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国竞争”战略下,美军从传感器层、指挥控制和拦截武器3方面持续推动高超声速防御体系的发展建设来抵消高超声速武器的装备优势,破解“大国竞争”对手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自美国防部确定采取高超防御分层防御战略后,美军充分依托现有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通过探索运用新兴技术、发展多种拦截方式、积极与盟国合作等举措构建以天基为主、地海基传感器为辅的多平台预警探测体系,实时传输、天地联通的网络化指挥控制系统,以滑翔段拦截和末段拦截为主、多种拦截方式并存的拦截系统,计划在2034年构建战区级高超声速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美国在欧导弹防御体系的展开,俄罗斯开始加大导弹防御力量的投入力度,加快反导装备的列装步伐。为应对美国和周边国家的导弹威胁,俄罗斯当前已建成了陆基和海基导弹防御体系,并矢志发展空天导弹防御力量,但受到装备和人员因素等“掣肘”,俄罗斯导弹防御力量建设未来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李梅 《国防》2013,(6):73-76
一、美国西太平洋地区导弹防御系统部署现状 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在西太平洋地区部署陆基和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并加紧开展与盟友的导弹防御合作,充分利用日本、韩国的战略资源,建设强强联合、情报其享的导弹防御体系。1.预警探测系统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导弹预警探测除了得到“国防支援计划”、“天基红外系统”、“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等天基预警探测系统等的支援外,还重点部署了陆基预警雷达和海基“宙斯盾”系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俄罗斯在大幅度削减军队数量的同时,正大力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积极打造“杀手锏”武器,包括陆基、海基和空基在内的核打击力量正积极研发和部署之中。虽然俄罗斯一贯对外声称发展战略核力量与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没有任何关系,但俄试图突破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步伐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形成完善了由洲际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远程战略轰炸机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且能成攻突破美国导弹防御体系,令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国战略竞争态势加剧,“全域联合作战”、“马赛克战”、“分布式防御”等新型作战概念为空天安全对抗带来新的威胁与挑战。以大国战略竞争为背景,分析了现代化空天防御体系的要素齐备性、架构开放性、体系对抗性和能力汇聚性等特征,研究了空天防御体系智能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空天防御体系智能化发展的重点,提出了未来智能化空天防御体系“运行敏捷化、对抗强健化、管控高效化”的发展愿景,为空天防御体系现代化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战区导弹防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区导弹防御”(TMD)计划是相对于“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而言的,它和“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共同构成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BMD)计划。“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能够保护美国本土免遭远程战略弹道导弹攻击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则用于保卫美国本土之外的一个地区免遭射程在3500千米以下的近程、中程、远程弹道导弹袭击,如美国部署在海外的部队、设施以及美国的盟  相似文献   

7.
随着奥巴马政府各项安全政策主张的陆续出台,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分析了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发展的最新动向,剖析了美导弹防御系统发展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提出了应对美导弹防御系统发展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8.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动向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介绍了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装备的研制、改进情况,指出了在现代战争中发展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优势和重要性,重点探讨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海军全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NTW、海军区域导弹防御系统NAD的性能及其特点,最后论述了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动向分析,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未来的防御手段,主要是新型的定向能武器和动能武器。  相似文献   

9.
战略误导是国际战略谋划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制造假情况,使对方做出错误判断,采取错误行动,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战略误导是美国惯用的伎俩。世纪之交,当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话题闹得沸沸扬扬之时,我们不应忘记当年的“星球大战”计划是如何把一个超级大国拖入泥潭,中东上演的两面派丑剧又是如何使一个石油大国陷入绝境的。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发展发生重大变化。从导弹防御发展策略入手,总结略有不同的一体化导弹防御系统建设进展,并结合一年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发展动向,分析未来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文久 《宁夏科技》2001,(3):48-5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将攻势战略调整为守势战略,同时,加强以大陆为对象的军事防御体系建设,且均以空中防御体系为主,先后建立了“天网防空系统”、“强网防空系统”、“导弹防御网”等空中防御工程,目前又在构建台湾自己的TMD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高超声速技术飞速发展,各国积极推动高超声速导弹武器系统研究,在加快进攻性高超声速导弹武器研制的同时,加紧开展临近空间高超声速导弹防御技术研究.深入分析了国外高超声速进攻武器的发展布局及高超防御体系的概况,归纳了高超声速武器攻防作战的应用样式,并分析了对国家安全构成的挑战.可以对高超声速进攻武器与防御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反弹道导弹预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根据美国在NMD问题上的一意孤行和研制太空武器的举动,俄罗斯制定了2001-2010年航天发展规划,决定以现属战略火箭军的军事航天部队和太空导弹防御部队为基础,在一年内组建一支新的航天部队,即所谓的“天军”,并决定为“天军”研制新型空基导弹监视系统、部署地基超视距雷达。目前,俄罗斯太空导弹防御部队由导弹预警、太空监视与防御和导弹防御三部分组成,共编有两个集团军。俄罗斯的导弹预警系统能对美国全境内所有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场进行全天候监  相似文献   

14.
在叙利亚局势持续发酵之际,北约称应土耳其要求,将于土叙边境地区的卡赫拉曼码拉什、阿达纳和加济安泰普,部署6套“爱同者”导弹防御系统,以应对来自叙利亚的导弹威胁。这6套‘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将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和荷兰。随即来自荷兰、德国和美国的大兵陆续踏上土耳其的国上,展开了部署工作。在叙利亚局势迅速发展的敏感时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高调介入,是为向巴沙尔施压?给反对派打气?还是为进一步的军事干涉作铺垫?还需进一步拭目以待。但曾取得骄人战绩,性能卓越的“爱国者”导弹,再一次成为推动叙利亚局势发展的新筹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对导弹防御系统的开发历时了50多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在技术上、经济上,甚至在政治上,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但美国还是坚持继续发展和完善其导弹防御系统,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因此,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情况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不断完善一体化的导弹防御系统,使其基本具备中段和末段防御作战能力美国在2002年12月16日的“国家安全政策指令”文件中正式将“战区导弹防御(TMD)”和“国家导弹防御(NMD)”的名称取消,而统称为导弹防御,并将其分成中段防御、末段防御和助推段防御,形成了多层次、一体化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完善…  相似文献   

16.
2003年8月,日本决定突破法律限制,计划在3年时间内建成一个导弹防御系统。为此,日本防卫厅要求把下一个财政年度的导弹防御预算增加到12亿美元。这笔预算是日本1999~2003年导弹防御研究总费用的9倍。日本政府的这一系列决定标志其导弹防御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以往标榜仅仅限于与美国合作开发导弹防御技术,转向与美国合作、自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新阶段。日本导弹防御计划的发展亦步亦趋阶段日本的导弹防御计划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参加了美国的导弹防御研究。当时,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日本也不甘落后,经过一番讨价还  相似文献   

17.
美国“海军区域导弹防御”体系中的低层防御系统使用“标准-21VA”导弹,主要用于对付再入段的弹道导弹。  相似文献   

18.
朱伟 《国防科技》2007,(1):49-51
美国《纽约时报》12月10日报道称,美国陆基导弹防御系统正在阿拉斯加逐渐成型.此间分析人士指出,其实,美国逐渐成型的远不止陆基导弹防御系统.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加快导弹防御系统的陆、海、空、天"四维一体"布阵步伐,除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加紧建设陆基反导截击基地外,还加紧研制海军全战区防御(NTW)系统、机载激光器(ABL)和太空动能拦截器(EKV)系统.目前,可以说,美国"四维一体"的导弹防御系统都已逐渐成型.  相似文献   

19.
因韩国面临朝鲜弹道导弹威胁不断升级,近年来韩国开始构建独立的“韩国导弹防御系统”(KAMD)。该系统为末段低层防御系统,可防御朝鲜的中近程弹道导弹,计划于2012年投入使用。同时,美国承诺通过建设包括韩国在内的导弹防御体系等手段向韩国提供“扩展威慑力”,如使用美军带有“标准”-3导弹的“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拦截朝鲜导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美国加紧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俄罗斯为了捍卫其大国地位,重振军事强国雄风,保持对美国的核威慑,亦不断加大在对付NMD方面的投入与研究。按照俄美两国政府的发展计划,2006年将是俄美导弹与反导系统"短兵相接"关键 的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