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王炳文 《国防》2004,(7):29-29
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江主席关于“扭住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放松”和“扭住军事斗争准备不放松”的重要指示,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对省军区来讲,就是要在努力探索信息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之  相似文献   

2.
方庆灵 《国防》2006,(5):31-32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必然选择,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要。国防后备力量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加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质量建设,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加强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应紧紧抓住以下四个环节。一、明确军事需求,搞好整体设计要本着“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寓军于民”的原则,着眼国防后备力量可能担负的任务,认真研究军事斗争的特点规律以及信息化条件下后备力量参战支前的内容形式,搞清军事斗争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人才、技术和物资装备,并据此科学制…  相似文献   

3.
《华北民兵》2004,(3):4-4
今年是军区部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一年,部队建设和军事工作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江主席在军委会议上明确提出“四个扭住不放松”的要求,为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李首仁  梁军 《国防》2004,(6):30-31
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途径很多,而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进行联合训练、联合演习、联合作战、联合保障,即运用这种“四联”机制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一、积极寻求提高军事斗争准备层次的突破口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是全军共同的历史性课题。在后备力量建设领域,要落实军事斗争准备,必须以“四联”机制为突破口。一是根据担负任务,寻求军事斗争准备的着力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后备力量建设在军事斗争准备上面临着新的挑战。民兵、预备役部队主要配合军警民共同担负维护边境安宁、社会稳定和…  相似文献   

5.
郑治栋 《国防》2004,(11):8-9
“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是我军迎接新军事变革挑战要实现的宏伟目标。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牵引,把实现战斗力的整体跃升和跨越式发展作为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确保适应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要推进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把推进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一项紧迫任务来抓现代战争谁拥有制信息权,谁就能掌握战争主动权,最终赢得战争胜利。我军信息作战能力与强敌相比,处于劣势的状况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将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在军事斗争准备特别是…  相似文献   

6.
从近几场局部战争实践看.预备役部队作为国防后备力量的重点.是打赢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预备役团党委作为领导军事斗争准备的“一线指挥部”.其领导能力直接影响军事斗争准备的程度。所以必须把提高领导军事斗争准备能力作为预备役党委班子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强化使命意识。要认真学习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一系列指示要求,  相似文献   

7.
王三运 《国防》2006,(8):23-24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指导,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着眼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工作作风,切实做到“三个坚持”,扎实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全面深入发展。一、必须始终坚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  相似文献   

8.
王本志 《国防》2006,(11):7-9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国家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胡锦涛主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切实增强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整体实力。贯彻落实胡主席这一重要指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二炮后备力量建设,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深刻理解二炮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随着军事斗争准备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对国际战略格局和我国安全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对全军提出了“四个扭住不放松”的明确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紧紧扭住军事斗争准备不放松。民兵队伍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卫和平、保卫安全的重要战略威慑力量,必须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把提升战斗力作为军事斗争准备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近几年来,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武部基于上述认识,  相似文献   

10.
冉亚权 《国防》2008,(11):27-27
预备役部队是我军的组成部分和国防后备力量的重点,要着眼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精神,紧紧围绕提高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能力,切实加强预备役部队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军区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围绕提高后备力量参战支前能力,大力开展理论对策研究。前不久,该部召开“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研讨会”,专题研究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求,加强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问题。现将部分观点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高技术战争需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必须重视抓住信息化建设,充分借助社会信息资源、技术和系统优势,构建全民信息国防新格局,实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军事革命的挑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怎样发展?天津市宝坻区人武部部长顾玉健,站在军事斗争准备的最前沿,抢占世界军事变革的制高点,用他对党和军队宗旨的无限忠诚和模范实践,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岗位上写就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相似文献   

14.
张春贤 《国防》2006,(4):1-4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当前, 随着军事斗争准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推进和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后备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区委书记奇福海,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以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和遂行作战保障能力为牵引,以迎接新军事变革加速人才信息化建设为平台,高起点、高标准关心和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人武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被大家亲切誉为“与时俱进铸国防”的好书记。  相似文献   

16.
李贵友  刘新强 《国防》2013,(5):43-44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方面。新时期新阶段,必须紧贴复杂多变的国家安全形势,着眼有效履行使命任务保障国家安全发展,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全面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动员准备,努力提高后备力量支援保障我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着眼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作出的重大决策。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必须着眼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以信息化牵引民兵和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的整体跃升。在信息化建设中,要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搞好顶层设计,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质量效果。  相似文献   

18.
浅谈加强国防后备力量装备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权  沈云  李论 《国防》2008,(3):34-34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装备建设,对于提高后备力量的整体战斗力和国防威慑力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正在加速推进的军事斗争准备,对国防后备力量装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推动国防后备力量装备建设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汪金玉 《国防》2008,(1):38-41
预备役部队是我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点。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相似文献   

20.
朱启 《国防》2005,(1):23-24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着眼国际形势,立足国家和军队改革发展的大局,高度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近几年,各级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适应“两场”需要,积极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但我们也要看到,当今时代,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一些主要国家都在积极调整国防力量结构,现役武装力量在精干中求强、后备力量在互补中求精,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加速推进,既给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