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第一次学习高潮是在延安时期。在延安,我党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团结全民族抗战,采取正确的战略策略,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二是清除王明等“左”右倾错误在党内的影响,统一全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毛泽东同志写了《新民主主义论》等许多重要著作,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了指导全党的学习,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干部学习的指标》,毛泽东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文章。延安整风运动以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  相似文献   

2.
延安情思     
张德强 《政工学刊》2023,(11):88-89
<正>印象中最早听说延安,是在小学阶段。当时读毛泽东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其中《为人民服务》中提到的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就是在延安烧炭时牺牲的,毛泽东专门写文章,高度评价: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之后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对延安多了些了解,但也只是陕甘宁边区、革命圣地的概念,印象中的延安无非就是黄土高坡上的一排排窑洞,一座宝塔山加一条延河水,南泥湾大生产……其他则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取得,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毛泽东同志制定的战略指导方针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谈一点个人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在国内和我们党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指出抗日战争总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同时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一系列具体方针和政策。同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决不能是速决  相似文献   

4.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生活了13个春秋,领导和指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召开了党的七大,奠定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延安是“双拥”运动的发祥地,也是“双拥”运动的典范。双拥运动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拉开了帷幕,并逐  相似文献   

5.
问: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民兵投人伟大民族解放战争? 答:抗日战争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就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强调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  相似文献   

6.
《兵团建设》2006,(1):52-52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踌上了延安的黄土地。在陕北,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在毛泽东的心中,陕北就是“家”.老百姓就是“主人”。请看摘自《党史纵横》侯党生的文童——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地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写了《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等专题文章,还在《论新阶段》等很多文章中论述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准确预见,令人称奇。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反映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毛泽东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科学方法,可以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实践论》作为一部在我党历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毛泽东哲学著作,其划时代意义在于,它同《矛盾论》一起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为正确解决我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正是继1937年《实践论》和《矛盾论》发表之后,毛泽东明确地对“实事求是”这个中国古代的思想命题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规定,并经过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在党的七大上确定为全党的思想路线。 一、《实践论》全面奠定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在1941年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  相似文献   

9.
高文俭 《政工学刊》2023,(12):64-66
<正>习主席指出,“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显著政治优势”,“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做好新时代拥军支前工作,要理解拥军支前的历史、内涵和特征,廓清对拥军支前的模糊认识,充分认识拥军支前的重要作用,把握拥军支前的着力重点,形成拥军支前最大功效,充分发挥人民战争优势,确保战之必胜。  相似文献   

10.
一生酷爱阅读中外历史典籍,是毛泽东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这个习惯是他从少年时代养成的。青年时代,毛泽东更是“广泛地(阅读)研究中外历史”,“注意研究时事和社会问题”(肖三:《毛泽东同志传略》)。在井冈山和延安时期,尽管戎马倥偬,要务缠身,他仍不忘联系革命战争的需要浏览史书。斯诺在  相似文献   

11.
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简称"双拥")活动,开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颁布的《土地法》明确规定优待红军家属.慰劳红军.苏维埃政府为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筹集款子,代耕土地,制做军鞋,组织救济红军家属等.红军官兵,除执行作战任务外,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开展群众工作,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处处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但是完整地提出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运动,却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它是延安整风后军政军民团结一致的象征,又是后来保证军政军民团结的方法和途径.1942年2月1  相似文献   

12.
为总结土地革命时期的战争经验,提高红军的军事理论水平,迎接即将到来的民族革命战争,中共中央发起成立了抗日战争研究会。毛泽东主持研究会,组织编辑《抗日战争丛书》,传播了中共持久抗战战略和游击战战术;编译《抗日战争参考丛书》,广泛译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和苏联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创办《八路军军政杂志》,宣传推广了八路军抗战经验和战术战法;召集军事理论报告会,探讨了军事战略理论。上述活动,围绕中共中央指导抗日战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展开,带有鲜明的现实关照。研究会的编辑出版和理论研讨活动,推动了中共军事理论体系的系统阐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战略战术思想的广泛传播,提高了广大干部的军事理论素养,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相似文献   

13.
民兵文摘     
‘解放军’称谓的由来“人民解放军”的称谓是怎样来的呢?“解放”一词见于《三国志·赵俨传》。后来引申为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之意。“解放军”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的时候。1945年8月11日,延安总部发  相似文献   

14.
提起白求恩、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名字,中国读者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但如果提起詹姆斯·贝特兰,很多人却并不了解。事实上,作为第一位踏上解放区土地的英联邦国家记者,贝特兰对神秘的红色中国充满了向往。他曾赴延安采访过毛泽东,毛泽东与他的问答被作为一篇重要文献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相似文献   

15.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的重要论述,为抗日战争中的人民群众动员指明了方向。动员民众,武装民众,全民抗敌,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湖南长沙,肖劲光还是个17岁的学生伢子时,就有幸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三湘”的毛泽东;在江西瑞金,毛泽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两荐肖劲光;黎川失守,李德等人要砍肖劲光的头,毛泽东大声疾呼:不能杀;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写军事论文时,是肖劲光献的“宝”:借给毛泽东一些难得一见的军事书;抗日战争时期,肖劲光任留守兵团司令员率部驻守陕甘宁边区,在毛泽东主席直接领导下工作8年多;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任海军司令的人选问题上,毛泽东点将肖劲光;“文革”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要夺肖劲光的领导权,毛泽东说,他是终身海军司令;毛泽东去世噩耗传来,肖劲光泪水潸然而下。肖劲光曾经发自肺腑地说:“毛泽东是人,也是神;是神,也是人。”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延安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条件,为全党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提供了条件。为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经验,系统地阐明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划清马克思主义军事著作及军事路线和“左”、右倾机会主义军事路线的界线,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及毛泽东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同时,为了适应领导抗日战争这一历史重任的要求,中共中央在根据地掀起了学习马列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著作的翻译和研究也开始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18.
李文林这个名字,毛泽东在1930年1月5日的通信《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中提到过:“……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李文林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当时这封信油印发至红军党的基层支部。到延安时期印发时篇名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依然保留了这段话。建国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收入此文时,“李文林式”4个字被删去了。1989年版的《辞海》增列了  相似文献   

19.
王真 《政工学刊》2005,(10):15-17
中流砥柱本是一句成语,借屹立于黄河急流之中的砥柱山比喻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起巨大支持作用的力量和英雄人物。用“中流砥柱”来形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起的作用,最初是毛泽东同志。1941年5月25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的党内指示中,首次运用了这一词汇,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1945年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再次用“中流砥柱”一词来表述中国共产党坚不可摧的伟大作用,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战争中,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战略高度所作的科学预见,在人类预测学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以他特有的洞察力,发表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说,把中日战争放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详细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复杂矛盾,通盘考察了这场战争的全局,清晰勾画了这场战争的轮廓和发展总趋势。抗日战争的实践证明了毛泽东同志的预见是科学的。列宁指出,辩证唯物主义者“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外部自然界的规律,并且认为人完全可以认识这个世界和这些规律”(《列宁全集》第14卷第194页),从而可以科学地预见未来。对战争也是一样,可以依据战争的规律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