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报刊文摘     
蒋介石为何不杀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将军被蒋介石杀害了,而同被蒋恨之入骨的张学良却幸存下来,这是何原因呢?徐铸成在《旧阅杂忆续篇》一书中写道:张少帅当年送蒋介石回南京后,想不到来了个“军事会审”,被投入陆军监狱。在无可奈何中,想起口袋里藏有蒋介石在西安时写给他的接受六项条件的笔  相似文献   

2.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军尤如洪水猛兽,迅速吞噬着大片大片的中国国土…… 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军一味屈膝退让,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了。 然而,高高在上的蒋介石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中共及其红军身上。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地粉碎了他精心策划的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伟大的远征行动——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又把注意力移到了陕北。 自1935年9月开始,时任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就受中共中央之托,多次致信蒋介石,提出了国共合作、红军接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抗日前线等要求。  相似文献   

3.
西安事变的主要当事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一位被蒋介石囚禁长达半个世纪,一位在蒋介石败逃台湾前惨遭杀害。同为西安事变主角,为何两人命运不同?杨虎城为何难逃一死?而对张学良,蒋介石为什么既不杀也不放?蒋文祥在《西安事变张、杨命运异同论》一文中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蒋介石杀害杨虎城的原因,是由于他参与发动了西安事变;但后来他的“言行不慎”又使“点数”逐渐到达。具体地说,有三个原因:首先,“兵谏”扣蒋的动议来源于杨虎城。其次,杨虎城坚决反对“贸然释  相似文献   

4.
李宗仁作为桂系军阀首脑,国民党高级将领、副总统,与其"生死系之"的结拜兄弟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可谓尽人皆知.他的后半生,也几乎是在与蒋介石的明争暗斗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组织了纳粹党的冲锋 队,却因反对希特勒而锒铛入狱;他是蒋介石的高级军事顾 问,却把情报无偿送给苏联;他是德国重要的反对派人物, 却在战后的德国默默无闻。最近,俄罗斯解密的档案终于让 他浮现出来。他就是希特勒的前战友、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 问、无偿为苏联克格勃服务的代号为“朋友”的间谍——瓦 尔特·斯滕内斯!  相似文献   

6.
蒋介石军事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介石(1886—1975),名中正。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总代表。统治中国20多年,集国家元首、政党领袖、军队统帅于一身,是中国近代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取决于他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 蒋介石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十分复杂。他尊崇孔子、孙子、王阳明、曾国藩、克劳塞维茨等哲学家、军事家的理论,他的思想包含着中国上层的封建思想,也包含着中国下层的愚昧思想,还包含着西方和日本的近代思想。哈罗德·伊萨克在他的《亚洲没有和平》一书中说:“蒋介石动机全从自己出发,至于思想则必须剽窃别人的,……他标榜过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没有见到胡琏前,恨不得将积蓄已久的怨气全部倾泻到他的身上。但当胡琏戴着青纱来到面前时,念他是孝子,蒋介石不但没有迁怒于他,反而把他拉到自己身边坐下,亲切安慰了他一通。最后才问胡琏有什么办法能便12兵团转于有利的态势。 胡琏想了片刻,说:“学生认为,  相似文献   

8.
《兵团建设》2012,(5):49
蒋介石平生恨别人擅权,对身边人员更是防范甚严。蒋手下曾有一名得力助手杨永泰,此人是旧政学系首领,精明干练,满腹经纶,1930年,由国民党元老张群推荐给蒋介石。蒋杨相见,大有恨晚之慨。很快,杨永泰就被破格提拔为军事委员会秘书长,成为蒋介石首席智囊。杨永泰对于蒋介石贡献最大者,莫过于他提出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剿共"战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从一介书生成长为军事家,除了时代条件和湖湘文化传统的影响之外,他还多次说过,他之所以上山打仗,一打就打了20多年,是国民党蒋介石"逼上梁山"的.国民党蒋介石不仅把毛泽东"逼上了梁山",而且也教会了毛泽东怎样打仗,使他成为伟大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10.
褚银 《国防》2007,(4):73-76
第一次"围剿"的失败,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朱毛决非等闲之辈!"为了不给红军以喘息的机会,仅隔4个月,他就组织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蒋介石设想"在三个月内消灭共军",以便给他即将戴上的总统桂冠添上一道炫目的光环.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中叶,国共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结果,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独占鳌头,成为主宰中国历史命运的巨人,蒋介石和他统帅的国民革命军则名落孙山,从威凤凛凛的顶峰跌进尴尬狼狈的深谷。本书以蒋介石集团的失败为主线,以蒋介石临终前沉痛思过为切口,用翔实的史料,优美的文笔,新颖的视角,全景式地记述了蒋介石和他的军队大崩溃、大失败、大逃亡的历史过程。由于作者长期从事军史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蒋介石「下野」后欲投海自尽,宋美龄隐蔽的婚外恋,国民党军千人裸体大逃亡,中将司令官、云南省主席李弥败走「金三角」误入原始部落……如此种种,全新的表现和逼真的描写,读后令人沉思、令人警醒、令人震聋发聩。  相似文献   

12.
五、同举平满纳会战,史迪威与杜聿明两人重归于好 史迪威对于我想给他讲述《将相和》故事的用心,虽然已表示理解,并嘱我放心他同杜聿明的关系,但在3月31日他到重庆向蒋介石汇报时,仍然告了杜聿明的"状",指责杜聿明和廖耀湘蔑视他的权威,不听他的命令,遂使同古攻势夭折,缅甸战局逆转,请求处分杜、廖二人.同时他还向蒋介石说他要辞职回国,不回缅甸了.  相似文献   

13.
芦沟桥事变,全国抗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进攻,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热情,迫使蒋介石在抗战初期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抗战行动。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要求各省军政当局调集地方部队,开赴抗日前线。蒋介石召见云南省主席龙云,要他尽地方人力物力,以应事机,并要求出兵20万抗日,龙云答应先编一个军出发。在云南原来地  相似文献   

14.
初涉政坛的蒋介石首先经历了两件大事:暗杀陶成章与陈其美被刺。而暗杀陶成章更是首开民国时期用暗杀手段对付政敌的卑劣先例。蒋介石从此之后便经常把暗杀作为对付政敌与政客的有效手段。自他掌握国民党统治政权后,各类政治暗杀事件可谓层出不穷,而且无不与他有着密切的联系,诸如邓演达案、杨杏佛案、史量才案、李公朴与闻一多案等等。然而让蒋介石始料不及的是,  相似文献   

15.
军衔制度是军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度受到蒋介石的深刻影响.蒋介石的军事等级观念强调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他的理想,国民党军队应该建立起严格的军衔制度,包括军衔的授予制度和晋升制度.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制定了严格的军衔制度,但该制度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蒋介石又从实用角度出发对该制度做出了种种改造,如增加职务军衔等,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得军衔泛滥,导致国民党军官的素质每况愈下.对此蒋介石试图采取缩编裁军和教育军官的方式进行补救,但是未见成效.  相似文献   

16.
血的教训     
褚银 《国防》2007,(8):76-79
蒋介石是个不轻易低头认输的人,接二连三的失败,并没有使他改弦更张,他一心要消灭共产党和红军.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以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开始了第五次"围剿".其中,以50万兵力,分北、南、东、西四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7.
1942年中国远征军兵败缅甸,与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有密切关系。史迪威在不明敌情的情况下,坚信进攻能够拯救缅甸,一再改变蒋介石以纵深配置守卫上缅甸的计划,把中国远征军主力集中到曼德勒以南,造成了上缅甸的兵力空虚。当史迪威的攻势计划被打破后,他计划将中国远征军撤往印度但忽视了作为远征军退路的重要门户一一腊戍,而蒋介石又想让第5、第66军主力退守上缅甸。日军攻占腊戍后迅速分兵攻击滇西与缅北,击破了蒋介石建立缅北根据地的计划。蒋介石支持杜聿明率部绕道回国,结果造成了行军野人山的劫难。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是个不轻易低头认输的人,接二连三的失败,并没有使他改弦更张,他一心要消灭共产党和红军.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以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开始了第五次"围剿".其中,以50万兵力,分北、南、东、西四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史学界研究蒋、冯、阎中原大战的论著寥若晨星。对于蒋介石战胜反蒋联盟的原因,并无出现争议,比较一致地认为:蒋介石“控制着中央政权和富裕的江浙地区,政治上经济上比其他军阀占居优势”成为蒋方获胜的决定性原因。笔者不否认蒋介石在某些方面相对居于优势地位。但认为前人论著中,较偏重于战争双方客观条件之分析,很少论及其主观指导方面的因素。在军事史、战争史上,不乏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何况蒋介石当时在政治上还是比较孤立的。蒋一手包办的国民党“三全大会”暴露了他的专制独裁,其“中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在孙中山去世之后,他玩弄权术,打击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排斥汪精卫、胡汉民等人,逐步控制了国民党的党、政、军、财等大权,成为国民党的首领。孙中山在世时对中国海防非常重视,曾领导海军官兵进行了多次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并发表了许多关于加强海防建设的言论,为中国海防事业发展指出了方向。然而,蒋介石却背叛了孙中山的海防思想。面对日本军队在中国沿海省区不断升级的侵犯,蒋介石一味妥协退让。他不去加强海防,却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镇压人民革命权进攻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