突破莱茵河。德国腹地暴露无遗。舆论认为,欧洲战场的胜利已成定案,德军防线崩溃指日可待。就在这个时候,第4装甲师史密斯师长收到了一份巴顿亲自签发的密令,命令他立即组成一支小型援救部队,快速夺取德军防线纵深60公里处汉姆堡的OFLAGXⅢ-B战俘营。但德军大势已去是一回事,命令一支孤军深入德军战线后方,再折返回来是另一回事。鲍姆特遣队数日之内,美军就组织起一支特遣队,包括第4师37装甲团的两个连和第10装甲步兵营部分人员,共计11名军官、282名士兵,指挥官由巴顿亲自指定的鲍姆上尉担任,故该特遣…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于德国人来说,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始终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不仅限制了战后德国军事力量的发展,也制约了军人们获得升迁的机会。在兴登堡死后的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颁布了一项法令:  相似文献   

10.
飞艇时代始于1900年7月2日,比第一架飞机起飞早了3年.然而在1937年5月6日,飞艇时代突然终结了,原因就在于被誉为德国骄傲的“兴登堡号”,在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镇着陆时突然起火燃烧.于是,飞艇这种当时流行的载客方式,就这样悲剧性的中断了. 1936年3月,德国齐柏林飞艇公司完成了梦幻般的“兴登堡”号飞艇的建造,这是该公司所建造的最先进也是最大的一艘飞艇,以当时德国总统兴登堡命名.“兴登堡”号全长248.6米,最大直径41.4米,重达206吨.作为20世纪30年代“空中的豪华客轮”,在启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它曾连续34次满载乘客和货物横跨狂暴的大西洋,载送旅客达1000多人次,到达北美和南美,堪称世界航空史上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11.
止步不前的日耳曼人1914年下半年,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卢森堡、比利时,历经比利时至阿尔萨斯-洛林一线的"边境交战"、阿登地区遭遇战、桑布尔河战役、蒙斯战役,以德军的胜利和协约国军队的总撤退告终,但在随后的马恩河战役中,德军由于伤亡过大而全线退却。至此,双方在西线经过3个半月互有胜负的战斗,彼此停留在长达700公里的筑垒阵地前。在整个西线,德军面对协约国由铁丝网、障碍物、堑壕、交通壕、混凝土、饥枪火力构成的绵亘防线,进攻速度锐减。此际,德军急于想打破僵局,速战速决,以摆脱拼消耗的态势。这是因为,德国一开始便在战略上立足于速战速  相似文献   

12.
电疗机:让德军战机晕头转向 1940年6月,德国空军在距伦敦不到100公里的加来地区部署了大量轰炸机。英国人意识到德军已经把伦敦定为了下一个空袭目标。不久,英国情报部门获知,德军已经拥有了某种辅助轰炸机发现目标的无线电设备,这也意味着德国人完全有能力发动夜袭。  相似文献   

13.
通常,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被认为是"德国装甲兵之父"和德国装甲兵的创始人,似乎德军装甲作战理论的发展和装甲部队建设都是古德里安一人之功.这种观点在国内广为流传,许多文章言之凿凿,不少德军军迷也往往把古德里安作为偶像.  相似文献   

14.
提起诺曼底登陆可以说是无人不晓。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17万名空降兵乘1200架运输机,首先在德军防线背后着陆,夺取海滩堤道和主要桥梁,占领主要登陆地段的侧翼,阻止德军增援。同时,100多艘舰船上的火炮对登陆地点的德军阵地进行轰击。6点半以后,登陆部队开始突击上陆,9点已经基本突破德军阵地,站稳脚跟。到7月初,盟军已有100万人登陆,并且还有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赶来。7月下旬,盟军已占据了比较广阔的登陆场,完成了地面总攻的全部准备工作。诺曼底战役结束。从此,德军陷于两线作战的困境之中,失败的速度加快了。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次二战史…  相似文献   

15.
突发奇想 1915年2月,德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潜艇偷袭作战。德军潜艇像海狼一样吞噬着行驶在大海上的各种船只,当年就击沉协约国船只431艘。 面对不可一世的德军潜艇部队,英国人伤透了脑筋。由于受当时技术力量的限制,皇家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很难发现在水下活动的潜艇。水面舰艇在明处,德国潜艇在暗处,英国人自然防不胜防。英舰频频遭受潜艇袭击的事实使皇家海军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给予还击,只是苦于想不出什么高招来。  相似文献   

16.
余秀峰 《军事史林》2007,(10):31-38
一,“虎”式重型坦克 “虎”式重型坦克的设计起源于1937年的“突破战车”计划,德军希望设计一种装甲厚并用于突破敌军防线的重型坦克,由于德军在1940年迅速占领西欧,“突破战车”计划就未能实施。当德军坦克在苏德战场遇见T-34中型坦克和KB-1重型坦克时,德军的Ⅰ号、Ⅱ号轻型坦克和Ⅲ号、Ⅳ号中型坦克根本就不是T-34和KB-1的对手。  相似文献   

17.
1941年 5月,法西斯德国在希腊克里特岛组织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空降战役。在这次空降战役中,德军共出动各种飞机 1300多架,先后空降 2.5万人。虽然德军最终夺取了克里特岛,但损失伞兵 1.4万余人,各种飞机 220多架。惨重的损失不仅使德空降兵的元气大伤,而且改变了德军对空降兵作用的认识,此后,德军在战争中再也没有大规模地使用空降兵。   德军克里特岛空降战役遭受惨重损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借鉴和吸取其经验教训,对于未来空降战役的组织和实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是爱琴海的门户,也是西欧到…  相似文献   

18.
埃本·埃马尔要塞地处荷兰与比利时的交界处,是艾伯特运河防线的关键部位。要塞将炮台、转动式装甲炮台、高炮阵地、重机枪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备的作战体系,由比利时第7步兵师的1185名士兵防守,号称"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它是德国进攻比利时最大的障碍。经过反复研究,德军决定以滑翔机进行空降空袭,从空中夺取它。突击队由沃尔特·科赫上尉指挥,共有700人。 1940年5月10日4时30分,第1梯队400人从科隆  相似文献   

19.
读懂闪击战背后的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腾 《军事史林》2010,(2):37-39
二战结束已经65年了,但德军横扫欧洲的历史仍然令人记忆深刻:1个月吞并波兰,43天打败法国,1天占领丹麦,2个月征服挪威,3个月兵临莫斯科城下。德军赢得这些辉煌的战果,“闪击战”理论功不可没。闪击战从诞生开始德国人就赋予它一个光鲜的外表,滚滚的铁流,惊人的速度,因而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德军先进的战术和强大的力量。波兰人用马刀迎战坦克的战例,常被用来证明德军当时的强大和先进,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德军的装甲力量并非压倒式的,  相似文献   

20.
闻舞 《环球军事》2008,(17):52-54
1940年,苏芬两国爆发战争。由于国力相差太大,芬兰以失败告终。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后,芬兰认为复仇时机已到,便立即加入德国一方以洗前耻。不过芬兰很清楚自己的实力,所以芬兰陆军在进抵东卡累利阿的拉得克湖、奥诺克湖后,就立即停止进攻,建立防线。芬兰原企盼德国能击败苏联,然而事与愿违,德军在初期的短暂胜利后转入劣势,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一连串的失败,让芬兰感觉到苏军已占据了绝对优势,反攻很快就要来临。为了能躲过一劫,芬兰准备退出战争,与盟军媾和。然而,苏联红军的铁流已经涌向芬兰,激烈的战斗即将再次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