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木 《宁夏科技》2002,(4):92-92
年轻的读者朋友们,第三期讲到,日本投降后,台湾已经回归祖国。那么,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实现祖国的统一呢?千言万语一句话:这是美国的世界战略造成的。而罪魁则是美国总统杜鲁门(1944年担任罗斯福的副总统,1945年4月罗逝世后继任总统,并连任两任)。  相似文献   

2.
在与美国驻华外交官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在美英政界人员中正在酝酿一项计划,即战后把满洲留给日本或把它变成一个调整世界大国在太平洋和亚洲大陆的势力和影响的“缓冲地。”1941年12月2日,罗斯福的远东事务顾问O·拉季莫尔在和潘友新谈话中曾谈起过上述计划。当时任蒋介石首席政治顾问的O·拉季莫尔还对苏联大使说,蒋介石对把满洲归还中国持悲观态度。  相似文献   

3.
1941年 12月 7日,日军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珍珠港。这一事件,不仅对日本、对美国,而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围绕这一事件,国内外政治家、军事家,特别是史学界的研究者们,至今仍在进行激烈的争论。虽然观点各不相同,但都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即“魔术情报”与珍珠港事件的关系问题,就是说罗斯福是否从“魔术情报”中预先知道了日本要进攻珍珠港 ?一   1940年 6月,纳粹德国打败法国后,罗斯福批准国务卿海科德尔·赫尔与日本大使进行会谈以解决两国间的分歧。同时,也指令美国陆海军情报…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日战争成为整个远东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一时期,日本的侵华政策和战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争战局演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若不把中日战争与太平洋和欧州战局结合起来予以观察,对日本侵华政略与战略的制定和演变就无法得到科学的认识与说明。 本文拟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中日战争置于二次大战与远东战局的发展中予以观察。对日本在亡华无期与国力大大下降局面中确立对美战争政策的立足点问题,特别是对此一时期日本侵华政战两略及其演变问题作一概要的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5.
1943年1月12~25日,美英两国元首在摩洛哥西部的港口城市卡萨布兰卡(现名达尔贝达)会面(还有法国戴高乐参加),讨论在欧洲战场打败德国的军事行动,对太平洋及远东方面的军事行动也作了具体安排,决定一旦打败了德国,就立即向日本发动全面攻势。会后,罗斯福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敦促德、日、意3国无条件投降的讲演。他说:“我和丘吉尔确信,只有彻底摧毁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威慑力量,世界才能恢复和平,就是要让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  相似文献   

6.
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多次提出战后法属印度支那应该脱离法国,并且提出战后要在印度支那实行托管。然而从1944年秋天以后,罗斯福关于该问题的表态逐渐软化,立场开始动摇,最终放弃了托管计划。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美国决策者提出和放弃印度支那托管计划的原因,考察美国决策者在提出和放弃托管计划时的共同逻辑以及美国决策层决策运作的特点。从印度支那托管计划的提出和放弃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决策者常常从重要性较强的现实战略利益出发进行决策。  相似文献   

7.
马建光  张明  钟华 《国防科技》2012,33(4):74-80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一直对俄罗斯实施战略挤压。北约东扩的步伐不断加快,北约干涉的触角不断延伸。通过东扩和干涉北约形成了对俄的”弧形包围圈”。近来,美国不断继续增强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力量,高调重返亚洲,实施战略东移。为此,作为欧亚大国的俄罗斯也结合新军事变革,不断加快远东军事力量建设,旨在恢复和增加在亚太的影响力。文章对俄罗斯加快远东军事力量建设的战略考虑予以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8.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是美国二战中的一艘重型巡洋舰,被罗斯福总统命名为“国舰”,先后参加过10次左右的战斗。二战快结束时,是它把首批原子弹部件从美国西海岸运往西太平洋,为原子弹轰炸日本  相似文献   

9.
简讯     
俄海军在远东举行军事演习俄海军太平洋舰队68艘作战舰只、42艘辅助船以及俄运输部和水文气象局将参加8月18~27日在远东举行的军事演习。演习分3个阶段,美国、加拿大、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将派观察员参加。  相似文献   

10.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与美英在亚洲的霸权进行全面较量的起点,它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开始形成。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咄咄逼人的争霸行动,在当时已经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美国等国却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这种绥靖政策加速了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世界大战的爆发,断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1.
军事史文摘     
军事史文摘1940年蒋介石拟向美国出租台湾、海南1940年是中国抗战最为艰苦的年头。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国民政府竭力寻求各种渠道来打破日本封锁,争取外援。9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达成一项交易,美国用50艘超龄驱逐舰换取英国在西半球的7个...  相似文献   

12.
滕利青 《军事史林》2014,(12):24-29
出兵远东,闪击日军——华西列夫斯基成为日本关东军的掘墓人 1945年4月底,华西列夫斯基回到莫斯科,斯大林当面提出要他指挥远东苏军对日作战。以往,他的经历对远东、对日本、对日本军队很少涉及。这之前,华西列夫斯基对日军的理解,只是概念的、字面上的。苏军中,除了朱可夫在哈拉哈河有过大败日本关东军的经历,还有更早的、在大清洗中已被处死的布留赫尔元帅,可以说是红军中知名的远东战将。布留赫尔、朱可夫的远东战绩,深为日本人所惧惮。而华西列夫斯基完全是远东的新面孔、日本关东军的新对手。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高调“杀”回远东——布局远东:谋求新战略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俄罗斯在远东动作频频,9月8日,俄先是派图-95MS战略轰炸机绕日本飞行两圈;从9月14日开始,俄罗斯又在堪察加地区举行2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参演兵力之多、装备之精令人震惊。俄罗斯此举何意?俄远东兵力部署又怎么样呢?请看本期专题。  相似文献   

14.
奥巴马1月5日公布了美国新防务战略,宣布美国防务战略重心从中东转向远东,并在一定程度上侧重应对中国的军事建设。事实证明,虽然没有大规模公众辩论或国会投票,但美国政府无疑正慢慢将中国视为一个富有活力的超级大国,并准备好在必要时对华开战。  相似文献   

15.
牛宝成 《国防》2001,(6):58-59
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扔下原子弹后,日本终于放下了血淋淋的"屠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1946年,日本战犯被押上远东军事法庭.庄严的审判大厅,聚集着各种肤色的人员.来自美国的首席大法官正襟危坐.在他对面,站着一位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学者.人们很难相信,他会是战犯.  相似文献   

16.
徐焰  少将 《国防》2013,(7):75-77
进入1940年夏季,中国抗日战争仍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法西斯德国横扫西欧,法国沦陷,英国因自顾不暇急于在远东对日妥协,不愿支持中国抗战。日本利用这一有利国际形势,派兵进入越南,并同国民党当局在香港进行秘密谈判,条件是重庆当局承认伪"满洲国"、与南京汪精卫政府合作,从而换取日本从关内基本撤军(却仍要保留几个沿海要点)。中国进行的艰苦抗战,这时确实面临着中途而废的危险。当然,随后国际形势很快发生变化,美国因在太  相似文献   

17.
1941年12月6日,即日本偷袭珍珠港和美国正式参战的前一天,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了一项关于大量拨款和充分利用技术资源研制核武器的计划。从此,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加快,规模迅速扩大。罗斯福和丘吉尔还达成一项协议,把英国和美国核能科研的力量都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实际上,经常遭德军空袭的英国已难以找到平静的研究基地。后来,英国派出以丁·查德威克为首的一批科学家,赴美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鉴于这项工作的特殊重要性,罗斯福下令成立一个以他为首的最高政策小组,成员有副总统亨利·华莱士、陆军部长亨利·L·史汀生、陆军参谋长乔治·C·马歇尔,以及政府高级科学顾问范尼伐·布希博士、詹姆斯·康南特博士等。  相似文献   

18.
<正>战后美国远东政策是为美国全球战略服务的,它的中心内容是反共和建立远东霸权,但由于战后远东形势特别是战后整个国际局势的巨大变化,使得不同时期美国的远东政策又各有其特点.本文着重探讨1953年朝鲜战争以后美国的远东政策与40年代末相比所发生的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军事力量深陷长期战的广阔战场而逐步丧失战略主动权,日本与美英之间在远东的矛盾日益尖锐,德国在欧洲大战初期的暂时得势,这一切促使日本军部和政府提出了所谓“世界规模解决策”的战略构想,企图实行征服中国与向印度支那半岛和西南太平洋地区进击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在继续打击中国并实行南进的过程中,日本力求切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在绥靖政策道路上走过相当时目的英国政府,为避免英国东西两线作战,不惜牺牲中国的利益,在日本的压力下,决定关闭滇缅公路3个月。中国政府为阻止关闭和重新开放滇缅路,与英方进行反复的交涉。日本的南进进一步打破了远东原有的战略格局,日美两国的矛盾全面升级,日英关系日益恶化,中国与美英之间共同对抗日本的战略关系空前接近;特别是在与德国的大规模空战中,英国挫败德军的进攻,得以渡过本土军事危机;同时,德、日、意三国军事同盟的成立,轴心与反轴心两大阵营的对抗已露端倪。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动,促使英国政府决定重新开放滇缅公路。  相似文献   

20.
茹莹 《军事历史》2002,(3):46-49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苏联参加远东作战问题上,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积极推动苏联参战转变到力图迟滞苏联的远东军事行动。这一变化并不是偶然的,它与美国对于国际形势的分析以及自身利益的界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力图从这一角度来揭示二战期间美国对苏政策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国就开始积极探询苏联在出兵远东问题上的态度。之所以如此,与它对整个亚洲战场形势的分析有着密切的关系。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大约一年多的时间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处于主动性地位,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