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翊 《国防》2006,(10):76-77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本与《孙子兵法》并称的著名兵书——《吴子兵法》,其作者,就是战国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常胜将军吴起是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县西)人,出生于一个“家累千金”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就立志成就一番伟业。为此,他耗尽家中财产,外出游学。他在辞别母亲时发誓:“我不为卿相,就再也不返回卫国了!”吴起先到了鲁国,拜在曾参门下学习儒术。母亲病故时,没有回家奔丧。这在儒家看来实在是违反伦理,大逆不道,曾参于是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不得已舍弃儒术,改习兵法。几年以后,吴起学有所成。时值鲁国选拔将领以对付齐的…  相似文献   

2.
一生酷爱阅读中外历史典籍,是毛泽东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这个习惯是他从少年时代养成的。青年时代,毛泽东更是“广泛地(阅读)研究中外历史”,“注意研究时事和社会问题”(肖三:《毛泽东同志传略》)。在井冈山和延安时期,尽管戎马倥偬,要务缠身,他仍不忘联系革命战争的需要浏览史书。斯诺在  相似文献   

3.
叶挺(1896-1946),字希夷,广东归善(今惠阳)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少怀壮志,忧国忧民,喜读岳飞的《满江红》及文天祥的《正气歌》。谨记陈敬如老师为他起名时所赐“人要上进,叶需上挺;挺身而出,拯救中华”的勉言,从青年时代起即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先入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继入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学习。1919年,投奔孙中山,加入粤军及国民党。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相似文献   

4.
汉初三杰之一韩信,是我国古代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军事家。在著名的楚汉战争中,他“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用兵艺术,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他所创造的 些战法,如暗度陈仓、背水阵、木罂缶渡军,等等,千百年来在我国人民中广为流传。而后世之言兵者,也往往将他与孙子、吴起、曹操等优秀军事家并提。清代方苞说:司马迁所以于汉兴诸将中独详述韩信之用兵,是因为“信之战”,不仅  相似文献   

5.
一.实行精兵政策的历史根据 (一)精兵简政历来是名家推崇之策精兵,即减少军队数量,提高军队质量。2000多年前,战国初期的吴起就提出:“以治为胜,兵不在众。”明代的尹宾商指出:“兵贵精,不贵多。”法国的德萨克斯也指出:“打胜仗不在于兵多而在于兵精。”毛泽东同志也曾强调精兵简  相似文献   

6.
“孙吴”的名字首见于《史记》一书,那时离“孙吴”生活的时代已有约四百年的时间。我仔细研究了《史记》以前各种资料中“孙吴”(指孙和吴)一词的含义,认为它指的是孙膑和吴起。我认真研究了“孙子”(即“孙大师”)一词出现的地方,得出结论:按照军事论文的传统,这个称呼指的是孙膑。我仔细阅读过银雀山出土竹简、史记、上孙家寨出土竹简有关孙武的记述,认为里面都是些说教性的故事,对研究历史用处不大。关于孙武预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伊始 ,正值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16 0年。青年时代的马克思锐意进取 ,大胆创新 ,追求真理 ,勇于实践 ,在书中提出了诸多闪光思想和学术观点 ,对今天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 ,尤其是在新世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启迪意义。编 者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可以说是对“实践———转变”思想的最初表述。他之所以要挑选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和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比较为课题 ,目的在于通过对古希腊哲学的考察 ,寻求理解当时德国历史转变的钥匙。用他的话说 :“是为了唤起对于这些体系的历史重要性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陈曦 《军事历史》2021,(3):86-91
黄式三、钱穆、郭沫若、孙开泰等否定《吕氏春秋》《史记》所述"吴起师曾参"一说,认为吴起的老师并非曾参,而是曾参之子曾申.然而他们为此所做的一系列考证,却均缺乏坚实的立论根基.曾参乃孔子的亲炙弟子,是当时享誉海内的儒学名师,吴起向他学习而深谙儒学路径,这应是人们研究吴起其人及其著作《吴子》的重要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李兆麟同志,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小荣官屯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在抗日战争时期,任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政治部主任、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是中共北满省委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战胜利后,任滨江省副省长;1946年3月9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仅36岁。“横扫千军”的远大抱负青年时代的李兆麟,爱读历史古籍,对古代传说中为人民造福的尧、舜、禹这样一些人非常崇拜;对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更是称颂不已。他在自己的书箱门上特意刻了“远思出奇,横扫千军”八个大字,还精心绘制了一幅“大禹治水图”,以表达  相似文献   

10.
从青年时代,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就开始懂得军队对于革命的重要性。他参加革命后酷爱军事,非常注重革命武装建设,并视其为革命的重要工具。大革命时期,他在南方从事军事工作期间,潜心钻研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勇于实践。他依照列宁的建军思想和经验,在改造旧军队。创建革命武装,领导革命战争,组织工人武装起义,建立军队政治工作制度,培养军事干部等方面,功勋卓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竭力主张用武力讨伐蒋介石,以挽救中国革命,派遣大批共产党员和骨干到贺龙、叶挺部队去工作,掌握军队领导权。他坚信人民军队是实现马列主义理论的先锋这一正确原  相似文献   

11.
周淼 《政工学刊》2003,(5):53-53
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在谈到青年时代的生活时,说“我年轻时感觉是比较骄傲的”,为什么呢?那时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都是小职员,工作辛苦,薪水也比较低,惟一不同的是当别人下班后喝酒推牌时,他却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为未来的机遇作着准备,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为此他感到骄傲。正是这种学习精神,使他“与众不同”,使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使他能赢得幸运女神的青睐,学习对他日后的巨大成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青年战友们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年轻时是什么最值得我们骄傲?是穿上了绿军装,成为一…  相似文献   

12.
吴起是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吴子》一书中。历代著名军事家和学者,一向把《孙子》和《吴子》并蒂称之为“孙吴兵法”奉为兵学圣典而广泛流传。K吴子》不仅在战略、战术方面探察到了许多神奇的战争规律;在军事伦理思想方面,更容纳了前人所不及的丰富内容,包括“义、强、刚、暴、逆”的正义战争观、“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国防伦理观、“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的军人道德教育思想,“良将”的德行论等,对古代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大促进,对今天军队的道德文明建设,也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有“杨大眼”这样一个条目,内称:“杨大眼,中国北魏名将,武都(今属甘肃)人,民族、生卒年不详。”条目颂其功,也违其兵败“被免官为兵”。此人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古代高级将领,《魏书》和《北史》,都为其立传。他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曾是北魏屡战屡胜的名将。这样一位名将,使人很难想像,竞然是一个还没有脱离文盲状态的人。可是他“恒遣人读书而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檄文、捷报或其他紧急文书),皆口授之”。看来,他确实是个能人,自  相似文献   

14.
J·F·C富勒(1878-1966),英国著名军事思想家。因其在军事理论领域的杰出成绩而曾被誉为:“机械化战争的先驱”、“理性之将”、“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英国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天才”等等。而富勒本人则毫不谦虚地曾把自己与哥白尼、牛顿和达尔文相提并论,也许他并未言过其实——他对世界军事理论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一是首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机械化战争理论;二是归纳提出了20世纪大多数年代里人所共循的8条“作战原则”。他曾参加过索姆河、康布雷、亚眠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役。在八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著作等身,共出版45本专著,发表论文无以计数。  相似文献   

15.
张学思是爱国名将张学良的胞弟,他从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张学思随赵四小姐赴奉化溪口,探望被囚禁的张学良,年底赴延安入马列学院学习,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和表扬。1939年秋,张学思担任杭大东北干部队队长,1940年秋率东干队挺进华北敌后,他先后任冀中军区参谋处长、副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参谋处长、平西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1945年9月他奉命率部挺进东北,先后出任辽宁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在此期间,张学思转战祖国各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4月他奉命筹建海军学校,1953年3月任海军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1年张学思出任海军参谋长,为人民海军的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文革”期间他受到林彪、“四人帮”集团的残酷迫害,于1970年5月29日去世,享年54岁。周恩来总理生前赞誉张学思是为“海军的好参谋长”。今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刊特约作者撰写此文,以缅怀和纪念抗日将领张学良之第、原海军参谋长张学思将军对人民海军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国防箴言     
吴子就是战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和大军事家吴起。魏文候向他请教富国强兵之道,吴起借用古训,讲了这番话。大意是说,上古的帝王因为只知修其文德,废弃武备,所以他的国家为人所灭;夏禹时代的诸候有扈氏倚仗人多而好逞勇力,也丧失了他的社稷;贤明的君主要富国图存,就应该以此为教训,对内修其文德,也就是实行清明政治,对外则须整治武备,也就是加强国防以防患侵略。魏文候深为吴起这番话所折服,亲自设席,夫人  相似文献   

17.
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的武装组织。在中国历史上,“民兵”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据《魏书》卷五十一记载,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公元453年),淮阳王皮豹子曾向朝廷上表报告抵御氐羌的详情经过。他说:“臣所领之众,本自不多,唯仰民兵,专恃防固。”这里的民兵即指健壮的农民平时从事生产,战时被征召参战。 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下令在边境地区建立民众武装,配合军队守卫边疆,称团结兵。后至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团结兵扩展到关内各地。时团结兵一般“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  相似文献   

18.
一、对皇帝感恩图报,但不愚忠 曾国藩于清嘉庆十五年(1811年),生于湖南湘乡。他家世微薄,世代为农,可却官运享通,至办湘军前已官至二品。他决心以尽忠直言报答天恩。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三次升官,皆御门时特擢,天恩高厚,不知所报。”曾国藩这种感恩思想曾多次在家书及上疏中表露过,可见这是他前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咸丰元年曾国藩在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早在青年时代就关注国家的安危问题,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防观。他主张长江防务是中国国防的重心所在;国防权是一个国家的主权,不容侵犯;要培养国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民的体质,振尚武之精神;以及“另起炉灶”建立“正式的国防军队”,是对中国近代以来“争胜型”国防观的继承与发展。其中体现的自强御侮观念,进化论观念,从经济、科学、文化等看待国防的综合性观念,以及战略视野、世界眼光、对人民作用的强调,说明他是根据中国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看待中国的国防问题的,一些思想观点初步具有了现代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轻敌致败     
晋孝武帝太元20年(公元395年)4月,西秦王乾归派乞伏益州率领六千骑兵进讨占据上邽(在今甘肃天水市)的姜乳。左仆射边芮、民部尚书王松寿说:“乞伏益州屡胜而骄,不可专任,必以轻敌取败。”乾归说:“益州骁勇,诸将莫及,可以用很好的副手辅佐他”。乾归便以平北将军韦虔为长史,左禁将军务和为司马。军至大寒岭(在上邦西),乞伏益州不设警戒,听任将士游畋纵饮,并且下令:“敢言军事者斩”。韦虔等人多次建言,他均不听。姜乳乘乞伏益州骄傲轻敌之隙奋力反击,将乞伏益州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