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和平发展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崛起观的重要理论依据。该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邓小平和平发展思想,即:邓小平对国际环境作出了正确和科学的判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放在国际环境中来考察;奉行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的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战略;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相似文献   

2.
《兵团建设》2007,(11):114-115
在人类文明史上,大国崛起往往伴随血腥和战争。一个日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将会展示出什么样的形象,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世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重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  相似文献   

3.
《兵团建设》2007,(11):110-1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  相似文献   

4.
王涛 《军事历史》2012,(1):20-25
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认知和参与经历了从原则否定到积极支持、从坚决抵制到扩大参与的演进过程。尽管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历史并不长,但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且在规模和程度上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维和行动中正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国将继续扩大参与维和行动的规模和范围。加强维和工作的战略规划、战略管理和战略研究,对于推动中国维和工作建设,促进维和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于永军 《国防》2012,(5):30-32
第一,世界上最大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大国生存之道.中国的先民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这里在历史上一直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农业区.农业能容纳大量人口,也需要大量人口,因此中国从古代开始,人口一直超出世界上其他大国很多.目前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亿人,居世界第一位.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始终要面对困难和动力两个方面.从动力方面看,古代中国之所以以兴建巨大工程设施而著称,主要得益于人多力量大.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统一,构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三者从价值目标集中性、价值取向人民性、价值实践协调性的基本特征上,清晰勾勒出当代中国发展的蓝图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和平发展和"积极防御"的理论与实践,是邓小平国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推进"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安全保障.推进"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国力的全方位增强,同时又为贯彻实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观念对世界和平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从“军事文化”概念的定义分析入手 ,为军事文化研究确立了可供操作的前提。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普遍性出发 ,引出春秋战国与当代世界的国际关系性质的比较分析 ,得出两者在国际政治方面的五个共同特征 ,进而指出 :先秦诸子军事文化观念与当今体现在国际政治领域的西方军事文化观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西方国家以“人权高于主权”进行军事干预 ,为自己的霸权主义服务 ,与春秋战国时期以“攻其国 ,爱其民 ,攻之可也”为借口的“假仁以霸”情形完全一致。国际反霸权主义的思想同孟子的反霸权思想本质上相同。作者认为 :由于最初的地理原因 ,“封闭型文明”比“开放型文明”更早完成“暴力建立秩序”的历史过程 ,因而也就较早地出现制约暴力的和平主义因素。中国古代属于“封闭型大河流域灌溉型农业文明” ,因而较早地产生了具有浓厚人道主义关怀与和平主义倾向的军事思想 ,而渗透着东方古典人道关怀与和平主义的“慎战”、“不战而胜”等战争观念为当代西方所接纳和推崇 ,表明西方文明正在摆脱与生俱来的崇尚暴力的传统 ,在战争观的进步上 ,正在接近中国古典文明时期的水平。究其原因 ,在于春秋战国的社会与当代国际社会某些性质相似。作者认为这一现象既可以看成西方文明或当代世界文明已经在  相似文献   

9.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通过对“建设和谐世界”思想及其指导下的中国外交实践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建设和谐世界”思想,可以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可以消除国际上对中国和平发展的疑虑和不信任,对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加快中国的和平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声音     
《环球军事》2013,(23):5-5
“如果日本非把中国当作对手,那是选锚了对象,打错了算盘,没有出路。中方希望日方认真反省历史,正视现实,思考未来,走和平发展道路,做有利于增进与邻国政治互信、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事,而不是动辄拿中国说事,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声音     
《环球军事》2010,(13):5-5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奉行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国防力量的保持和发展仅仅是为了捍卫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中国的安全。中方希望美方能够客观、理性、公正地看待中国的国防政策和中国军队的发展,要多做有利于增进两军互信、有利于增进两国之间交流与合作的事,多做有利于本地区和平、稳定与安全的事。”  相似文献   

12.
和平之枪     
从美国政府角度而言,对台军售也许是避免与中国正面冲突的最佳方法。在冷战时期,没有人会怀疑美国政府使用武力“保卫台湾”或威胁使用武力的决心和能力,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今天美国如果为台湾与中国开战,即使能赢得第一回合的胜利,也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维护和平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核心理念,该理念由以下基础性思维判断所支撑。第一,维护和平发展是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在当代中国的必然拓展。这个思维判断包含的逻辑进程,要求揭示社会主义的和平本性,新中国对于积极防御战略方针选择的唯一性,时代主题和国家利益对于当代中国军事战略方针崭新内容的科学规定。第二,维护和平发展拥有接受严峻考验的坚定信心的雄厚战略资源。这个思维判断包含的逻辑进程,要求清醒地分析维护和平发展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认定物质技术、政治、法律和民心人心等层面的国内、国际战略资源足以支持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的坚定的信心。第三,维护和平发展要求当代中国军事变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这个思维判断包含的逻辑进程,要求回答维护和平发展与有限大幅提升军事实力的关系,提升军事实力与军事变革的关系,以及军事变革的中国特色的要点。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关系,走对外和平、对内和谐的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军队必须肩负起“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概括,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科学性、创新性、时代性,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我军历史使命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军队使命观,是指导军队建设的行动纲领和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树立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新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和平方式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是我国的基本方针。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中国主张海洋权益争端应由当事国通过直接谈判和友好协商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和平发展道路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我党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平发展的同时必须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17.
于永军 《国防》2014,(11):18-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源远流长。蕴含于其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安居乐业的百姓观,是中华民族最可珍贵的"和"文化基因,深刻认识其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在联系,对于回击"中国威胁论"的臆想鼓噪,消除一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之路的认知误读,坚定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于永军 《国防》2014,(12):45-4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源远流长。蕴含于其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安居乐业的百姓观,是中华民族最可珍贵的"和"文化基因,深刻认识其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在联系,对于回击"中国威胁论"的臆想鼓噪,消除一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之路的认知误读,坚定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环球军事》2011,(16):4-5
标题:中国正在改造一艘废旧航母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国防部新闻发布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大校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国是否在建造航母问题时表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我们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管辖海域,保卫国家海上方向安全,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是中国武装力量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一些局部战争和冲突外,世界各主要大国之间没有爆发战争,避免了正面冲突。对这一现象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很少有从科技革命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论述的。我认为,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战争的爆发,对战后维护国际和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