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北红军虽然没有直接参加长征,但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牵制和消灭大量国民党军,建立了比较巩固的陕甘根据地。创建西北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开展军事行动,为红军长征提供了策应支援;建立群众基础,为壮大红军提供了力量源泉;培养干部骨干,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大批人才,西北红军为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的红军第4军,是人民军队初创时期“全国红军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建设最好的一支红军”。因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当时中共中央和湖南、江西、广东省委在一些指示、报告、通报中,都称红4军为“朱毛红军”。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也亲切地称呼红4军为“朱毛红军”。朱德、毛泽东的名字与红4军浑然成为一体,反映了党和人民群众对这支主力红军的爱戴和敬佩。“朱毛红军”实际已成为红4军的代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就是由活动于井冈山的“朱毛红军”逐步发展形成的。南昌起义部队与秋收…  相似文献   

3.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前身为徐向前元帅题写馆名的“红军会宁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建于2006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是一座集文物陈列和现代化多媒体展示为一体的纪念性展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防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4.
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成长史,了解红军将士们为了理想、信念而前仆后继、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对于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为重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组织编写、四川人民出版社精心编辑出版发行的《红军画传》恰好给渴望了解红军历史的人们提供了一部很好的教材。全书以20万字、640余幅珍贵图片的篇幅,以时间为经,事件  相似文献   

5.
黎宁 《军事史林》2006,(12):44-47
标语是言简意赅、高度凝炼、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长征途中,各路红军留下了无数石刻、木刻、手写的标语.这些形式多样的标语,是红军宣传群众、鼓舞斗志、瓦解敌军的重要武器.人民群众从标语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了红军,长征标语把革命火种撒遍中华大地.它作为历史见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6.
陈平 《兵团建设》2006,(12):52-53
70年前,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伟大胜利。历史长河飞溅着一朵小小的浪花——血与火的战斗中,有一位少年红军,他的名字叫郜晋英……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有很多山洞,当地群众把一个极不显眼的无名小山洞,叫做“红军洞”。 这个“红军洞”位于越西县南箐乡广乐村与河坝村交界处的观音苔。1935年5月,红军到达泸沽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中的文艺工作,是军队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无形的思想政治武器。在长征过程中,面对险恶的形势,艰苦的条件和艰巨的任务,红军文艺工作始终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在战斗中成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红军指战员及艺术工作者等以长征中广大官兵的实际生活和军事斗争为蓝本,创作出无数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种类繁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以大众化方式践行共产党的纲领,激励了军队斗志,扩大了政治影响,争取广了大群众。  相似文献   

9.
红军长征中要穿越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能否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并贯彻落实,对于红军顺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意义重大。为此,红军在长征途中大力宣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实行民族自治,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和武装;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争取少数民族群众参加红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这些政策和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保证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到达陕北,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进而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项平  胡晓良 《国防》2006,(12):62-62
近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人武部和区宣传部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体验红军当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奋斗历程,联合组织120名青年党员“重走红军路”。他们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线,感悟红军精神,亲历艰苦磨炼。通过授“红军旗”、唱红军歌、重温入党誓言等活动,强化了青年党员继承革命传统的观念,增强了建功立业和支持国防建设的热情。(项平胡晓良)百名青年党员“重走红军路”@项平 @胡晓良  相似文献   

11.
“革命日常”是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维度,展现了中共革命的繁难性与曲折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甘边红军没有稳定的物质供给和经济来源,其“革命日常”大多处于极度匮乏的艰难状况。红军着装没有统一的军事制服,其材质粗糙,样式简单,极为朴素,几乎与普通老百姓没有两样;红军的饮食,就地取材,粗食淡饭,艰苦至极;红军的住所,破窑土炕,少铺无盖;红军的交通,毫无现代交通工具,马匹极少,全靠步行。尤其是被敌军追击、围剿和行军作战之时,红军常常处于缺衣少穿、饭水难求、草行露宿和缺医少药的艰难状况。但陕甘边红军从革命领袖到普通指战员始终坚守着不畏艰辛、自力更生、与民共苦、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解决了“革命日常”中的难题,展现了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也蕴含着中共革命事业成功的最大秘诀。  相似文献   

12.
刘家辉  杜建康 《国防》2014,(9):40-40
近日,四川省宣汉县人武部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和民兵应急连赴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巴山红军公园开展“传承红军精神·践行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近40名党员在红三十三军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追忆革命先辈的光辉历程和英雄足迹,学习他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红军开展了以识字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教育。红军的文化教育,是由这支军队的性质所决定的,是红军所担负的宣传队的任务所要求的,是苏区整体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红军为了对官兵进行文化教育,在明确组织机构、确定目标任务、自制教材教具、创造学习方法和进行严格的督促检查等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保证了教育持续进行。红军的文化教育历经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盛不衰,长征结束后形成了热潮,取得了很大成绩,对人民军队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经中央军委批准,由总政治部委托军事科学院具体承办的“全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全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议深化了对长征史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整个会议政治性、学术性都很强,收到了回顾历史、缅怀先烈、鉴古知今、启示未来的预期效果,把红军长征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胜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八个方面:改组形成了能够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决策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选定了正确的战略进军方向和落脚点;克服了张国焘分裂主义,各路红军密切配合;忠实履行人民军队的宗旨,赢得了少数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实行统一战线和瓦解敌军的策略,充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矛盾以减少红军压力和损失;根据敌情和地理环境制定运用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高度重视情报工作和后勤工作,为红军行军作战提供了较好的信息保障和力所能及的物质保障;红军官兵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正>陕北红军[1]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军事建设的重要成果。目前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领域,学界较多关注陕甘边根据地和陕甘边红军,对陕北根据地及陕北红军涉猎偏少,研究主要集中在陕北红军的建立过程、陕北革命领导人与陕北红军、陕北红军名称辨析、陕北红军与长征胜利等方面,[2]鲜少专门总结陕北红军的建军模式与经验,诸如陕北红军如何创建壮大、陕北红军的兵源构成、党组织与群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陕北红军的成军模式及影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  相似文献   

17.
从5月份开始,沈阳军区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举办了“草鞋传”接力活动,6月26日,承载着红军长征精神的“草鞋”到达有着“平江起义第一团”称号的某红军团野外训练场,作为红军团队的传人,我有幸见证了“草鞋”在红军部队传递的全过程,感受着它带来的巨大力量和深远影响。目视着“草鞋”,聆听着雄壮有力的国歌声时,  相似文献   

18.
红军游击战作战原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全部作战原则的基础,是人民解放军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转入武装斗争。当时还没有进行长期革命战争的思想,只是模仿俄国十月革命样式,企图以工农群众和革命军人  相似文献   

19.
《兵团建设》2006,(9):36-36
两年前,两个英国年轻人李爱德和马普安用了384天重走了长征路,并且出了一本书——《两个人的长征》。他们走的时候用GPS做了精确测量,认为红军长征走了不到6000公里,没有过去说的2.5万里那么长。那么,70年前红军长征究竟走过了多少里路?摘自《党员文摘》的这篇文章将给你答案。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是一片深情的土地。当年,红军与干人一家亲,打土豪、分田地、杀富济贫,红军被苗乡侗寨的乡亲们奉若神灵;如今,长征精神的星火生生不息,红军的后代走进了苗岭山乡,进村寨、入农户、扶贫帮困,谱写了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新篇章。他们是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向千年的贫闲挑战;他们是兵,任时间流逝、人员变更,忠诚地传递着贵州省军区官兵对革命老区贫困群众的深厚情谊,用真情和实绩构架起一座座军民"连心桥",当地群众都说"当年的红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