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弹是俄罗斯人的骄傲。20世纪50~80年代,前苏联一直主导世界导弹技术的发展方向。陆基洲际战略导弹是俄罗斯“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主要组成,也是俄保持大国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的“撒手锏”。俄罗斯目前在役的陆基弹道导弹有SS-18、SS-19、SS-24、SS-25“白杨”(Topol)、SS-27“白杨-M”  相似文献   

2.
概述海上战略核力量是美国国家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战略威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上战略核力量主要是指采用潜射方式的战略弹道导弹。“三叉戟”导弹是美国现役的潜射战略弹道导弹,历经发展,它  相似文献   

3.
野战炮从问世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火炮的战术、技术性能不断提高。到目前为止,野战火炮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代:50年代中期以前发展的统统划为第一代;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发展的为第二代;70年代初至目前发展和改进的为第三代。  相似文献   

4.
2002年8月中旬,俄罗斯战略火箭部队总司令尼克莱·索罗托佐夫上将宣布:俄将对总数达144枚的SS-18和SS-24洲际弹道导弹进行翻修和升级,使它们至少服役到2014年。这是自2001年12月13日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以来,俄罗斯对其核武库进行改造的第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步骤。 2002年5月24日,美俄首脑在莫斯科签署了俄美《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  相似文献   

5.
"标准"导弹是美国海军武库中最成功的导弹武器之一,被看作"宙斯盾"舰艇的支柱和美国舰队的"守护神",还有"空中威胁的终结者"、"弹道导弹的克星"等说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投入服役以来,"标准"导弹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相  相似文献   

6.
苏联已对它的四种新型的第五代洲际弹道导弹进行飞行前的准备实验。其中两种是固体燃料导弹,一种是大型的机动武器系统,它与美国空军MX先进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尺寸相当。 上周美国情报官员说,除了SS-17、SS-18和SS-19的洲际弹道导弹以外,新一代的洲际导弹正在进行地面测试检查,为飞行试验做好准备。他们认为这些固体燃料导弹是“极其准确的”,他们补充说,在新一代弹道导弹中所用的制导技术部分已经应用到SS-18中的一种上,称四型(改型)。这个型号携带十个再人弹头,每个当量为50万吨,射程10000公里(6210哩),圆概率误差(CEP)精度0.14(氵里)。  相似文献   

7.
鲁郓 《宁夏科技》2001,(6):62-65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二战之后为了扼杀、封锁当时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西北太平洋海域中一些特殊岛群的战略地理位置而提出岛链一词。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首先提出了对亚洲国家实施“东方弧线”的新月形封锁战略。于是.1950年1月.美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圈是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琉  相似文献   

8.
从DSP到SBIRS:美国导弹预警卫星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付苏联的战略弹道导弹威胁,美空军干60年代末制定了利用卫星进行导弹预警的“国防支援计划”(DSP)。DSP 卫星是美军战略预警系统中最重要的预警手段,用于提供来袭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的攻击信息。DSP 卫星预警系统已日益老化DSP 卫星自1970年11月投入使用以来,至今已服役30个春秋。DSP 的整个预警星座由5颗卫星组成,其中3颗为工  相似文献   

9.
苏联海军于20世纪50年代建造G级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和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之后,按照最初的发展思路,计划沿着两条途径继续发展和壮大海军战略核力量:第一条途径是首先大量建造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使苏联海军尽快拥有基本的海上战略核威慑力量;于此同时,把积极开发、研制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Y级(667A型)作为第二发展途径。但是,1959年苏联战略指导思想发生了重  相似文献   

10.
从50年代末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海军开始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从水下构成了对前苏联的威胁。前苏联海军领导人意识到:没有足够的反潜兵力就不能改变这一海上兵力的态势,于是前苏联从60年代起,大力发展反潜兵器。SS-N-14反潜导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研制出来的。SS-N-14是北约  相似文献   

11.
1998年底,俄罗斯的“白杨-M”(SS-27)洲际弹道导弹系统完成最后试飞并进入俄战略核力量作战序列,由10枚导弹组成的“白杨-M”新型导弹团部署在俄南部萨拉托夫州塔季谢夫基地,正式担任战略火箭军的作战值班任务。“白杨-M”的研制成功和部署标志着俄罗斯的战略武器现代化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那么,这种被俄罗斯官员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导弹究竟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2.
“岛链”的由来岛链一词最初源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于二战之后为了扼杀、封锁当时的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西北太平洋海域中一些特殊岛群的战略地理位置而提出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首先提出了对亚洲国家实施“东方弧线”的新月形封锁战略。1950年1月12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圈是从阿留申岛,经日本、琉球到菲律宾。”1951年1月4日,国务院顾问约翰·福斯特·杜勒斯进一步提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台湾——菲律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发展史上,第一代“乔治·华盛顿”级是在苏联发展弹道导弹的刺激下开始建造的,不免有些仓促,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二代“伊桑·艾伦”级虽然克服了“华盛顿”级的缺点,但其装备的是“北极星”A2型弹道导弹,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4.
今年2月,俄军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其战略火箭军、导弹核潜艇部队及战略轰炸机部队分别向远东的堪察加半岛靶场发射了“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海基弹道导弹和空基巡航导弹,准确击中同一靶标。俄“三基”导弹同时打击一个目标,这在俄建军以来还是头一次。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显示俄罗斯21世纪重振大国雄风的决心,更主要的是为了显示俄军打赢未来战争的实力。 通过分析军事技术对战争的影响,俄军事理论界把迄今为止的战争划分为5代。第一代战争是步兵与骑兵使用冷兵器实施的战术规模的步兵战和骑兵战,主要目的是消灭对方;第二代战争是使用黑色火药与滑膛枪炮实施的战术规模的战争,主要目的是消灭对方,夺取对方的贵重物品与土地;第三代战争是使用线膛轻武器与  相似文献   

15.
据西方媒体报道,俄罗斯正在加紧生产一种地地战役战术导弹,并准备向伊朗、叙利亚等国“按时交货”。这就是北约称为“蜘蛛 B”(SpiderB)、美军代号为 SS-26的“伊斯坎德尔”(Iskander)弹道导弹。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在向国会的年度报告中说,苏联各类运载工具的总数已从一九六四年的四百五十枚增长到一九七八年的二千五百枚。他透露 SS-17,SS-18和SS-19洲际弹道导弹合在一起持续以每年一百二十五枚的速度进行部署。现在已有二百个 SS-18发射架装于SS-9的地下井中,约一百个 SS-17和三百个 SS-19装于SS-11地下井中。据信大多数SS-17已具有分导式多弹头的能力。 虽然三级固体洲际导弹SS-16原来作为一种可移动的陆基洲际导弹设计的.但并没有以这种形式进行部署。而且自一九七五年以来只试验过一次。现在苏联部署的SS-20是SS-16的改型,约有不足一百枚可移动的发射架部署在苏联的西部和远东地区。目前,这些导弹分别部署在东部和西部,二边的数量大致相等。 布朗说,第五代洲际弹道导弹,包括四类导弹是一定要部署的。他补充说,这些导弹也  相似文献   

17.
陈剑利 《国防科技》2003,(11):43-46
在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后,俄罗斯也宣布将不再受反导条约的限制,并将发展一套类似于美国的导弹方御系统。其实,俄罗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拥有了导弹防御武器,只是从未公开过。早在1961年3月,苏联就进行了第一次导弹拦截试验并获得成功。1972年,苏联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正式通过了验收,进入战备值班。俄罗斯的导弹防御系统已经历了四代:第一代称为RZ-25,研制于1956年,1964年退役;第二代称为A-35,于1964年部署:第三代S-225;第四代称为A-135,服役于1984年,至今仍在使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苏联(以下称苏联)抢在美国前面发展了自己第一代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核潜艇G级(“高尔夫”级)。美国在忐忑不安之余,被迫将“北极星”计划提前,把正在施工的“蝎子”号攻击型核潜艇临时改装为弹道导弹核潜艇,并于1959年建成服役了“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0月1日,军旗猎猎,步伐铿锵。当第二炮兵4个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龙的威严和力量也展示在世界面前。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决定研制战略弹道导弹,从仿制液体燃料近程弹道导弹起步,相继研制成功液体燃料中近程、中程、中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和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并陆续装备部队。弹道导弹的定义是用来打击敌方政  相似文献   

20.
台湾当局早在50年代中期就开始筹划地面防空力量建设,在美国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地面防空体系,但还不具备对抗弹道导弹攻击的能力。随着战术弹道导弹的扩散,装备战术弹道导弹的国家越来越多,台湾感受到了弹道导弹的巨大威胁,于1996年成立了研究反弹道导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