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张俊 《当代海军》2005,(12):62-63
但凡中国人,都忘不了中日甲午海战。可大家对此前北洋舰队两次访问日本并不了解,实际上北洋舰队这两次访日无论是对清朝海军还是对日本海军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清政府认为“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因此对日本十分关注和警惕。北洋水师的缔造者北洋大臣李鸿章也认为: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论及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结局时,多数学者或认为双方胜负未决,或认为北洋舰队应是一次小胜,也有人认为应是一次胜仗。但笔者认为,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应是失利。因为黄海海战虽是一次遭遇战,但却是一次以歼灭对方有生力量为主的海战。战斗结果,北洋舰队的损失远远大于日本联合舰队,故北洋舰队应是失利了。  相似文献   

3.
1 8 74年 ,日侵台事件引发了清廷的海防大筹议。不久后 ,北洋海军在李鸿章的主持下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1 879年 ,日废琉球的刺激 ,使清廷真正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清廷也终于决心购置铁甲船 ,切实筹建海防。北洋海军也因此得以较大发展。而 1 886年的长崎事件 ,使日本深受刺激 ,其国内迅速掀起海洋扩张热 ,大力扩张海军。同期的北洋舰队在实力上仍然保持了对日本海军的优势 ,但其发展步幅已开始落后于日本。 1 891年 ,北洋舰队应邀访日。又一次深受刺激的日本 ,举国上下以超过北洋舰队为目标 ,倾全力大治海军。日本海军实力迅速增强并在甲午海战中歼灭北洋舰队。  相似文献   

4.
甲午北洋舰队援旅问题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在辽东半岛战役中的失败,使战略要地旅顺失守,渤海门户洞开,加速了中国失败的进程。由于北洋舰队没有全力援救旅顺,因而不仅在当时遭到朝野的普遍责难,而且还一直为后人所垢病。近年来,学术界对北洋舰队援旅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也许正因为如此,北洋舰队没有积极援救旅顺的“罪责”似乎更加充分了,指责的主要对象也由李鸿章转向丁汝昌。但是,就笔者接触的史料来看,感到仍有商榷的余地。在此,笔者不揣浅陋,申述浅见于下,并就正于专家学者。一、北洋舰队援旅的客观条件旅顺位于辽东…  相似文献   

5.
清政府建设北洋舰队共开支多少经费呢? 据专家考证,清政府为了建设北洋舰队共花费  相似文献   

6.
今年9月是甲午海战10周年。甲午海战虽然才过一百余年.但留下的历史谜团很多。普遍关注和争鸣的问题之一,是北洋舰队主力巡洋舰“致远”号迅速沉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曹军 《当代海军》2007,(4):74-75
说起北洋舰队,在大家的记忆里面,最为熟悉的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丁汝昌、邓世昌这些历史人物已经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中。可是不为世人所知的,早在甲午海战之前,北洋舰队曾经两次访问日本,而这两次访问不仅引发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故事,而且对日本给予很深的刺激,这种刺激某种程度上对于甲午海战的结局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北洋舰队初访日本,中国水兵与  相似文献   

8.
李鸿章无奈东渡1895年2月12日,当威海卫失陷、北洋舰队全军覆火和日本政府驱逐张、邵回国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慈禧求和的心情更加迫切,她以光绪病体不能临朝为由,亲自出面召见军机大臣,商定对李鸿章“开复革留处分,披还黄马褂,任命为头等全权大臣”,并下旨让李“星速来京请训”。此时李虽万分的不愿意,但接到圣旨后也只得硬着头皮进京了。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只黑色的巨大铁锚。它那锈迹斑斑的身躯,向人们展示着曾经饱受过的沧桑。它就是清朝北洋舰队主力舰“镇远”舰的铁锚。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只黑色的巨大铁锚。它那锈迹斑斑的身躯,向人们展示着曾经饱受过的沧桑。它就是清朝北洋舰队主力舰“镇远”舰的铁锚。  相似文献   

11.
1894年10月下旬,日军在辽东半岛的花园口开始大规模的登陆作战,铁蹄踏上辽东半岛时,驻守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北洋舰队,却龟缩在旅顺口和威海卫军港内, 以李鸿章提出的“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的海防战略为借口,隔海相望,避战不出,未能进行任何有效的袭扰  相似文献   

12.
战术火力是海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北洋舰队指挥官们根据这一常识来指导黄海海战军事行动,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舷对舷交火的纵队队形,而选择"舰首对敌"的"夹缝雁行阵"。这是双方火力强弱失衡而非吨位和火炮数量差异造成的,即是双方主战火炮射速的悬殊差异造成的。北洋舰队将士在黄海海战中已经尽了中国军人的最大努力,虽败犹荣。北洋舰队的战术火力之弱以及"最糟糕"和"最合理"怪异组合的尴尬战斗队形,根本上是由封建专制政体即落后的国家制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清末海军将领。历任海东云、振威、镇北、扬威各舰管带。1887年(光绪13年)派赴英国为北洋舰队接收致远号巡洋舰,回国后升副将兼致远舰管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  相似文献   

14.
1911年6月,辛亥革命的风暴来临前夕,一艘悬挂着龙旗的清朝海军巡洋舰“海圻”号从位于西太平洋的中国军港起航,冲破印度洋、大西洋的惊涛骇浪,对欧洲和美洲的几个国家进行了友好访问,先后到达英国、美国、墨西哥和古巴等国,历时一年有余。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引人注目的军舰出访。当1912年夏天“海圻”舰驶回祖国时,中华大地上已经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升起了共和旗帜。  相似文献   

15.
李为  李起 《当代海军》2005,(7):30-33
台湾海军“中将”,现任“中山科学研究院院长”的龚家政,“海军军官学校”1973年班毕业,后又在美国军事学院进修,并在德州达拉斯大学获得企业管理硕士。1996年1月晋升“少将”,并任“海军军宫学校教育长”,1998年3月任“驱逐第二舰队副舰队长”,1999年2月任“巡防第二舰队舰队长”,2000年8月任“海军计划署署长”,后任“联勤总部参谋长”并晋升“中将”,2003年5月任海军“舰队司令部副司令”,2003年12月任“国防部军备局副局长”,2004年6月任“中山科学研究院院长”。  相似文献   

16.
涉重洋,跨赤道,1995年8月,我海军航空兵9666号舰载直升机随舰艇编队,对素有“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尼进行了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在有21个国家海军参加的’95印尼国际舰队检阅”活动中,中国舰载机奋翼海天,一展雄姿,为祖国赢得了崇高荣誉,也给世界各国海军和印尼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公元1911年4月21日。上海。黄浦江杨树浦码头锚地。一艘排水量4300吨的现代巡洋舰舰艏右侧舷壁上,铜铸的汉字书写着它的舰名:海圻。海圻舰是甲午海战后大清国购买的两艘大型巡洋舰之一,被誉为“天朝海军第一舰”。此次出航,它将为天朝执行一项史无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军,盛衰浮沉,百年沦丧,催人感奋。甲午硝烟未尽,一批有识志士就认定:添设海军是自强之路。今日御敌大端,惟以海军为第一要务,必须破格一意专营,总成大军。一项重振海军的计划,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中华大地上行动着,经过15年艰辛奋斗,一支全国统一的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冲破甲午战败的阴影,展示在东方海面,迎来了中华海军复兴的黎明。其中“海圻”号巡洋舰,是1896年花费32.8万英镑从英国订购,1899年建成来华。排水量4300吨,  相似文献   

19.
110多年前.中日两个东方国家于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面上的展开了一场决定两国国运的生死搏斗.这是人类进入铁甲舰时代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海战。在这场战争中.北洋舰队虽然损失惨重.但从战役角度看还远远谈不上彻底失败,甚至还可以说获得了胜利,日本舰队率先撤出了战场.而我方的两艘主力舰“定远”“镇远”仍在。  相似文献   

20.
北洋六镇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有感于清军战斗力的衰弱,决定仿西洋之法编练新军。起初,派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天津附近的小站组织实施,所练新军命名“定武军”,聘请德国人为教官。次年改派袁世凯督率训练,更名为“新建陆军”。戊戍政变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奏设武卫军,将袁世凯之新建陆军改编为武卫右军。1901年,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人们也就把他的武卫右军改称“北洋新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