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同志,给俺孙子报个名,他叫樊涛,在上海打工,明天就能赶来……"一位80多岁的老人走进了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征兵办公室。"您不是樊庄的樊维云老  相似文献   

2.
元月25日上午10时光景,某集团军政治委员、少将朱增泉78岁高龄的老母吴老太冒着凛冽的寒风,拄着拐棍,陪着刚满征兵年龄的孙子朱斌伟,闯进了无锡县后宅乡人武部。老人茶不喝,凳不坐,说:“朱部长,别忙乎。我今天来只求你一件事,给我这小孙子报名参军!”吴老太家境贫困,好不容易把5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梓潼县仙鹅乡仙鹅村7社,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老人,先后为部队送去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婿和两个孙子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今年72岁的王贞元老人出生在一个贫苦人家,曾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也看到了人民军队推翻反动政权,让穷苦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从那时起她就认准这支军队  相似文献   

4.
军事文摘     
全军老红军健在四千三至今年10月,除了历年转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岗位的红军干部外,全军尚有红军时期入伍的干部近四千三百人。他们都是七十岁上下的老人了,除少数还在我军领导岗位担任重要职务外,92%已从各级领导岗位退下来。有的还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四化建设献余热。(摘自《解放军报》)  相似文献   

5.
金律师: 去年9月的一天,杨自清和孙子杨明返家途中,爷孙俩捡到一个牛仔包,包里有3800元现金。老人顿时喜出望外。孙子却说:“爷爷,掉了钱的人一定很着急,我们还是等人来找,还给人家。”但杨自清没有听孙子的劝告,将拾到的钱据为己有,并给了孙子100元钱。同村的赵大海骑着摩托车  相似文献   

6.
1981年,党的农村经济政策,象春风一样给狗叫听两省、鸡鸣达三县的金寨县沙堰乡带来了浓郁的春意。青年民兵漆学文,是红军时期红四军医院政委漆先治的孙子,他牢记爷爷“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相似文献   

7.
初夏的一天下午,我们怀着惊异和崇敬的心情,从四川省省城成都前往资阳市雁江区探访一个普通而特殊的农家。说特殊,是因为主人是个当了数十载“烈士”的传奇人物——一位长征中三过雪山草地,为革命浴血奋战、出生人死的女红军;说普通,是因为老人家修葺一新的房屋里,陈设极为简单,除了四川农家喜欢的寻常家什外还摆放着主人劳作的农具。92岁的老人指着这120多平方米的砖混精巧结构小平房,满意地告诉我们:“这江山没白打,托党和人民的福,到了晚年,还白让我这把老骨头住进这巴适(四川方言:好,舒适意)的小洋房里!”从老人的风趣谈话和晚辈们的补充中,九旬女红军的传奇人生凸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8.
正陈泽河老人拿出了一枚纪念章,这是一枚2005年由中其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给红军失散人员的光荣纪念章。纪念章上原有的固定装置,已经被老人用别针替代,外表所镀的颜色也已经失去光泽,看得出这枚纪念章利用率很高。  相似文献   

9.
红军史上最年轻的军级干部陈海松耿峥本世纪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年轻的红军将领英雄辈出,许多高级指挥员都很年轻,绝大多数在30岁以内。其中为人所熟知的是林彪,他20多岁就当军长。为此有不少人以为,在红军史上,最年轻的军长当属林彪了。其实不然,纵览红军战...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踏进回龙村采访,记者正好碰见村里的青年民兵张飞娶媳妇。庭院里贴满了大红“喜”字,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在山坳里回响。新娘赵爱琴是崖上人,也是第一个坐着自家的小汽车下山的新媳妇。见到记者一行,好客的山里人马上围过来,轻推着娇羞的新娘给我们敬上一杯喜酒。张飞70多岁的老奶奶乐得合不拢嘴,一手拉着孙子一手拉着孙媳妇,高兴地对我们说:“那年我嫁给他爷爷,从崖上到崖下走了一整天不说,还差点掉到山崖下。现在可好了,路修通了,汽车也买回了,俺孙子娶媳妇,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娶来了。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啊!” 老人一席话,把庭院的亲朋好友都逗乐了。  相似文献   

11.
我出生在陕西的一个小山村。小的时候,就听乡亲们说:长征时,毛主席带着队伍在这边打过好多胜仗哩!我常常缠着村里的老人给我讲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渐渐地,“红军—长征—军人”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1980年7月,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在志愿  相似文献   

12.
在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中,活跃着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体力很差,仍然展现出宝刀未老的革命豪情。“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已成为人们在困难中激励自己的格言之一。红军在几乎没有后勤保障的万里征途上,夺关隘,渡险川,爬雪山,过草地,在超常态的恶劣自然环境中,饥寒变迫,几乎处于绝境,而红军饮苦若饴,笑迎胜利。在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中,活跃着这样一群特殊的人——年过半百的林伯渠、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等老人,也是这支光荣队伍中的成员,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体力很差,仍然展现出宝刀未老的革命豪情,和年轻战士一样长途跋涉在万里征程上。杨定华在《雪山草地行军记》中感慨道:“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红军中的几位老人,他们老当益壮的精神真使人感动而起敬。”  相似文献   

13.
唐立 《东北后备军》2006,(10):15-15
我们采访最后一位老红军叫石廷杰。提起长征那段历史,老人泪流满面。边讲边不停地自责自己。他说,长征胜利七十年了,我内疚了七十年,在长征的路上,我没有兑现向一位小红军母亲许下的承诺。  相似文献   

14.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让当时还是上等兵的王广铭向邹大梅老人承诺:"我会像您的儿子一样照顾您!"为了兑现这个承诺,他两次推迟退伍,每天穿梭于连队和老人家,从不间断。16年前,家住云南麻栗坡县的邹大梅老人左脚掌被地雷炸断,丧失劳动能力。随着女儿出嫁,儿子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邹大梅和生病的老伴以及两个孙子相依为命。上士王广铭——云南文山军分区边防某团五连代理排长,因为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与这个家庭建立起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聆听长征     
近日以来,成都军区某仓库结合正在开展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组织官兵参观革命遗址,举办知识竞赛,演讲等小活动,激发了官兵弘扬革命传统,立足本职的热情,图为在仓库组织官兵参观红色革命景点时,当地老人向官兵讲述红军长征时的事迹。  相似文献   

16.
在豫西南美丽的山城西峡,一名年轻的退伍军人设计了一种鞋。它是由红军穿草鞋、爬雪山、过草地、走过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得名,名叫“红军牌”。穿上这种鞋,追寻红军的足迹,不忘红军的丰功伟业。 那么这种红军鞋是怎么产生的呢?说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993年,24岁的李海涛告别了军营,回到原籍河南省西峡县,当时被招聘在县交警队工作。可他却不甘平平淡淡的生活和工作,时刻都梦想着能红红火火的闯一闯。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工作,只身去了省会郑州。  相似文献   

17.
曹操与《孙子》的关系,是孙子学史上重要的问题。过去有关曹操删减《孙子》篇目的说法长期流行,一度导致有人认为《孙子》十三篇就是曹操的著述。在宋代,包括《孙子》在内的七种兵书被立为兵经,其中唯有《孙子》留有曹注,其它六种兵书皆用白话,可见曹注《孙子》一度是变相取得了与兵经相等同的地位。本文认为曹注《孙子》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曹操并没有删减《孙子》篇目之事,曹操也不是第一个为《孙子》作注的人。曹注《孙子》虽然简古,具有多方面价值,但同时也有不少失误之处,不宜作过高的追捧。  相似文献   

18.
哈哈一笑     
取名字有个先生姓易,50岁喜得一孙子。于是他要为孙子起个好名字。老先生是个戏迷,要取名易兰芳;爸爸是个诗迷,取名易东坡;姐姐是个歌迷,取名易学友。一家人争论不休,于是就在地上放了三张盘,一张是梅兰芳的戏剧,一张是苏东坡的诗词,一张是张学友的歌,  相似文献   

19.
7月2日,怀着对老红军的无比崇敬,笔者随新疆兵团指挥部六支队官兵来到武根虎老人家里,看望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红军战士。老人虽说早已是耄耋之年,满头白发,但却显得非常精神,因患有前列腺炎,身下还挂着一个尿袋。谈起往事,老人神采飞扬的表情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1913年,武根虎出生在山西灵石县杏疙瘩村的一个姓任的贫寒农家。他排行老二,原本姓任不姓武。因为当时家里太穷,父母养活不起,很早就把他过继给了舅舅,从此跟了舅舅的姓。  相似文献   

20.
在我接触明代《孙子》研究文献的过程中,深深感到在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宝库中,有明一代兵书数量最多,门类最全,其中《孙子》研究最有特色:《孙子》研究著述在兵书中占主导地位。分析一下明代《孙子》文献状况和《孙子》研究大发展的历史原因,将对我们今天继续开展《孙子》研究、发展《孙子》文化,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一、明代《孙子》文献概况与主要特点 明代有关《孙子》的兵书约有100来种,200多部。通过下面简单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孙子研究在明代兵学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