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颜菲 《中国军转民》2013,(12):62-63
今年六月,美国情报机构雇员斯诺登向媒体披露"棱镜"情报监控项目,这一事件的发生,让世界知道了美国一项大的国家秘密。而"棱镜"情报的监控有许多时间就是入侵他国政府、企业的局域网。  相似文献   

2.
近日,美国“棱镜”监控项目,引起舆论哗然。而此事的爆料者原美国中情局分析师爱德华·斯诺登也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人物。“棱镜门”事件再一次将美国的核心机密泄漏于世,引起国际社会对美国的“国际警察”行为的不满。然而,向媒体泄密并非斯诺登的专利。冷战结束前后,美国出现多次泄密事件,并引发轩然大波,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了美国社会走向。  相似文献   

3.
梁宇  陈悦 《军事文摘》2023,(19):29-33
<正>近年来,美国情报霸权日益频繁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从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到2023年中美“流浪气球事件”中,美国将中国的民用无人飞艇视为“间谍气球”和“高空监视气球”,并动用军事力量将其击落。不难发现,美国情报霸权屡屡发难,日益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已成为危害地区和全球和平的重要风险源。2023年2月,中国外交部发布《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及其危害》的报告,明确向外界揭露出美国在全球无差别的网络监听,  相似文献   

4.
肖铁峰 《环球军事》2013,(14):22-23
近日,美国中情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美国情报机构从2007年起就开始实施代号为“棱镜”的电子监控项目,而谷歌、微软、“脸谱”等9大世界级互联网服务商,均与美国安局存在“数据合作关系”。不论斯诺登是英雄,还是“叛国者”,也不论其未来命运如何,他的这番表述清楚无误地提醒世人: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美国主导下的“大数据”时代。  相似文献   

5.
《环球军事》2013,(13):6-9
6月6日,曾受雇于美国国家安全部门工作的爱德华.斯诺登曝出美国有史以来最为机密的窃听项目——“棱镜”监听项目,举世毕惊!“棱镜门”到底有何惊天内幕?已申请到厄瓜多尔避难的斯诺登是参政党是判徒?  相似文献   

6.
最近被曝光的美国国家安全局“棱镜”计划。本来是一项旨在监控外国人的网络活动的项目,但在实施时却不可避免地把美国,厶\民的网络活动也囊括其中。同样,“无限数据库”计划原本也只是针对通过移动运营商威瑞森的数据进行分析,但其他电信运营商的数据最后也被涵盖在这一计划之中。  相似文献   

7.
方晓志 《环球军事》2014,(17):64-65
据《纽约时报》2014年8月1日报道,美国中央隋报局局长约翰·布伦南承认,其所属机构曾监控过美国国会参议院相关雇员的电脑,并对此表示道歉。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随后,有超过4.2万名美国人联名要求布伦南以及其他与监控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有关的官员下台。近几年,尤其是斯诺登事件之后,关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丑闻更是频见报端杂志,人们普遍认为作为美国总统“耳朵”的中央情报局似乎将“耳朵”伸得太长,以致前景有些堪忧。  相似文献   

8.
目前,美国将情报收集分为“人工情报”(HUMINT)、“图像情报”(IMINT)、“信号情报”(SIGINT)及“测量与特征信号情报”(Measurement And SignatureIntelligence,MASINT)等4个科目。冷战时期,美苏双方主要对前3个传统的情报科目进行激烈较量。近些年,美国越来越认识到一个新的情报科目——“测量与特征信号情报”的重要性,并使之得到快速发展。现在,测量与特征信号情报已成为美国最重要、最基本的军事信息资源,以及最重要的国家信息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美国反恐情报工作改革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显示出美国情报界存在的严重问题,事后,美国以反恐为中心,出台一系列反恐法律法规,重新架构情报体系,改革情报生产,加强国际反恐情报合作,以应对其认定的当前主要国家安全威胁———恐怖主义。美国当前情报运行机制可为我国边防情报工作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段时间来,由于“棱镜门”事件的爆发,美军网络司令部的未来发展之路也成为华盛顿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以下就是人们争论后为网络司令部的未来准备的一些备选方案:国家安全局同网络司令部“分家”。即便在“棱镜门”事件爆发之前,这一方案也—直是主要备选方案。将国家安全局和网络司令部“分家”的方案可行性较强,因为美国总统需要一个“全职”国家安全局局长,  相似文献   

11.
郭华 《环球军事》2008,(23):56-57
从20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到80年代的“伊朗门事件”,从90年代初的“印巴核试验情报失误”再到21世纪的“9·11”事件及“情报门”事件,几十年来,以中情局为首的美国情报系统—直为失误和丑闻所缠身。那么,谁在监督美国情报机构?它是如何运行的呢?  相似文献   

12.
美国情报工作的失误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1月25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法令正式批准成立美国国土安全部,其四大主要功能之一就包括“汇总和分析来自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等部门的情报”,以提高分析情报、进行决策的效率。这次美国50年来最大规模的政府改组与“9.11事件”后美国对其情报工作的反思,以及一系列“亡羊补牢”的举措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宋晓东 《环球军事》2010,(12):42-43
2010年5月20日,美国第三任国家情报总监丹尼斯·布莱尔向他所领导的美国情报界发表声明.“将于近日正式辞职”。从2009年1月19日正式上任到2010年5月20日提出辞职,布莱尔在国家情报总监任上只干了16个月,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团队第一位中途“下课”的高级官员。  相似文献   

14.
在许多影片的宣传中,甚至在许多美国人的心目中,美国是一个自由、民主、法治的国家,即使出现类似“水门”事件这样的偏差,也可以通过理念的力量和体系的平衡进行自我修复。然而,这样的信念,在“棱镜门”事件的发酵过程中,似乎有点松动了。二者在美国国内引起的反应,也堪称“冰火两重天”。  相似文献   

15.
CIA(美国中央情报局)是珍珠港事件的一个直接后果。鉴于情报漫无头绪,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成立了“战略服务处(简称OSS)”,负责整合美国的情报收集工作。1947年7月,OSS变成了CIA,即大名鼎鼎的中央情报局。  相似文献   

16.
在萨达姆尚未被抓获时,为了查找核生化武器及找到萨达姆的藏身之地,美军不惜冒再次被控告的风险,重新请出中情局的巫师“情报小组”一同寻找萨达姆的藏身之地。此事使人们摇头喷饭之余,多少也能感觉到美国盛极转衰征兆。这里对CIA巫师“情报小组”的可笑之举略作披露。 神秘的小木屋里住着神秘的巫师“情报小组” 在美国马里兰州米德堡云杉林深处,有两幢编号为T3561和T2562D的神秘小木屋。  相似文献   

17.
梁陶  王谦 《环球军事》2008,(14):60-62
乔治·华盛顿,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美国的“国父”。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同样也是美国情报事业的奠基者,被称之为“间谍大师”。  相似文献   

18.
“伊拉克自由”作战行动凸显了美国第1陆战师的作战能力,同时也显示了其情报支援体系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结合第1陆战师情报支援体系在作战中的运行状况,介绍了第1陆战师情报力量的构成,详细阐述了其情报支援体系结构及情报运作流程,最后则分析了第1陆战师情报支援体系在实战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9.
于洋  宋刚 《环球军事》2006,(8):11-13
近年来,台军为实现其“立体侦察、纵深掌握,以透视敌情;长期监控、系统研析,以提供预警”的目的,在美国的帮助下,一方面建立了拥有卫星、预警机、侦察机、雷达、监听站、海地光缆等多种手段在内的侦察网络,具备了对超高空、空中、陆地、海面和海下目标进行不间断监视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大力整合情报系统,积极寻求美日的情报支援,妄图在台海布下“天罗地网”,以洞察大陆特别是解放军的“风吹草动”。  相似文献   

20.
<正>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对华威胁认知出现重大变化,视中国为“近似匹敌”的竞争对手。美国情报界作为对美国决策层进行情报保障和信息服务的重要支撑,素有评估外部威胁的职能,其情报产品也为美国决策层作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近年来,美国情报界各成员机构依据相应情报职能,编制并发布了大量威胁评估报告,表明其威胁评估工作的重心聚焦于对中国军力、核力量、网络空间能力、太空力量、情报活动和新兴科技等复杂系统领域的搜集和分析,评估中国对美国可能产生的“威胁”,以支援美国决策层应对大国竞争中潜在威胁和危机。本文从复杂系统视角切入,分析美国情报界对华威胁评估的复杂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