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羽林郎 《环球军事》2009,(24):54-56
在法国东部上萨瓦省格利埃勒峰下,一尊白色的半身人形塑像矗立在法国三色旗之旁。看起来,这好像是一个不屈的斗士,正高举右手,指向苍穹。实际上,这座塑像本身还是一座小型的纪念馆。游客们置身其中,就会发现,原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还发生过一场鲜为人知的反对德国占领军的激战。  相似文献   

2.
郭善根 《军事史林》2010,(11):47-51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假使意大利投入同盟国,则德国只要用5个师就可以击败它;假使意大利在战争中保持中立,德国只需要10个师采戒备它;而意大利加入德国方面作战的话,则德国反而要用20个师去保护它”。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有一场战役,素来被认为孱弱无力的意大利陆军却以自己的顽强奋战,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期,德国出现过一支震惊世界的陆军少年师。其作战之勇猛、伤亡之惨重、结局之凄惨在“娃娃兵”参战的历史上绝无仅有。但这支部队在二战以后很少被人提及。正如一位德国人所说,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述是存在的,只是人们不愿意旧话重提,原因很简单:让未成年人去为一个已经注定失败的战争送死,这是民族的耻辱。所以,德国人宁愿让这段轰动一时的战争史实逐渐淡出后人的视线,变得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4.
顾此 《环球军事》2014,(3):80-80
1月12日,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防部长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vorlderLeyen)在接受德国媒体《星期日图片报》采访时表示,通过让军人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等措施,自己将致力于建设一支“家庭友好型”的德国国防军,  相似文献   

5.
李导航  盖琨 《环球军事》2010,(11):14-16
4月27日,德国、法国和波兰(“魏玛三角”)的外长在德国西部城市波恩举行会晤,计划将于2013年上半年共同组建一支名为“魏玛战斗群”的应对危机和冲突的快速反应部队。三国外长均表示这只快速反应部队将为欧盟未来军事合作树立一个范例。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说:  相似文献   

6.
张俊 《当代海军》2004,(11):58-59
一部《泰坦尼克号》大片让全球观众仿佛亲临般感受了那场无比悲惨的海难。孰不知半个世纪以来,德国人一直避而不谈那场灾难:1945年苏联红军潜艇击沉了一艘满载德国士兵和难民的德国巡洋舰--“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船上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内的9000多人葬身波罗的海,制造了一起20世纪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海难。恐惧让德国人逃离本土“我们到了德国,城里一片火海,我感到很高兴。德国人是冷血动物,我们要在柏林搭起断头台。恐惧驱赶着德国人向西方逃窜。德国将翻滚着、燃烧着、哀嚎着,垂死挣扎着。复仇的时刻来到了!”这是苏联著名记者伊利亚…  相似文献   

7.
杨孝文 《环球军事》2009,(11):27-29
美国一份秘密文件显示,德国纳粹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开始密谋通过中立国的挂牌公司转移资金,为战后建立“第四帝国”做准备。许多德国大企业参与了这个邪恶阴谋,为战后德国经济重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耳他几乎成了一座孤岛,缺少食物,缺少燃料,至1942年夏,这里已经被轴心国部队围困两年了。从西西里基地起飞的德国轰炸机不断向这个小岛倾泻着炸弹,仅4月份就有9000架次德国战斗机光顾这里。“斯图卡”轰炸机尖厉的怪啸声,麻木了马耳他人的神经,恐惧已经远离了人们。他们每天都像观看体育比赛一样,坐在屋顶,为与敌机缠斗的英国战机加油,为顺利返航的战机欢呼。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期,德国曾出现一支震惊世界的陆军少年师,其作战之勇猛,伤亡之惨重,结局之凄凉,在孩子兵参与战争的历史上绝无仅有。这个师即党卫军第12装甲师,正式名称叫“希特勒少年师”,别名“婴儿师”。  相似文献   

10.
史放 《环球军事》2010,(2):48-50
若是回顾二战期间在西欧战场上的战事,人们应该对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的胜利进军并不陌生。这支大军一路向东,推进到德国边境,而接下来的重大史实,似乎就是德军发起的阿登反击战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设计的“喀秋莎”火箭炮还没有正式定型生产,德国军事情报机构——“阿布维尔”便已经得到情报:苏联年轻的设计师利昂契夫正在莫斯科的一家科学研究所从事这种新式火炮的研制工作。出于对它的“兴趣”,德国情报部门展开了旨在获取“喀秋莎”设计图纸的“天狼星”行动。  相似文献   

12.
他是一名记者,却以战士的身份牺牲在战场上;他是一个欧洲人,却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以各种方式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外国人很多,但是穿上八路军的军装、拿起枪来同法西斯战斗而死的欧洲人,他是第一个。他就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汉斯·希伯。希伯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有着深厚的感情,曾几次来到中国,曾编辑英文刊物并撰写过大量政论文章。他先后参加过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八路军,直至牺牲在沂蒙山区。反法西斯的优秀共产党员希伯生于克拉科夫(现属波兰),后到德国上大学并加入德国共产党,通晓英、德、…  相似文献   

13.
在阿富汗的国际维和部队中,有一支鲜为人知的特种部队——德国KSK特种突击队。 沉默中孕育,机遇中层露头角 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德国为了在国际外交和谈判中处于有利位置,1995年以前一直没有公开宣称组建特种部队,只有两支特警部队,即“德意志捷豹”GSG-9部队和SEK部队。前者是德国防军第9反恐怖大队,它实际上是一支国家级的特种部队,隶属于德国内务部,由内务部长直接指挥,后者则隶属于德国各州政府。然而两者都是世界上闻  相似文献   

14.
在德国的U型潜艇纪念馆附近,矗立着一座倾斜的纪念塔,塔的四周刻有二战期间死难的U型潜艇乘员的名字。被称为“海狼”的U型潜艇,在大西洋上曾令盟军一筹莫展。战争结束时,U型潜艇部队伤亡或成为盟军俘虏的人数达3.9万。然而,所有的幸存者永远不会忘记在U型潜艇上的痛苦生活和战斗经历。  相似文献   

15.
画圈的启示     
美国福特公司一台大型电机发生故障,所有工程师束手无策,最后请来一名德国工程师。他绕着电机走了几圈,听了听声音,然后用粉笔在电机上画了一个圈,对所有人说,“打开,把这里的线圈减少16圈”。结果,故障排除了。事后,德国工程师索要3万美元报酬。福特公司提出疑问,为什么画一个圈居然索价这么高?德国工程师回答,画一个圈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圈29999美元。  相似文献   

16.
2000年8月13日,俄罗斯北方舰队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演习中不幸沉没,艇上118名艇员全部遇难。这一事件让人们为之惋惜,但与之相比,二战时期德国希特勒制造的潜艇沉没,却让人备感痛心。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英法等国压制德国海军水面舰队规模,纳粹德国不得不转而发展水下力量,以潜艇部队抗衡英法海上力量。二战爆发后,大西洋上的德国狼群曾让所有的英国船员谈虎色变。  相似文献   

18.
1943年12月,同盟国有一个精心策划的间谍网和一个拥有大约1500名(或者他们相信是这样)破坏者的地下组织,在被德国占领的荷兰活动。但实际上,那个向伦敦发回报告的“地下”电台由德国的操作人员工作了近两年之久。英-荷特工机关通过近200次空投送到荷兰来的特工人员和大量的武器炸药均在降落时受到了德国“接收委员会”的“热情接待”。54名伦敦训练出来的秘密间谍人员被投入监狱,而德国反间谍机构却编造这些英国间谍仍在进行活动的神话故事向英国报告。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场“秘密战争”中使同盟国落入圈套的一个最大的骗局。本文作者H·J·吉斯克司是当时纳粹德国在荷兰的反间谍机构头子,正是他亲自指挥了整个“北极行动”。  相似文献   

19.
钱锟 《环球军事》2008,(21):40-42
截至2007年5月,“台风”战斗机的4个项目发起国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加上一个采购国奥地利共签订了购买638架“台风”战斗机的协议,其中402架是确定订单;相比之下,“阵风”战斗机的订单就少的多,目前其总需求量估计为292架,其中仅112架为确定订单。  相似文献   

20.
年迈的英国穆勒夫妇在美丽的小城市龙斯比特尔科克开了一家小酒店。能干的穆勒老汉把小酒店经营得红红火火,经常门庭若市,生意兴隆。穆勒夫妇俩待人和善热情,博得了常在这里就餐的德国潜艇官兵们的欢心。他们都亲热地称小酒店为啤酒桶——波尔卡。每当他们出海之前总要到这家小酒店来,而穆勒又总是慷慨地奉送每人一杯啤酒表示热情。德国潜艇上的官兵也都把这杯啤酒当作是饯行酒。日久天长,出海前来小酒店喝上最后一杯啤酒,也就成了德军官兵的自觉习惯。 他们除了喝啤酒之外,还有一个小小的仪式。那就是在每次临别之际,穆勒部要虔诚地拿出一本签字簿,请德军官兵签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