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日本部分史学家公开发表文章否认在二战期间日本曾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他们诡称,日本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是一种防备苏联进攻的防御性措施,日本在苏德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立场.但从解密的日本天皇御前会议、日本政府及其它军事机构的秘密文件都驳斥了这一观点.下面让我们看一下日本在苏德战争中是如何保持中立立场的?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新军事变革铿锵有力、日益迫近的足音,战争这艘巨轮已驶离机械化战争的“港湾”,扬帆于夺取高技术质量优势的新一轮军事竞争的“海洋”,高速驶向信息化战争的“彼岸”。现代战争呈现出区别于传统战争的诸多新特点,产生了一些“新位移”。 在战力聚合上,由比拼能量向释放智力转变。机械化战争是工业时代的战争,以蒸气机的诞生为开始,以工业大生产为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强调通过比拼物理能、化学能实现优劣转化和最终的胜利,是典  相似文献   

3.
马晓娟 《军事历史》2021,(1):98-105
日本侵华陆军中的“中坚”军人群体在侵华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日本陆军“中坚层”军人把其所受系统的军事教育转化为战争理论,进而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武力占领“满蒙”对其理论进行初步实践,从而为日后日本侵略全中国乃至日美作战进行全球性战略布局.本文通过追溯这一过程,揭示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张英武 《国防》2001,(2):9-10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体能、技能在战斗力要素构成中的首要地位逐步被智能所取代,未来战争将主要是"用鼠标器、键盘和计算机病毒来进行"的高技术战争.这是世界战争发展的总趋势.21世纪我们所要应付的战争,也将是一场规模不小和强度较高的高技术局部战争.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必须把高科技人员作为科技动员建设的重点,以确保我们在战争到来时能够让更多的高科技人员去参战支前.  相似文献   

5.
从1938年11月至1940年12月,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重大变化:以政治攻势为主、军事攻势为辅,在巩固占领地区的同时,软硬兼施,诱降国民党政府,以结束中日战争,实施北进、南进的世界战略。攻占武汉后,日本被迫在华转入战略相持,力图尽快建立长期战争体制。日本对华政策这一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体能、技能在战斗力要素构成中的首要地位逐步被智能所取代,未来战争将主要是"用鼠标器、键盘和计算机病毒来进行"的高技术战争.这是世界战争发展的总趋势.21世纪我们所要应付的战争,也将是一场规模不小和强度较高的高技术局部战争.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必须把高科技人员作为科技动员建设的重点,以确保我们在战争到来时能够让更多的高科技人员去参战支前.  相似文献   

7.
唐凌  胡晓峰 《国防科技》2007,(10):32-36
在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正加速推进战争形态的根本转变与军队建设模式的全面转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战争工程作为面向信息时代信息化战争的新型研究与管理方法,一方面可以促进信息化转型的步伐,另一方面又需要信息化转型的强有力支撑.信息化转型是战争工程不可缺少的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与民族凝聚力杨生运本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中国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一场决死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以历史的目光审视半个世纪前这壮丽的一幕,不禁为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所震...  相似文献   

9.
军事理论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探寻其发展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它以社会存在为基础,以战争实践为前提,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在哲学思想的促进中,在尖锐的对抗中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日本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天皇制政治军事体制的建立,追逐资本积累和增殖的经济动机,以及中国的散弱无力及国际社会的绥靖主义,使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日本政治、军事野心迅速膨胀,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又大大刺激了提升军事地位和“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的强烈冲动。自1992年以来,日本已多次利用各种借口向海外派兵,以显示其军事实力和在国际安全领域“做贡献”的打算。日本海军作为军事发展的重点和对外主要使用力量,其发展变化的新动向,更加充分地表明了日本企图借着军事因素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因此,我们对其海军战略的调整必须保持高度关注。战略思想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日本海军已彻底抛弃“被动防守”、“消极防卫”的思想,确立了“积极防卫”、“主动进攻”的指导思想。把最初强调的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群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刻的第三次全球性军事变革,促进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演变。机械化战争是粗放型社会大生产的产物,主要靠比拼物质能量、逐次歼灭有生力量来达成作战目的,是对人的力的延伸;而信息化战争则强调通过信息对物质、能量的精确调控发挥作用,其实质在于战斗效能以智力的形式聚合,是对人的智的拓展。理由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13.
1894年8月,日本凭借着明治维新后发展起来的军事实力,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大规模侵华战争。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的甲午年,故史称甲午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仅蒙受了败战的屈辱,而且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相似文献   

14.
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因此勇气是军人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不管是天赋的还是锻炼出来的)。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只要有健全的智力的引导。就是有力的作战工具。而这种素质正是我们在野蛮民族和半开化的民族中所常见的。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战争对军人的种种要求。那么就会发现智力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5.
日本"慰安妇"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留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被揭露以来,特别是1993年日本"河野谈话"的发表,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亚洲地区的强烈关注。但是在战争已经过去70年的今天,具有加害责任的日本政府,不但没有认罪并进行赔偿,还极力加以否认和篡改历史,这与日本社会在如何认识侵略战争历史和如何承担战争责任等原则问题上出现的右倾化趋势密不可分。日本政府只有正视历史罪行,才能得到世界人民的谅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军事训练,是军队生存发展和夺取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训练与战争基本上是同时进行、共同发展的,即所谓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作战中锻炼部队.一方面,把战场作为训练场,在战斗过程中提高技能和战术水平;另一方面,根据作战的需要和实战中遇到的问题,利用短暂的作战间隙进行整训.除了以实战为主进行训练外,还在各个根据地和解放区,陆续兴办了一批时间长短不一、训练对象不同的教导队、训练队和军事学校,用以训练和培养各级各类干部.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中国的机器业获得了一个"繁荣"的发展。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机器业发展几十年的结果,更是战争特殊环境直接推动的结果。然而,这种主要因战争而"繁荣"的假象是暂时的,在整个中国工业中的比重也很弱,它并没有将中国工业化推向深入。同时,就战争带给机器业的影响来看,它是一把双刃剑,无论就战争发动者与应对者,它带给人类的是祸大于福,任何寄希望于战争带动社会经济、大发战争财的做法迟早会作茧自缚。我们应反对战争、创造和平、珍惜和平,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谋求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根据中共中央"边打边建"的方针,新中国的军队将战场作为演习场,以实战锻炼各技术兵种。通过这场战争,人民解放军的特种兵建设从很低的起点上起步,有了飞速发展,与当时世界先进军事科技水平的差距大为缩小。国内解放军野战部队和入朝的志愿军,都以发展炮兵为重点。在世界战争史上,由以枪战为主过渡到以炮战为主,是军队实现近代化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正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中,中国军队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过渡。  相似文献   

19.
战争与和平对立统一、相互交织,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主题,因其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休戚相关,成为古今中外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因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和给人类带来的深重浩劫而成为一体两面的价值体.战争的暴烈使人们渴望和平,并以不同形式展开了对和平的追求.在人类历史上,和平要比战争成熟得晚.在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杜宗震  王伟 《国防》2012,(9):39-40
进入二十一世纪,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演进,信息已成为最主要的作战能量,抓紧军事力量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的共同行动.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思想,为军队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空军部队信息化建设势头强劲、发展很快.作为空军整体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空军国防动员建设,必须适应实现"三个转变"(由机械能量型向信息智能型转变,由应战型向应战应急兼备型转变,由行政指令型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型转变)的需要,着力将以物化动员能力为主适应机械化战争要求的空军国防动员,建设成为以信息动员能力为主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空军国防动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具体需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