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重设了个人在共同体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资本主义共同体矛盾的揭露和批判,阐明了共同体之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价值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世界各民族、国家交往新思想,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创造出符合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现实方案,实现了对当前西方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的超越,为全球治理体系与人类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第一个建立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注重研究政治功能,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中显得十分突出。无论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过程,还是核心和主题词来看,都有十分突显的政治意蕴。尤其是“以人为本”,既承授了马克思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命题,又突出以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的平等和公正,科学发展观蕴含和展现的这一政治意蕴,是极为重要的和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指一切历史创造活动 ,都要以人为前提 ,以人为基础 ,以人为动力 ,以人为目的。概括起来 ,就是以人为中心 ,一切为了人 ,一切依靠人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理解是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关键。第一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一个具体性的概念。现实中的个人是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出发点 ,也正是这一点 ,将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思想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划清了界线 ,也同人道主义划清了界线。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抽去人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 ,仅把人看作生物学意义的存在 ;人道主义企…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现实的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关切的理论焦点。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阐释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真正共同体”以及如何构建“真正共同体”,从而形成了符合人类社会演进形态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现实的人”的本质特征即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交往活动促进共同体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理论基石,因此“现实的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根基和实践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解放台湾、彻底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建立一个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新中国,就成为所有炎黄子孙的最大愿望。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密切关注台湾问题,并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抓紧进行了解放台湾的战略筹划。一、适时制定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中央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在重重困难面前,中共中央仍然把以武力消灭撤逃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实现祖国统一作为主要的选择,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一)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  相似文献   

6.
赵蕊 《中国军转民》2023,(12):24-25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科学理论,《共产党宣言》作为其诞生标志,蕴含着丰富的幸福思想。资本主义私有制带来的剥削压迫激发了无产阶级追求解放与幸福的革命斗志,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广大劳动人民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每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摆脱剥削和压迫,从而进一步使全人类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深刻把握这一思想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兰州战役发生于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年,此时全国的解放局势已经明朗。为加速消灭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反动势力,阻止敌人力量向西转移,我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深入甘肃腹地兰州。兰州战役成功消灭了马步芳集团主力,我军乘胜追击,沉重打击了盘踞西北其他地区的反动势力,奠定了全国解放的基础。兰州战役被誉为“解放大西北中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次决战”,  相似文献   

8.
<正>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有没有现代科学形态?现代科学的发展会不会引出对人类社会经历的五个历史阶段重加审视的新视角?切实解答这些问题无疑是二十世纪末哲学家们肩负的跨世纪任务。 冲破传统框架的人往往不是本专业的“高手”。在中国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的改革大潮中,随着思想的大解放,需要大师和巨人的时代正把一些不为人知的创造者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在湖南一个小县城的水电站的工程师董妙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率先提出“多四季学说”,第一个跳出太阳系圈子全面考察和论证宇宙,地球变化规律。他的“人类循环进化论”对哥白尼的日心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都是一个重要发展,比西方目前流行的“温室效应”更具高层次价  相似文献   

9.
在资本逻辑的笼罩下,人的生命的总体性遭到剥蚀,生命异化的本质主要体现为劳动异化。正是因为充分认识了人的生命所处的自然界的本质,深刻把握了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提出超越生命异化的解放之路,马克思形成了对生命的本质及其价值的内在理解。马克思对生命及其价值的内在理解首先,马克思从自然与社会的双重视角看待生命的存在方式,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视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从实践层面理解自然,指出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内在一体性关系,认为“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而且还有丰富的人权内涵。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是社会主义人权的经济基础 ;消灭贫穷是社会主义人权的基本要求 ;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人权的物质保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人权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多极化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当前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各国从生存意义上更加深刻认识到人类综合性危机的严峻性,认识到人类相互依存的社会性本质,更加意识到“共生的”含义,并逐步开始认真思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深刻内涵和意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发展与人类社会走向的重要思想。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依据与理论来源,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博士论文》中 ,青年马克思那种理性、深邃、借古论今的思维方式跃然纸上。马克思找到了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发展和黑格尔以后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发展某种历史的类似性 :在两个伟大的时代之前 ,人们的认知形成了历史的积淀 ,构筑出一道严密的“思维极限”。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希腊晚期哲学家与青年时代的马克思都有冲破这种“思维极限”束缚的欲望与要求 ,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呕歌和呼唤体现独立、自由的主体性认识方式。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主义所代表的希腊晚期哲学 ,在马克思看来 ,是理解希腊哲学“自由精神”的真正历史…  相似文献   

13.
人的问题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马克思站在唯物历史的立场上,从人的本质、发展、需要和价值四个方面阐述他的人学观点,为人学的研究指明了科学的方向。马克思人学观对于在社会发展中解决人的问题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其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4.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保持国家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措施之一。保持国家稳定,国民须有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觉悟,有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但是,在一段时间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打着所谓“人权”、“人道主义”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幌子,鼓吹超阶级的所谓“人性”、“人道”和“人类之爱”,宣扬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所谓“趋同论”,从根本上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  相似文献   

15.
弗洛姆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对现代社会中所出现的“逃避自由”的自由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并努力探寻人类自由正道实现的途径。弗洛姆认为通过“爱和工作”可以使人类自我救赎,摆脱自由的困境。文章对弗洛姆的自由异化观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反思自由的现代价值及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薛寒 《军事历史》2012,(2):8-14
杨杰是中国近现代国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国防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全体性国防.提出建立国家总动员的国防体制;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建设;实行“统筹全局,把握平衡”的国防实施方略.二是人民国防.认为没有人民参与的国防不是真正的国防;消灭阶级对立,建设真正的人民国防;培养“救国之鉴识,御外侮之本能”的“国防人”.三是国防建设重点.把握时代、特殊和重心三个重点;实现农业国家的工业化;建设适应大陆性战争的国防军.杨杰的国防战略思想对构建科学的国防战略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颖 《中国军转民》2024,(7):118-119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观照阐述“两个必然”理论,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表达,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时至今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东方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着人类思想进程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出的一项伟大创举,是对马克思“两个必然”理论的创新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与近年来逐渐动荡不安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鲜明对比,这也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两个必然”理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理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演变过程,也要正确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科学内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包括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构成了历史的基础,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从市民社会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而狭义上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指资产阶级社会,广义上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指存在于任何社会状态中同时受生产力决定并与其相互制约的交往形式。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市民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必须要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标志着我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形成,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及共产党执政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充分反映和体现了执政的共产党人坚持“权为民所用、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被逻辑地表述为历史的规律性和人的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把历史的发展理解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把唯物史观的前提理解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的.可是,哲学家们在回答个人历史作用问题上,与历史学家们的不同在于:哲学侧重于探讨个人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而历史学主要回答个人与历史事件的关系.本文仅就个人作用的历史抽象形式、唯物史观对个人范畴的界定以及普通个人历史作用等问题作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