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起是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吴子》一书中。历代著名军事家和学者,一向把《孙子》和《吴子》并蒂称之为“孙吴兵法”奉为兵学圣典而广泛流传。K吴子》不仅在战略、战术方面探察到了许多神奇的战争规律;在军事伦理思想方面,更容纳了前人所不及的丰富内容,包括“义、强、刚、暴、逆”的正义战争观、“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国防伦理观、“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的军人道德教育思想,“良将”的德行论等,对古代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大促进,对今天军队的道德文明建设,也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2.
林敦玉  李荣 《国防》2005,(8):46-46
在江苏省溧水县,提起县委书记、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杨海宁,许多人对他热心武装工作的先进事迹称赞不已。杨海宁深谙“武备不修盛世衰”的道理,并经常提醒人们:“要爱武兴武,首先必须懂武。”在杨书记办公桌的一角,始终摆放着《国防》、《中国民兵》等军事刊物;人武部的干部职工也经常见到他在武委会办公室现场办公的忙碌身影。  相似文献   

3.
在素有“川东小平原”之称的开江县,传诵着一位倾情爱武装、倾心管武装、倾力干武装的好书记。他就是县委书记、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何平。倾心管武装 做武装工作的明白人何书记虽没有当过兵,但他深谙“武备不修盛世衰”的道理,对军队、军人有种特殊的情结。他常说:“我一生中最大的遗  相似文献   

4.
樊斌 《政工学刊》2002,(6):42-42
《礼记》上说 :“德者 ,得也。”意思是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崇高的品质之后 ,才会有所得。“士有百行 ,以德为先” ,凡事以“德”为先 ,就能得到世人的尊敬。我军从来都是遵行“德”的典范。这也是人民子弟兵深得人民群众爱戴的原因。当代军人崇高的道德修养应是一项必备素质。古往今来 ,军必重“德”。如先秦的大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明确提出了将德的五条标准 ,即“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 ,特别强调将帅要有良好的精神品质 ,要求将帅做到对国家“进不求名 ,退不避罪 ,唯人是保 ,而利合于主”。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要求将领…  相似文献   

5.
武翊 《国防》2006,(10):76-77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本与《孙子兵法》并称的著名兵书——《吴子兵法》,其作者,就是战国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常胜将军吴起是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县西)人,出生于一个“家累千金”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就立志成就一番伟业。为此,他耗尽家中财产,外出游学。他在辞别母亲时发誓:“我不为卿相,就再也不返回卫国了!”吴起先到了鲁国,拜在曾参门下学习儒术。母亲病故时,没有回家奔丧。这在儒家看来实在是违反伦理,大逆不道,曾参于是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不得已舍弃儒术,改习兵法。几年以后,吴起学有所成。时值鲁国选拔将领以对付齐的…  相似文献   

6.
国防观念,是人们头脑中御敌卫国的自觉信念。全民国防观念的强弱,关乎国家安危和民族兴亡。我国古代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都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重视对国民进行“武备”教育。战国时军事家吴起对魏武侯说:“夫安国之道,先戒为宝”,意思是说,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方法,首先贵在提高警惕,无忽无怠。兵书《司马法》中提出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名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写了一篇《教战守》,专门论述了“天下虽安,不可忘战”的道理。历史的经验教训也充分证明,朝野国防观念淡薄往往是导致军事失败,国家危亡的重要原因。唐朝在“贞观之治”、“开  相似文献   

7.
海天 《当代海军》2005,(3):64-67
3、舰载武备专家张才智在翁平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心情反而变得越发沉重起来。一方面,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分析毫无道理,分析只是自己的职业使然,是自己太杞人忧天,或者,哪怕是被人称作患上了职业精神病也行,只要这个世界海洋平安无事,他个  相似文献   

8.
吴起,约生于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元年),遇乱死于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是战国前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政冶家和军事家。他历任鲁国的将军,魏国的大将、西河守,楚国的苑守、令尹等军政要职。郭沫若同志曾高度评价:“吴起是中国历史上永不会磨灭的人物”。一、立志奋发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吴起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欲与万乘致功”。他爱好军事,喜欢弄枪使棒,常常想着统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  相似文献   

9.
陈曦 《军事历史》2021,(3):86-91
黄式三、钱穆、郭沫若、孙开泰等否定《吕氏春秋》《史记》所述"吴起师曾参"一说,认为吴起的老师并非曾参,而是曾参之子曾申.然而他们为此所做的一系列考证,却均缺乏坚实的立论根基.曾参乃孔子的亲炙弟子,是当时享誉海内的儒学名师,吴起向他学习而深谙儒学路径,这应是人们研究吴起其人及其著作《吴子》的重要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一.实行精兵政策的历史根据 (一)精兵简政历来是名家推崇之策精兵,即减少军队数量,提高军队质量。2000多年前,战国初期的吴起就提出:“以治为胜,兵不在众。”明代的尹宾商指出:“兵贵精,不贵多。”法国的德萨克斯也指出:“打胜仗不在于兵多而在于兵精。”毛泽东同志也曾强调精兵简  相似文献   

11.
李天修 《当代海军》2004,(12):24-26
眼下“台独”嚣张的资本之一,就是自认为台湾有一支武备性能优越,能够为当局效忠的海陆空。而在海军当中,他们又对自己的海军陆战队相当满意,原因之一又是缘于他们的武备来自美国。现今,台海军陆战队的主力战车是美国海军淘汰下来的LVTP5两栖登陆装甲运输车。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战争是生死之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是,战场上有时也不乏另类。一个军人先充当法西斯的炮灰,被俘后,反戈一击,又成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英雄,更令人惊奇的是,为他授勋的就是当年亲自审讯他的那个人。意大利海军上尉贝尼就有这样一段传奇般的经历。孤注一掷,“人鱼雷”悄然出世 二战初,德、意、日建立轴心国,  相似文献   

13.
二、大规模 军事手工业系统的建立 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国汗位,蒙宋战争正在进行,为满足蒙军对军器的需要,便于中统四年二月下令各路建立军事手工业机构军器局,制造长枪、战斧(图6)等军器,同时规定私造与藏匿兵器者处死。不久又在中央设立武备寺,秩正三品,负责军器制造之事。其下设卿4人,正三品;同判6人,从三品;少卿4人,从四品;丞4人,从五品;经历与知事各1人;照磨兼提控案犊1人;承发架阁库管勾1人;办验筋角翎毛管员2人;令史13人。至元五年,改武备寺为军器监,秩四品至元九年,忽必烈…  相似文献   

14.
他扎根基层服务官兵40年,从卫生员到医学专家,救死扶伤,为患者创造生命奇迹;他潜心科研,成果等身;他开拓进取,创一流业绩;他传带帮教,建一流队伍;他的人格魅力有口皆碑,德技双馨誉满军营内外;他就是535医院骨科中心主任齐秋长。4月上旬,第二炮兵某基地驻地评选"2010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基地所属535医院骨科中心主任齐秋长以最高票数当选。对于齐秋长的高票当选,该院院长唐子美评价:"这是对他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部队官兵服务、为驻地人民服务的最好认可。"  相似文献   

15.
“当官当谋国防事,太平盛世重武备。”这是雷锋精神发祥地抚顺市望花区委书记孙连贵为尽心尽职抓好武装工作、竭力支持国防建设立下的座右铭。他虽然没有参过军,也没有带过兵,但对武装事业倾注的一片片深情。办的一件件实事,解决的一个个难题.都会让人们由衷钦佩。他尚武办实事,拥军动真情,使全区的武装工作与建设和谐社会共振,真正地把武装工作落到了实处,使人武部的全面建设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6.
“德”与“得”音同形近,但字义相差甚大。“德”即道德、品行、素养、修养。人的品德至关重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今天,“德”的分量不可小视。“得”是获取、占有、达到之意。正当劳动所得,无可非议值得尊敬,可怕可憎的是非法所得。作为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自律之心,明白“德”与“得”的区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计算“德”与“得”这个人生道德能量的转换:“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现  相似文献   

17.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唐王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后来,一个范阳节度使(战区司令官)安禄山发动兵变,就把这个一派歌舞升平的唐王朝给闹得几乎土崩瓦解、改朝换代。电视台曾播放过的电视连续剧《唐明皇》,就是艺术地再现了那段史实。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是多种原因促成的,其中武备不修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唐朝自630年至天宝年间,除了684年徐敬业起兵、710年及713年的两次流血政变以外,国内120余年不动刀兵。  相似文献   

18.
汉初三杰之一韩信,是我国古代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军事家。在著名的楚汉战争中,他“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用兵艺术,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他所创造的 些战法,如暗度陈仓、背水阵、木罂缶渡军,等等,千百年来在我国人民中广为流传。而后世之言兵者,也往往将他与孙子、吴起、曹操等优秀军事家并提。清代方苞说:司马迁所以于汉兴诸将中独详述韩信之用兵,是因为“信之战”,不仅  相似文献   

19.
雷颐 《政工学刊》2015,(1):90-91
洋务运动是清廷学习西方器物以图自强的一场自救运动,但是清政府有心理障碍,觉得夷狄的东西我们不能用。李鸿章1872年第一次正式提出来,跟恭亲王说要修铁路,他觉得修了铁路对运兵很有好处。恭亲王也觉得应该修,但是阻力太大了,不敢提出来,后来李鸿章提了,结果一片反对之声,谴责他的说他是"汉奸"。但李鸿章有经验,他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建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需要煤,朝廷同意他挖煤。李鸿章后来也没打报告,他挖了煤之后修了一段9.8公里长的铁路。他在上报给朝廷的时候用一些中国人最熟悉的  相似文献   

20.
老司     
打那以后,"能修吗?"霎时成了全队热词,谁有什么东西坏了,只要老司在场,劈头就是一句,"能修吗?"老司,河南信阳人也,身长八尺,年二十有二,小麦色皮肤,骨骼精壮,肌肉紧凑,常以极品男人自诩。老司平时话不多,然每一语出,皆成一时"佳话",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广为传诵。大二上学期,周末,一个全队尽情休闲的晚上,新调来的副大队长一身便服,光临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