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未来指挥所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国外尤其是美军在未来指挥所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状况,指出未来指挥所将是未来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介绍未来指挥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体系结构,引入并分析了未来指挥所系统将要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最后详细论证了未来指挥所系统的军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空中指挥所是设置在飞机上的指挥所,主要用于在战斗行动过程中从空中指挥军队。空中指挥所也可以作为辅助指挥所或预备指挥所使用,以保障军队指挥的不问断性。有的空中指挥所可以按照指挥员的  相似文献   

3.
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在军队指挥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战略环境的变化,美军对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并最终实现了突破。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经历改革与发展形成了国家和战区两级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日、英、法等世界其他国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也经历了改革与发展。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可以总结出其发展规律主要有:作战指挥权能否统一到作战指挥链上,决定指挥体制的基本性质;作战指挥重心位置决定指挥体制联合的深度;完善的联合司令部体系是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建立的关键;国情军情是影响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主要因素;系统配套的法规制度是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条件下的指挥所建设、指挥行为和指挥艺术的转变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挥所已经具备各种新型交互设备和交互手段,但相互之间"各自为政",不能在统一的框架下协调使用,导致大量设备和技术被搁置,难以真正融入指挥控制体系。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面向指挥所的多通道交互框架。该框架详细描述了指挥空间多通道交互的软件体系结构,阐述了其中的各个模型(指挥空间概念模型、层次模型、过程模型、组成模型、整合模型)及其相互关系,同时对该框架所涉及的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一个综合案例,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充分验证。  相似文献   

5.
浅谈中国武装力量体制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中国武装力量体制的历史发展胡光正武装力量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各种武装组织的总称。一般以军队为主体,由军队和其他正规的、非正规的武装组织组成。武装力量体制,主要包括武装力量的构成及领导指挥关系、任务区分和相互关系等制度。当代,各国武装力量构成成分情况...  相似文献   

6.
美军两栖编队分两栖部队与远征打击群两种形式。在阐述美军两栖编队编成的基础上,研究了美军两栖编队指挥所的指挥编组,分析了各指挥编组对应的指控装备及基本功能。基于美军两栖作战理论及所装备的编队指挥控制装备,对其指挥控制中信息保障能力、兵力与平台指挥引导能力、武器控制与协调能力、辅助指挥能力、舰岸专移与相互替代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可对两栖编队指挥控制装备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四川省人防办根据省军区组织的“天府使命-2014”方案,先后率省人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和成都、自贡、达州、内江、雅安、遂宁、资阳等7市人防机动指挥通信保障人员其70人,出动指挥车辆18台,由三级首长机关带队,按单位、地域配属省军区参演部队,在海拔4200多米的四川甘孜州康巴高原,顺利完成了军地固定指挥所互联互通、部队机动伴随保障、作战行动通信保障等三个科目的实兵检验性演练。  相似文献   

8.
针各种防空C3I系统中防空指挥所存在很大差异,难以建立统一通用的防空指挥所模型和仿真系统,给出了一种通用防空指挥所的建模方案,并在实际工程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通用防空指挥所仿真系统.基于各类防空指挥所的共同特点,构建了包括定时模块、模拟空情生成控件、空情处理控件、指挥控制控件、辅助决策控件、记录与复演控件、通信控制控件以及文电处理控件等一体化的防空指挥所仿真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通用防空指挥所仿真系统具有良好的模拟实际作战指挥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防空兵群指挥所配置是兵力部署的重要内容,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指挥所的指挥效能和野战生存能力。多年来,指挥所的配置多是根据防空兵战斗的相关战术原则,由作战参谋提出数个配置方案,然后由指挥员做出决策。这种仅凭主观决策的做法与现代防空作战的要求不相适应。结合模糊多指标评判方法与优化理论,从发挥指挥效能与提高生存能力两个方面出发,对防空群指挥所的配置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配置方案优化的模型,从根本上改变了指挥所配置完全依赖主观判断的做法。最后应用模型分析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0.
作战指挥自动化是指在作战指挥系统中,广泛使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工具体系,实现指挥、控制、通信、情报自动化与指挥员决策方法科学化相结合,对部队实施指挥、领导和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和过程,它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在作战指挥领域应用的必然结果。与传统指挥方式相比,它具有智能性、人机工程性、功能飞跃性等新的特点,对作战指挥系统中各级指挥机构的构建产生深刻的影响,且提出了新的要求,力求使各级指挥所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实现系统互连、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雷达对抗群指挥所是指挥自动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的每个环节,无疑要受指挥自动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吴连丰  姜鹏飞 《国防》2013,(10):30-30
近日,塞北大漠,一场信息化背景下的指挥所对抗演练拉开帷幕。河北承德某预备役炮兵团以此为契机,研究创新战法,熟悉战时工作,检验指挥所的体系构建、指挥保障、信息共享、要素协同、系统融合功能,实现指挥所内部各系统高度融合和整体高效运转,全面提高首长机关组织指挥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指挥所中采用的交互技术基本停留在图形交互界面阶段,缺少交互的自然性、高效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处理,降低了指挥决策的效率,制约了指挥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分析国内外在未来指挥所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指挥空间"这一概念,然后从指挥空间领域本体着手建立指挥空间概念模型,对人与指挥所设备通过"对话"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美军认为,C4KISR系统应该包括三层含义,即侦察、指挥与控制、攻击。这一观点自始至终都体现于美军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之中。结合近年以来发展形势,本文分析了美军C4KISR系统的发展特点,并从中总结出部分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4.
美军文职人员是美军整体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政府掌握和控制军事机器的重要手段,在推进美国文官治军、军队建设和发展、减少军队员额和节约军费以及实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防动员的指挥控制中大量的信息数据(如部队需求、地方资源)和错综复杂的多方关系,使得指挥员难以在短时间内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决策信息和作出快速准确地指挥协调。为此,着眼未来指挥所的发展趋势,提出基于可视化交互的国动指挥所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国动指挥任务的关键路径,提取重要的决策信息,利用可视化交互技术,实现对国动任务的信息化指挥控制。以某部演习的国防动员指挥为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步入新世纪以来,北约诸国正在积极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军事改革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优化指挥体系,更新武器装备,推行军队职业化,完善军官培训制度,调整部队编制及部署等。 美国 布什政府上台后,一直宣称要建立一支“无可匹敌”的国防力量。为此两年来,美国不仅大幅增加军费开支,还对武装力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仍是美军建设  相似文献   

17.
指挥所内,一道道指令随着键盘的敲击声在传递:指挥所外,一支支精干的应急队伍闻令而动,招招破敌……初春时节,河南省军区按照“能打仗、打胜仗”标准,组织新型民兵应急分队,以全新的指挥、作战和保障模式亮相新年演兵场。  相似文献   

18.
王春生 《环球军事》2011,(24):25-27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武装力量新建立的空天防御兵首个指挥所12月1日开始正式进入战斗值班状态。此前,俄航天兵司令奥斯塔片科曾于10月4日宣布,俄罗斯正以航天兵为基础组建新兵种空天防御兵,兵种成立初期暂由航天兵司令部代行指挥管理权。作为全球首个空天防御兵种、作为俄军历史上首次由兵种吞并军种的先例,俄空天防御兵的组成、任务、...  相似文献   

19.
未来指挥所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的一项旨在提高指挥控制效率、缩减系统规模、减少参谋人数的科研计划。在参考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和技术特点,以指挥控制"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循环中各环节的改进为出发点,分析了循环中各要素的工作内容、改进目标和技术研究重点,提出了我国未来指挥所技术架构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王连成 《国防》2011,(6):76-78
2011年2月8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马伦签发了《国家军事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战略》)。《战略》正文共21页,包括"前言"、"战略环境"、"国家长远利益与军事目标"、"结论"四部分,其中关于军事目标的阐述和落实措施是核心。总的来看,《战略》旨在从武装力量角度落实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和《四年一度防务评审》提出的战略任务和军事目标,明确美国武装力量的使用策略和发展方向,反映出美军在新的战略环境下对推进战略目标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