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影视艺术中心和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彝海结盟》。经过近两年的创作、拍摄于近日面向观众。这部影片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有关领导和专家给与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观众欢迎。 《彝海结盟》真实、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过凉山彝区时与彝族人民结下真挚、深厚情感的历史事实。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中央红军假道云南、巧渡金沙之后,进入四川凉山地区。蒋介石为了剿灭红军,调集数十万大军,妄图把红  相似文献   

2.
将军的隐秘与领袖的疑惑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抢渡金沙江之后,一路向北疾进直指川康。国民党调集重兵对红军加强围追堵截,企图寻机一举歼灭之。为避实就虚,红军决定通过彝区进入川康。 蒋介石细观局势后,便松了一口气,口出狂言,断走红军难以通过地形险要、江河阻隔、彝汉矛盾重重又语言不通的彝区,坚称“朱毛必步石达开之覆辙无疑”,并下亲笔手谕“勤勉彝民番族,协助剿匪”。 然而,红军在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闪电般的“彝海结盟”之后,安然无恙地通过了彝区,从而乘势抢渡大渡河,飞夺沪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驻守在绵延千里大小凉山深处的凉山军分区官兵,自觉继承和发扬“彝海结盟”精神,广泛深入开展以“弘扬红军精神、建功长征故里”为主题的参治参建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彝区的“三个文明”建设谱写了一曲军爱民、军助民的时代赞歌。继承传统葆本色凉山军分区官兵一直把“让长征沿途亮起来、让老区人民富起来”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常抓不懈,叫响了“让长征路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口号,制定了《凉山军分区、人武部五年、十年扶贫规划》,成立了由驻军单位参加的支援西  相似文献   

4.
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彝族聚居区。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在政委聂荣臻的陪同下,与当地彝族果基家支首领果基约打在冕宁县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红军帮助彝民组建了“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并授队旗、赠武器。其后,担任沽鸡支队长的果基约达派彝民  相似文献   

5.
马宏伟 《军事历史》2006,(10):20-28
康克清是红军中为数不多的真正指挥过打仗的女战士,是中央苏区赫赫有名的“红军女司令”。作为中央红军参加长征仅有的三十名女红军之一,康克清在长征初期担任红军总部直属队指导员,紧紧相随在红军总司令朱德身边,三过草地,数跨雪山,历尽艰险,走完了长征的全过程,也见证了长征历史中的许多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6.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父亲刘伯承先后参加过红一、红四、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在同李德、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斗争中,曾两次被撤销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职务,但他大义当先,荣辱不惊,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作为红军总部的主要领导人,始终坚持战斗在第一线:他在强渡湘江中的殿后血战;在遵义会议前后的善战与智取;在巧渡金沙江中扮演主角的重复诈敌;在彝海结盟中与小叶丹的民族礼赞;在大渡河畔昭示“我们不会成为石达开”的必胜信心;在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斗争中的大义凛然……这一幕幕历史的活剧,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留下了千古的绝唱。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也是父亲逝世20祭年。追忆历史,缅怀父亲,我尽我的所知,把父亲在长征途中的尘封往事,告诉读者,留给历史的后来人。  相似文献   

7.
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曾开展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体育运动会。红四方面军在四月炉霍县举办的“五一”运动会是其中的一次。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贵州省赤水市人武部结合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多项活动,对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收到了较好效果。赤水市是当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作战的革命历史名地之一。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学习红军艰苦奋斗、建功立业的革命精神,搞好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赤水市人武部于年初作出安排,结合开展多项纪念活动,对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该部在组织干部重温红军“四渡赤水”光辉战例,组织民兵、学生协助有关部门拍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  相似文献   

9.
贵州黎平,是红军长征战斗过的地方。1934年12月,毛译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军长征经过黎平,并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60年过去了,黎平民兵发扬红军精神,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在四化建设的新长征中做出了新的贡献。今年,时值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最近,黎平县民兵预备役人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学长征精神、做四有新人”活动。全县25个乡镇人武部充分利用红军会址(遗址)、烈士墓等对民兵预备役人员进行传统教  相似文献   

10.
红军“长征精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历时两年的伟大长征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结束。长征,作为一部红军用火与血写成的历史纪录,其本身不仅饱含着红军英雄们在饥寒交迫且数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困境下,爬山涉水、斩关夺隘所经受的苦难和表现出的威猛,而且还深深地体现出了一种“长征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但主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坚定信念、奋勇拼搏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精神等。这种“长征精神”从根本上体现了党和红军的本质特征,只是在红军长征特殊背景下表现得更鲜明、…  相似文献   

11.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曾评价说,长征“是一次可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远征”。在这样一场纵横万里的军事征途中,单单关注红军官兵的日常生活情况,就能让人感受到雄魂伟魄,感受到气壮河山——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衣这是一个被写入教科书的故事:长征中,一支红军队伍的指挥员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的老兵冻死在路上。他愤怒地吼道:“把军需处长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只听有人悄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军需处长没有棉军衣穿而被活活冻死,这足以反映出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其实,在长征开始前,红军的服装供给还是能得到保障的。我军…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长征秘闻, 这是党史军史上的一段空白, 这是刘伯承元帅生前痛憾的一个秘密, 人性元帅至死怀念着一位——将军的隐秘与毛泽东的疑惑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抢渡金沙江后,气势如虹,剑指川西。国民党蒋介石急忙调集重兵加强围追堵截。为避实就虚, 红军似乎将通过凉山彝区进入川康。蒋介石细观局势后松了一口气,断定红军难以通过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江河阻  相似文献   

13.
武成海 《军事史林》2016,(12):57-61
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进行的长征,堪称是一件震古烁今的世界性重大军事历史事件.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评价长征在世界军事史的定位时精辟指出:“长征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另一位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则指出:“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值得研究的是,在当年参加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中,既有身为红军指战员的外国革命志士;又有长征初期至遵义会议召开前,掌握红军最高军事指挥大权的外国人;还有无意中被卷入长征队伍,跟随红军长征的外国传教士.而在长征结束几十年后,为探寻红军何以能赢得长征胜利之谜,又有来自英国、美国、以色列等国的外国人,或徒步重走长征路,或乘车重走长征路,长征路上不时显现出外国人的身影.  相似文献   

14.
从5月份开始,沈阳军区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举办了“草鞋传”接力活动,6月26日,承载着红军长征精神的“草鞋”到达有着“平江起义第一团”称号的某红军团野外训练场,作为红军团队的传人,我有幸见证了“草鞋”在红军部队传递的全过程,感受着它带来的巨大力量和深远影响。目视着“草鞋”,聆听着雄壮有力的国歌声时,  相似文献   

15.
长征是我党我军军事经济工作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它是在既无“先行粮草”又没有后方依托,沿途地区经济落后,敌人围追堵故的情况下实施保障的。红军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下实行不同的军事经济政策,分别采用了征借、没收、缴获等保障措施,胜利完成了远征。长征途中红军的一些卓有成效的保障原则,是我们过好紧日子应该研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6.
10月16日,梁山县人武部在招待所多功能厅举行了第三届“良福杯”国防知识竞赛,此次活动是该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县人武部自8月份以来,组织了以“弘扬长征精神,再创辉煌业绩“为主题的纪念红军长征胜  相似文献   

17.
长征,是一次远离根据地的战略大转移.在一年时间中,红军转战十余省,跨越万水千山,突破数十万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这主要得益于红军队伍中的“千里眼”、“顺风耳”所发挥的神奇作用.这些“千里眼”和“顺风耳”,就是红军队伍中的无线电技术侦察力量.长征途中,他们不间断地侦听与破译国民党军队行动的密码,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正确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项平  胡晓良 《国防》2006,(12):62-62
近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人武部和区宣传部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体验红军当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奋斗历程,联合组织120名青年党员“重走红军路”。他们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线,感悟红军精神,亲历艰苦磨炼。通过授“红军旗”、唱红军歌、重温入党誓言等活动,强化了青年党员继承革命传统的观念,增强了建功立业和支持国防建设的热情。(项平胡晓良)百名青年党员“重走红军路”@项平 @胡晓良  相似文献   

19.
红军长征会师陕北的总人数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军长征会师陕北的总人数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刘铁林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时的总人数究竟有多少?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前有过多种提法,其中比较权威的提法有三种:一是毛泽东主席在1971年南巡讲话时所说:“长征前红军三十万,到陕北...  相似文献   

20.
论“长征精神”的形成张小军60年前的红军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红军在极端险恶的条件下.进行战略大转移,长驱两万五千里.粉碎了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最后到达抗日前线。红军长征中所形成的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