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暴轩  郭凯 《环球军事》2012,(18):60-61
日军中央分遣舰队从海上逃走之后 ,中央战线暂时平静下来,而南方战线则正在酝酿着一场恶战。在苏里高海峡之战中,日军落入美军精心布置的“T”字阵,损失惨重,而美军只有“艾伯特·W·格兰特”号被重创。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美军在全球频频出手,以其强大的战争机器和高科技实力,在对弱小对手的作战中,取得了“辉煌”战果,同时,借助一些媒体的渲染,也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类似神话的形象:全天候、全方位的高技术侦察使战场完全“透明”,各式精确打击兵器攻击敌方目标犹如“探囊取物”,非接触性海空作战使美军实现了“零伤亡”等等。总之,美军仿佛无坚不摧、无所不能。但从近期美军在阿富汗的行动中,人们可以发现,在美军为自  相似文献   

3.
伊拉克战争中,由于土耳其不允许联军“假道伐虢”,使得联军开辟南北两条战线对进“倒萨”的计划搁浅,不但使美军最精锐的数字化部队——第4步兵师无缘参加对伊会战,也使得美军必须选择南部战线,要么由地面横扫伊拉克全境,要么实施蛙跳战术经空中直插战略后方,但无论如何,在伊南部打开一个突破口,作为尔后发展的前进基地,对于美军来说意义重大。于是,位于伊拉克南部起咽喉作用的石油城法奥便成  相似文献   

4.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此前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有40多个国家在支援美军作战。在这个所谓的40个国家中,有暗中支持,匿名不露的,也有摇旗呐喊、鸣鼓助威的,其中,明确提出支持联军并自愿出兵参与联军作战行动的就有美军的“铁杆”盟友——澳大利亚国防军。虽然澳大利亚的参战人员只有2000多人,相对于整个联军来说数量很小,但其态度坚定,主力一直坚持到伊拉克大规模作战行动正式结束,而且随后还参与了战后伊拉克的重建工作。战争期间,美军、英军由于人数众多、装备先进,一度是媒体眼中的“宠儿”。相比之下,澳大利亚国防军一直默默无闻。但事实上,人数不多的澳大利亚国防军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战果。那么,这2000多人的澳大利亚国防军在伊战中究竟干了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  相似文献   

5.
2001年2月,美国国民警卫队第49装甲师接管了美军驻波斯尼亚维和部队的指挥权。美军后备役部队参与战争行动本来不算什么新鲜事,但这次维和行动却与众不同,它开创了美军后备役部队历史上的3个“第一”:越战后美军后备役师的第一次海外部署;二战后后备役部队司令部第一次取得对现役部队的指  相似文献   

6.
在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取得了更迭萨达姆政权的巨大胜利,但美军作为占领军的存在使之随即陷入游击战泥淖,在临时“自愿联盟”瓦解后,美军开始从伊抽身。本文从大规模作战阶段、稳定行动阶段、主要经验教训和未来形势展望四个方面对伊拉克战争及战后形势进行了总体述评。  相似文献   

7.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军参与的几次局部战争和大的军事行动,1986年惩罚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5年打击波黑塞族的“精选力量”行动、1998年对伊拉克实施的“沙漠之狐”行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以及2001年的阿富汗反恐怖战争,美军都是以空中打击拉开帷幕,甚至将其作为主导作战样式贯穿始终。只要有美军参与的局部战争或地区性武装冲突,美军就会挥舞空中打击的“大棒”,其因何在?  相似文献   

8.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人们看到了战争初期和后期“判若两军”的美军。在战争初期的正面常规作战中,美军攻城拔寨、所向披靡,迅速击败了敌人的正规军、颠覆了敌对政权;但是在这之后,作战旷日持久,人员伤亡和各种消耗令人难以置信,“好运”似乎正在一步一步地离开美军。无论军事学家把这种非常规作战模式冠以什么名称,“低烈度冲突”、“小规模战争”、“反游击战”、“反抵抗行动”也好,“治安行动”、“稳定/支援行动”也好,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美军在非常规作战方面确实遇到了不少难题。美军是世界上在二战后战事不断的惟一军队,既有丰厚的战争经验,又能针对战争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创新理论、研究战法。本刊今年第1期《简易爆炸装置:驻伊美军的心腹之患》以及本期的3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谈及美军在非常规作战中遇到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9.
军事革命是美军基于信息时代提出的一种科学建军思路 ,它要求美军尽快实现“人员、装备、编制体制和作战思想”的现代化 ,并最终以全面的优势赢得战争的胜利。结合 1 999年的“盟军”行动和军事革命的基本构想 ,美军认为 ,军事革命必须以夺取战场信息优势为基础 ,着眼于以下 9种作战能力的提高。(1 )情报搜集能力情报是制定国家安全政策的前提 ,是成功实施军事行动的关键。在科索沃战争期间 ,尽管美军共动用 8颗军事侦察卫星 ,89架侦察机 (含无人机 )、预警机和大量战场监控系统 ,对南联盟军队实施了全天候、全方位的侦察 ,但美军仍认为 ,这…  相似文献   

10.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陆、海、空、天、电一系列高新武器装备,运用了“斩首”“震慑”行动、“超越”攻击等一整套的战役战法,令人眼花缭乱。然而,更让我们感到惊诧的是美军“逢战作秀”的本领:从开战伊始.就史无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下世纪美军主力的“联合攻击战斗机”(JSF)一直神秘莫测。那么,这种新型的“联合攻击战斗机”到底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2.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军参与的几次局部战争和大的军事行动,1986年惩罚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5年打击波黑塞族的“精选力量”行动、1998年对伊拉克实施的“沙漠之孤”行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以及2001年的阿富汗反恐怖战争,美军都是以空中打击拉开帷幕,甚至将其作为主导作战样式贯穿始终。只要有美军参与的局部战争或地区性武装冲突,美军就会挥舞空中打击的“大棒”,其因何在?  相似文献   

13.
顾此 《环球军事》2011,(10):47-49
自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和福岛核电站事故以来,美军为援助日本受灾地区,展开了代号为“朋友”的救灾行动。除驻日美军外,在13本以外地区执行任务的美国海军及部分本土的部队也参加了这一行动。据美军4月11日发布的新闻公告统计,投入此次援助行动的兵力已超2万人,共有核动力航母“里根”号、两栖攻击舰“埃塞克斯”号等至少20艘舰船以及140架飞机参加救援行动。对此,有评论指出这是美军“史上最大救援行动”。不过,有人在问,在日本驻有5万名美军的美国真的只是来救灾的吗?  相似文献   

14.
美军著名军事专家弗兰克·霍夫曼对美军所面临复杂而不定威胁的研判,对世界典型战例的研究,特别是对美军当前"两场战争"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战争"理论."混合战争"理论所提倡的"多战争、多行动、多战线、多任务"的指导思想,将引发美军战争、战略理念的深刻变革,全面推进美军建设转型.  相似文献   

15.
位于朝鲜中部铁原以西13公里的芝山洞地区,有一片连绵起伏的山岭。北为城山、芝山,南经205高地与190.8高地相接,整个形状颇似一个“丁”字。志愿军把这一地区称作“丁字山”,而侵朝美军则称之为“T形山”。从1951年下半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阵地对峙阶段之后,“丁字山”成为战争双方的前沿接触区。美军占据着190.8高地,志愿军守卫着城山、芝山及205高地。双方前沿阵地相距仅有几百米。“丁字山”阵地作为志愿军中部战线的一个前沿支撑点,象一颗钉子楔入美军阵地,严重限制着美军的  相似文献   

16.
杨凯 《现代军事》2010,(6):16-19
对美国公众而言,美军介入索马里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话题。 索马里位于非洲最东部的“非洲之角”,战略地位重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对美国来说,索马里却代表着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1993年10月,参与联合国在索马里维和行动的18名美军在摩加迪沙执行任务时被打死。当地武装人员拖着美军士兵尸体游街的图片和电视画面深深地刺激了美国民众,最终促使美国从索马里撤军。  相似文献   

17.
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是美军新版条令《作战纲要》规定的美军新任务。本文作为一个实例介绍美军第10山地师第7野战炮兵团在“安德鲁飓风”救灾行动中的活动方式、部队编组、救灾工作、撤离和移交等问题,总结了救灾行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浩瀚的阿拉伯大沙漠深处,有一座高深莫测的军事基地,它就是沙特阿拉伯王国苏丹王子空军基地。“倒萨”战争已经如箭在弦,但如果想看看“9·11”后新技术战争如何展开。这里可能是最佳选择,因为这座基地有“海湾美军的心脏”之称。一旦战争爆发,这里将是美军所有空中作战行动的司令部和指挥中心。  相似文献   

19.
姚健  王翼 《国防》2004,(1):42-42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陆、海、空、天、电一系列高新武器装备,运用了“斩首”“震慑”行动、“超越”攻击等一整套的战役战法,令人眼花缭乱。然而,更让我们感到惊诧的是美军“逢战作秀”的本领:从开战伊始,就史无前例地直接把真“刀”真“枪”的战争场面,像好  相似文献   

20.
于洋 《环球军事》2011,(23):48-49
1943年7月11日夜晚,是美军作战史上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夜晚。当晚,100多架美军运输直升机满载伞兵部队准备在西西里岛格勒港上空执行代号“哈斯基”的空降行动,以支援岛上的盟军作战行动。但始料未及的是,这支部队尚未降落,就遭到了不明部队的疯狂进攻,损失惨重,死亡人数达300多人。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伏击者竟然就是美军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