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重心评判法在防空群作战指挥效能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防空群作战指挥的几个环节--指挥信息的获取、作战决策、组织计划和协调控制入手,建立了防空群作战指挥效能的指标体系,对各指标进行了合理的权重分配,建立了云重心评判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对防空群作战指挥效能进行了评估,其结果可信.所用到的云重心法对于评估复杂且难以完全定量描述的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针对防空导弹反临近空间武器作战能力的问题,建立了多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三角模糊数的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法对各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赋权,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度TOPSIS的组合评估法,构造了一种组合贴近度,据此评价防空导弹作战能力的优劣性。通过算例分析,对各型防空导弹作战能力进行优劣排序,验证了该组合评估模型的可行性,实现了对防空导弹反临近空间武器作战能力的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防空作战新的作战任务,从空防对抗作战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人类思维的模糊性出发,对防空作战部署方案评估的目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防空作战部署方案评估指标体系.针对评估指标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了基于属性值为区间数的多属性决策(MADM)评估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区间数比较的可能度公式、区间数排序和综合评估过程,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对防空作战部署方案评估的具体过程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4.
综合电子战系统作战效能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综合电子战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作战效能特点,提出了集对抗系统,保障系统和作战指挥一体的综合电子战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综合电子对抗装备系统和保障系统的效能评估模型,研究了指挥作战系统效能模型,从而给出综合电子战系统效能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防空体系作战能力灰色聚类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分析现代防空体系的组成出发,建立了较完备的防空体系作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定权聚类和三角白化权函数的防空体系作战能力灰色聚类评估方法,并通过算例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防空体系作战能力的评估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体系作战力量的组织运用效能评估问题,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了探索。首先从评估方法的选择入手,确定评估的手段,其次围绕体系作战能力的特点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最后综合运用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出以模糊综合评估为基础的评估体系,并模拟评估过程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符合实际的评估结论。  相似文献   

7.
逯杰  汤怀松  赵钢 《国防科技》2010,31(2):62-65
文章针对我军电子对抗兵与防空兵在联合防空作战中的作战协同原则进行研究。在分析我军联合防空作战指导思想基础上,为了使电子对抗兵与防空兵在联合防空作战中贯彻"综合抗击"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电子对抗兵与防空兵作战协同的五点原则,为筹划与组织联合防空电子对抗兵与防空兵作战协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代防空作战训练中联合电子防空作战效能评估的问题,引入物元模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了基于物元模型-AHP的联合电子防空作战效能评估方法.以某次复杂电磁环境下联合电子防空演习任务为背景,建立了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给出了评估模型的仿真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联合电子防空作战的效能评估中是可行和有...  相似文献   

9.
运用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效能分析,建立了信息化条件下城市防空作战阵地工程建设效能的指标体系以及二级模糊评判模型,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城市防空作战阵地工程建设效能的优劣评判等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和把握防空导弹作战面临的复杂电磁环境(CEME)态势,分析并建立了防空导弹作战CEME威胁模型;提出了防空导弹作战CEME威胁势概念,从态和势两方面深入分析了防空导弹作战CEME威胁势内涵,建立了防空导弹作战CEME威胁势函数模型;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SPA)的防空导弹作战CEME威胁势评估新方法。论文研究对防空导弹作战电磁态势评估和电子对抗进程推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军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防空导弹系统各作战能力间影响关系难以量化评估的问题,提出利用概率影响图进行分析的方法。在分析防空导弹作战流程、确定各作战活动影响关系的前提下,该方法首先由作战活动影响关系估计各作战能力结点的边缘概率和条件概率;其次利用目标定向法建立防空导弹作战能力概率影响图;最后对概率影响图进行一致性变换,定量评估各作战能力间的影响关系,导找重要能力指标,并动态分析影响关系的概率变化。以战术级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PAC-3为例借助该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证明,利用概率影响图分析防空导弹作战能力影响关系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防空作战演习是和平时期最贴近实战的一种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演习效果评估,对于完善演习的组织实施和提高训练效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防空作战演习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防空作战演习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构建了防空作战效果评估模型,实现了防空作战演习效果的定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13.
防空作战指挥对抗能力评估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战指挥对抗在未来防空作战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科学评估防空作战指挥对抗能力,对防空作战指挥对抗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建立了防空作战指挥对抗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幂函数的方法,建立该系统的评估模型,从而为评估防空作战指挥对抗能力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有利于进行单个评估指标的灵敏度分析,能较客观地反映各评估指标的影响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空中进攻作战中对防空预警系统的电子对抗作战为例,研究了针对作战方案的变量设定方法和探索空间优化方法,设计了作战方案决策树结构、方案评估的指标体系、多分辨率模型和基于使命任务和作战效果的评估模型,构建了基于探索性分析的电子对抗作战方案评估框架。  相似文献   

15.
为定量评估水面舰艇编队防空武器协同共用效能,依据舰艇编队对空防御的作战过程和信息流程,确立了防空武器协同共用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防空武器协同共用效能评估模型。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了综合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模型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各种主要因素对防空武器协同共用效能的影响,为评价舰艇编队防空武器协同共用效能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现代海战中,空中目标对舰艇的威胁越来越大,舰艇的防空作战能力已成为衡量其综合作战能力的主要指标。而C3I系统作为舰艇的指挥中枢,其性能直接决定着舰艇防空作战的成败。根据现代海战中空中目标的武器作战使用方式,并针对SEA方法的要求,提出了评估C3I系统在防空作战时系统效能的三个主要性能量度(MOP),通过分析C3I系统在防空作战时的特点,建立了评估C3I系统防空作战效能的SEA方法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比较了不同的C3I系统的作战效能,对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证明了SEA方法模型对舰载防空C3I系统进行效能评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防空兵作战指挥对抗能力评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战指挥对抗在未来防空作战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科学评估防空兵作战指挥对抗能力,对防空兵作战指挥对抗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建立了防空兵作战指挥对抗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该系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而为综合评估防空兵作战指挥对抗能力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能使定性描述定量化,客观地反映了防空兵作战指挥对抗能力的真实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电子作战目标威胁评估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电子作战目标进行威胁评估,主要立足于电子战环境,分析了电子作战目标威胁评估的内容与作用,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当前常用的目标威胁评估方法,对判断敌情及电子对抗作战指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电子战系统效能的模糊评估方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电子战装备的系统作战效能分析一直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在阐述电子战系统作战效能概念的基础上,根据电子战装备的分类,建立了电子战系统效能评估的指标评价体系框架,对电子对抗装备中较为重要的侦察、干扰设备效能评估指标进行了分析。对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和层次分析法理论的电子战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的研究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进行了应用仿真。  相似文献   

20.
赵上  王冰切  冯远博 《国防科技》2021,42(6):124-128
在科技引领的现代战争中,空降作战面临着高精度、杀伤力大的制导武器的威胁。电子对抗力量作为电子战中的武装力量,为空降兵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本文研究了空降作战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面临的电子武器威胁,分析了空降兵电子对抗力量在空降作战中的地位作用,结合空降作战的特点探索空降兵电子对抗力量的运用模式,如通过电子侦察、电子佯动、压制干扰、综合防护等手段为空降作战快速占据进攻优势奠定良好的电磁环境基础。此外,为完善空降兵电子对抗力量的作战结构,本研究提出空降作战中电子对抗作战运用的要求,以充分发挥电子对抗在空降作战中的能力,确保空降作战中制电磁权的优势,提高空降作战的制胜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