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孙成岗  费建华 《国防》2012,(7):25-27
一、报告发表的背景 防卫研究所是日本防卫省最重要的智囊机构,负责对日本面临的国际战略形势和地区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参与制定日本的防务政策、国防与军队发展规划等.它发布的《中国安全战略报告》是从中长期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安全战略和军事发展趋势的年度报告,也是目前防卫研究所唯一一份针对特定国家的安全报告.据防卫研究所专家称,发布该报告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国内外发布防卫研究所对中国军事实力和安全政策的看法;二是让中国了解日本对中国军事动向的关注点,促进两国加强军事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2.
庄林 《环球军事》2014,(9):24-27
2014年3月初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14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在2012年《防务战略指南》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所处的安全环境和财政紧缩现状,规划了美国的国防政策和军队建设的优先发展方向,其中最突出的内容是为应对中国军队潜在威胁,而继续推进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战略。  相似文献   

3.
2002年9月20日,白宫公布了布什政府的第一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三个方面阐述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其中军事安全问题所占比例很大,说明布什政府将重点从军事上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绝对安全。如果说,美国1950年的《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政策文件》(NSC-68)开始了以美苏军事对峙为主要  相似文献   

4.
赵蔚彬 《环球军事》2013,(10):18-20
5月6日,美国防部发布2013年度《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俗称“中国军力报告”)。该报告是美国防部根据《2000财年国防授权法》第1202款规定,每年就中国军力发展状况向国会提交的专题报告。到目前为止,美国防部已发表了13部同类报告(2001年没有发布)。  相似文献   

5.
赵蔚彬 《环球军事》2014,(13):21-23
6月6日,美国防部发布了第14份年度《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即“中国军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相似文献   

6.
2006年5月23日,美国防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提交给国会的2006年《中国军事实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根据《200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第1202款规定向国会提交,是自2000年以来提交的第6份例行年度报告。《报告》分六个部分进行评述:(中国)取得的重大进展、理解中国的战略,中国军事战略与学说、军队现代化的资源、军队现代化目标与趋势、中国军队现代化与台海安全。《报告》仍采用了2005年的结构体例,并保留了原有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7.
王娴  章名岂 《环球军事》2010,(17):18-20
8月16日,五角大楼正式对外发布《2010年中国军事和安全发展报告》。这是此前美国防部每年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改名之后的首次亮相。尽管名字有所不同,但从内容来看,却依然是“换汤不换药”,充满着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各种臆想和猜测,极尽夸大之能事,渲染中国军事威胁。  相似文献   

8.
司石 《现代军事》2008,(5):20-22
2008年3月4日,美国国防部依据《2000财年国防授权法》(公法106—65)向国会提交了2008年《中国军事实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内容涉及面更广,除继续对中国的总体战略、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趋势、进展等问题进行评估外,还首次专题评估了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等问题。《报告》的措辞与语气较2007年版进一步趋缓,但指责中国军力不透明,渲染“中国威胁”,进一步遏制中国的主旨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9.
2月8日,五角大楼正式对外发布了新版的《国家军事战略报告》。这是时隔7年后美军首次对该军事纲领性文件作出修改,反映出美军对安全环境的判断和对未来军事任务的规划出现了重大孥专变。而《纽约时报》评论指出,解读这份报告的关键词就是:中国、中国、中国。  相似文献   

10.
任玮  鲁潇 《国防》2014,(4):73-75
2013年12月17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首个《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简称"安保战略")、《2014年度以后的防卫计划大纲》(简称"新大纲")和《2014~2018年度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简称"整备计划")。这3份文件层层递进,首次以政策文件形式明确了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目标,规划了防卫力量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和5年的装备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1.
正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在军民融合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模式,在军民融合风险防控方面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做法,其中,美国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做法发布顶层战略规划,引领国防工业企业发展定期发布顶层战略文件,对国防工业企业发展进行战略引导。美国的战略文件体系最为完善,《国家安全战略》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顶层文件,与《国家防务战略》《四年防务审议报告》《国家军事战略》共同构成国家层面的战略文件  相似文献   

12.
<正>10月27日,美国防部发布拜登政府的《核态势评估》报告。此报告和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战略报告一样,其发布是美国历届新政府上任后的规定动作。此报告的上次发布,是在2018年2月的特朗普政府期间。和类似报告推迟发布一样,集中体现拜登政府核战略的这份报告,较往届政府的同类报告发布时间推迟了近半年。  相似文献   

13.
赵利 《环球军事》2009,(6):10-11
李庆功,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特邀研究员,国际军事问题专家,一直从事美国战略、世界军事和国际安全等问题研究,曾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获硕士学位,编撰、主编《给地球系上安全带》、《世界军事大调整》、《世界各主要国家防务政策》等著作,发表过数百篇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  相似文献   

14.
数字话     
22国防部部长梁光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发表《促进安全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中提到,目前中国已与22个国家建立防务安全磋商对话机制,与150多个国家开展军事交往。这些防务交流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战备意图和中国军队的了解,有助于避免各种误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2019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指出美国对中国军事信息化进程缺乏统一评判标准,歪曲中国军事信息化理念,带来消极的国际影响。借助文本分析和实地参会,得出美国借助政策文件污蔑宣传,歪曲中国技术获取途径,联合盟国制衡,以此限制中国军事信息化发展的战略企图。原因是特朗普政府缺乏专业技术背景人才,美国无法取得军事网络领域的战略优势和中美在网络主权领域存在理念差异。并提出中国政府应对的策略建议:如学会应对崛起带来的挑战,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军事合作和规则制定和争取网络领域话语宣传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16.
杨一帆  申展 《军事文摘》2023,(19):25-28
<正>国家情报战略是美国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成分,它在明确美国情报界对于国家安全环境的威胁认知基础上,指导未来四至五年美国情报界的战略行动。继2005年、2009年、2014年、2019年先后发布4版《美国国家情报战略》(以下简称《战略》)之后,美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于2023年8月10日正式发布新版《战略》报告。  相似文献   

17.
时实 《国防》2010,(9):70-72
2010年5月27日,奥巴马政府公布《国家安全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全面阐述美国的安全环境、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举措。与布什政府2002年和2006年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相比,新《战略》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对布什政府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一系列政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王连成 《国防》2011,(6):76-78
2011年2月8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马伦签发了《国家军事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战略》)。《战略》正文共21页,包括"前言"、"战略环境"、"国家长远利益与军事目标"、"结论"四部分,其中关于军事目标的阐述和落实措施是核心。总的来看,《战略》旨在从武装力量角度落实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和《四年一度防务评审》提出的战略任务和军事目标,明确美国武装力量的使用策略和发展方向,反映出美军在新的战略环境下对推进战略目标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9.
5月25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向国会提交的2007年《中国军事实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继续沿袭2006年《四年一度防务评审》的结论,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最大的潜在对手",对中国的总体战略和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趋势、进展,以及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等内容作了全面评估。《报告》是国防部长盖茨上任后公布的首份同类文件,保留了2006年版的大部分内容和观点,虽然在写法、措词上较上一版有所缓和,给人的感觉比较"客观",但是主要观点并没有根本改  相似文献   

20.
王法安 《国防》2005,(3):72-73
根据中法两军的协议,中法高级军官防务安全研讨班于2004年11月20日在北京开幕。参加研讨的法国军官团由陆军作战指挥应用部副部长克罗德·雷格拉上校带队,其他成员包括6名上校、3名中校和2名上尉,他们分别来自法国高等军事研究中心和陆海空三军的作战、训练、技术部门。受总参外事局邀请,我于21日在研讨班上讲授了《中国军队建设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按照研讨班的安排,课后进行了学术讨论。讨论中,法国军官团就中国军队的价值体系、对正义战争的理解和新军事变革与军队职业化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问题,我结合自己研究的专业也向法国军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