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北京预备役某高炮团站在打赢信息化战争高度,认真查找分析了军事训练落实中的问题,研究确定用"四个结合"破解军事训练教学的矛盾。师团结合。按照高炮专业"小专业大集中、大专业小集中"的组训方法,将侦察、通信、雷达等小专业课目送师统一组训;基层营连训练由团统一,弥补现役骨干少的不足。现役和预任结合。扩大教练员队伍,  相似文献   

2.
张晓东  滕海林 《国防》2014,(4):72-72
正民兵预备役军事训练作为全军军事训练体系的组成部分,应按照军事训练转变的总体要求,遵循自身特点规律,推动训练实行三个转变。一是由分散自训向集中施训转变。要进一步加大统合力度,自上而下建立统一的多级组训和考评体系,按照"分类集中、分层组训、跨区联训"的思路,巩固和完善"以省级训练基地为核心、以市级和预备役师旅训练基地为骨干、以  相似文献   

3.
刘小宁 《国防》2011,(5):23
前不久,陕西省榆林军分区组织全区现役(专武)干部共466人,进行了以会整组、会组训、会征兵、会参建为主要内容的"四会"基本业务集训。集训采取统一计划、异地同步、网上授课、网上交流、网上考核的方法,系统学习了民兵组织建设、军事训练、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吉林某陆军预备役炮兵师认真贯彻胡主席关于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一系列决策指示要求,坚持按纲施训、科学组训,从难从严抓好军事训练,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注重抓基层打基础。把基础训练提升到战略位置,通过编实兵员、专业集中、分散自训和建立军事训练问责制等多种形式,狠抓现役和预备役基础科目训练,确保训练兵力、内容、时间和质量四落实。注重提升首长机关谋略指挥能力。立足强敌介入,科学设置训练  相似文献   

5.
预备役部队后勤专业分队训练是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专业对口率高、技术性强,为此,预备役后勤专业分队训练应在全师集中专业、集中教员、集中教学器材、集中经费,实施跨团联训。即:集中专业,根据每个团各自特长分别担任一个专业的组训任务,具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一代《民兵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的颁布实施,民兵组训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探索符合民兵特点,适应新大纲要求的组训方法已经成为提高民兵军事训练质量的关键环节。结合训练实践,我们认为应坚持以下五种组训方法。一是基地统训。组织民兵军事训练除部分偏远的边境地区和少数对口专业分队外,都要依托基地统一组织,  相似文献   

7.
考近日,陕西省榆林军分区按照"异地同步普训、集中同堂严考"的总体思路,组织军分区、人武部机关现役干部进行了上半年军事训练复训补训及集中会考。训练采取统一计划、异地同步、网上授课、网上训练、集中考核等方法,重点学习了识图用图基础知识、航空照  相似文献   

8.
高永松 《国防》2002,(7):39-39
人武部处于省军区系统的最基层,不仅编制人员少,一人多岗,工作任务重,而且武器装备少,开展军事训练难度大。不过,人武部所在地多为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多,而且一般都驻有现役部队,科技资源丰富,训练条件优越。人武部抓民兵军事训练应针对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扬长避短,采取科学有效的组训方法和手段,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张金刚  刘学伟 《国防》2006,(9):51-51
预备役部队是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的重点动员对象。军事训练是军队建设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从应战应急的双重要求出发,全面加强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不断提高战斗力水平。一是要突出专业训练。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和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专业制订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采取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基地训练与多点训练等多种方式,按照人员齐、内容全、时间足、专业精的标准,抓好预编专业训练。要尽快走开与现役部队对口挂钩训练的路子,区分不同专业分期分批组织各种专业分队到现役部队实施专业…  相似文献   

10.
伊西财  郇敏 《国防》2011,(9):43-44
信息化战争是精兵利器的对抗,与之相适应,民兵军事训练必须围绕提高质量效能下功夫。一方面,要积极创新民兵军事训练方法手段。针对民兵训练人员难集中、缺少教练员、装备器材不足的矛盾,积极探索新的组训形式。一是大力开展基地训练。当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南京军区针对当前民兵训练中存在的训练资源利用率低、训练层次不高、训练内容针对性不强、训练方法手段陈旧、组训力量薄弱、训练保障滞后等制约民兵战斗力生成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手段,充分发挥省军区系统和现役部队人才、装备、场地、设施等训练资源优势,突出重点,立足急需,借才施教,借装施训,大力推进民兵军事训练改革,全面提高了民兵参战支前能力,实现了民兵军事训练跨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凌志  牛峰  牛增强 《国防》2012,(12):85-85
第二炮兵某预备役专用保障装备维修大队坚持以大规模联合作战为牵引,以提升核心军事能力为抓手,以提高官兵信息化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综合素质和新形势下岗位任职能力为核心,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按照"紧前、从严、求实、合力"要求,不断加大训练演练力度,逐步摸索总结出"集中部队统一训、委托省军区跨区训、依托厂家定点训、联合部队挂钩训、参加演习重点训"的组训模式.近年来,先后组织3次关键岗位人员培训、4次保障现役部队实弹发射演习、13次与现役部队挂钩联训、16次入队训练,参训参演官兵达2000余人次.  相似文献   

13.
当前,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应着眼形势任务的需要,调整思路、讲究方法,努力提高打赢能力。着眼完成担负任务,强化训练针对性。首先,立足在现代科技参战支前、快速动员、战场保障的方法手段和突出“配合保障部队快速机动、支援现役部队完成任务”等课题上下功夫。其次,立足抓好防空、维稳和抢险救灾等实兵演练。进行以反袭击、反暴乱、反劫持为主的训练,把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重点。第三,立足抓好应急分队、专业分队的训练,着力锻造精兵强将。对应急分队、专业分队的训练,可以采取大专业集中训、小专业分散训的组训方法,提高部队战斗力。  相似文献   

14.
公安现役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规律,是指客观存在于部队训练诸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其主要包括:任务牵引、理论先导、科技强训、以人为本、训战结合规律.认识部队军事训练规律、遵循军事训练规律,对于加强公安现役部队军事训练工作,提高部队军事训练盾量,不断推动部队军事训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岳胜军  郭大为 《国防》2014,(7):57-58
正仗在一起打,兵就要在一起练。开展现役部队与预备役部队挂钩带训,既是解决当前预备役部队组训力量不足、专业骨干缺乏、训保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的有效办法,也是促进现役与预备役两支力量有机结合和整体遂行任务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从挂钩带训头绪多、涉及面广的实际出发,科学筹划、灵活组织、突出重点、严格考评,最大限度地整合共享训练资源,努力使其成为部队训练质量和战斗力提升的"倍增器"。  相似文献   

16.
总参谋部最近发出通知,决定从今年10月1日起,全军预备役部队和预编入现役部队的预备役人员,在参加军事训练和集中活动期间,统一佩戴我军现行的帽徽、军种符号和预编预备役人员专用臂章。通知中还规定,预编预备役人员的服装将改为37式作训服,换发时间与现役部队相同,在没有换装前,仍着原式服装。图为预编预备役人员专用  相似文献   

17.
王桂生 《国防》2008,(3):49-50
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武装力量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胡锦涛主席指示全军部队积极推动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民兵预备役部队是我军后备力量,与我军现役部队肩负着共同的军事职能任务,因而也要积极推动军事训练由机械化条件下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以增强与现役部队整体遂行任务的能力。具体应做到"五个突出"。  相似文献   

18.
山西某预备役团在狠抓军事训练中,本着"与作战任务相统一、与年度训练安排相一致、与驻地安全隐患相贴近"的原则,科学制定演练计划,明确具体训练的内容、方法、步骤以及训练的质量指标和措施要求,有效确保了训练的高标准、高质量落实。该团着眼信息化条件下应急作战的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深化训练改革,不断创新训练方法,采取"先官后兵、先易后难、先分后合、先理论后实践"的组训方法,坚持打基础、重应用,练指挥、搞协同,科学组训、严格施训,训练层次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该团针对训练时间有限,训练中为达成训练目的,团党委坚持"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采取"理论分学、专业分训、班排  相似文献   

19.
葫芦岛军分区在组织民兵调整改革试点过程中,针对企业民兵开展军事训练突出存在的训练内容不切实、组训方法不科学、参训人员难集中、训练监管不到位、训练保障不配套等问题,结合企业民兵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和职能任务,从四个方面积极探索改进的方法措施:一是优化训练内容,增强训练实效;二是改革训练方法,创新组训模式;三是严格建章立制,规范训练落实;四是规范训练保障,提高训练效益。  相似文献   

20.
近日,广东省军区举办了全省民兵规范化训练骨干集训。集训紧紧围绕训练大纲内容,采取"讲、做、训、研"相结合的方法,安排训练指导法、"四会"教学、战(技)术基础、军兵种业务知识、非战争军事行动等22个课目的学习和训练。通过集训,进一步规范统一了全省民兵按纲抓训的内容标准,提高了民兵军事训练骨干的教学组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