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崇高事业的今天,依然企图靠殖民以及用刺刀和铁蹄制造“共荣”,已如痴人说梦。但是日本当局者似乎还没有从“大东亚共荣圈”的情结中解脱出来,为对付蒸蒸日上的中国,形成对中国的“势力均衡”,他们从约瑟夫·奈那里舶来了“软权力”,开始克服以往那种过于依赖物质性权力来界定国家权力的倾向,悟出“价值观外交”或许更具“道德”话语权和柔性渗透力。  相似文献   

2.
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就把侵吞中国作为其即定国策。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期,日本帝国主义除了在政治上宣扬所谓:排除欧美列强侵略中国及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的渗透,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大东亚共荣圈”的谬论外,在经济上也积极备战。他们通过对内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实行经济军事化;对其占领区殖民地实行殖民掠夺等方法,为其进行全面侵华战争积聚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相似文献   

3.
张军 《中国民兵》2008,(9):11-11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武装”,曾任人武部政工科长。在人武部大院里长大的我,白幼就喜欢阅读父亲带回的每一期《中国民兵》杂志。在《中国民兵》杂志的熏陶下,我走上武装工作岗位。如今,这位“无言老师”陪伴了我整整20年。  相似文献   

4.
郑林 《宁夏科技》2002,(10):52-52
世界人民不会忘记,日本军国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大举进攻、侵略、掠夺、残害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犯下了不能饶恕的滔天罪行,给中国、朝鲜、韩国及东南亚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这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美称的所谓“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结束快60年了,可是日本有些人贼心不死,继续大做“圣战”梦,竟然建起“大东亚圣战大碑”来了。  相似文献   

5.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形成了向中国、朝鲜等国扩张的亚洲主义。亚洲主义打着东亚文化相近、人种相同的幌子,主张亚洲各国在日本的领导下,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随着近代日本国力的增强,亚洲主义所讲的“亚洲”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是日本对中国及其他邻国甚至西太平洋地区侵略扩张的理论根据。这一主义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曾经对中国抗战产生过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     
父亲去世9年了,回想往事,父亲的音容笑貌,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9年前,我任新兵排长,家中突来急电:“父亲病故,速归。”是留下来继续参加新兵考核还是回去吊唁父亲?怀着巨大的悲痛,我含泪选择了前者。但却成了我一生莫大的愧疚。  相似文献   

7.
刘得桐,1982年中学毕业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河南省淮阳县白楼乡沙沃村。他见到全村4300多亩沙碱地,仍然是雨天水汪汪,晴天白茫茫,到处是“毛草,有地不打粮”。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  相似文献   

8.
“我见到毛主席了……”这是当年黑龙江省汤原县竹帘公社茨梅大队党支部书记兼民兵连指导员刘永启激动万分,双手挥动着钢枪,自豪地对乡亲们说的话。迄今,茨梅村民睹物恩情,追忆“光荣枪”的情景,感慨万分——  相似文献   

9.
<正>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除在公开战线上战斗外,还在沦陷城市内部建立隐蔽战线,其与公开战线相辅相成,共同促成抗日战争的胜利。1937年12月27日,日军占领济南,济南沦陷。日军积极推行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中日经济提携”的法西斯侵略方针,对济南市民变本加厉地征收苛捐杂税,以及各种摊派勒索。同时,日军为了更好地控制济南,建立了“梅花公馆”“凤凰公馆”等一系列特务机构,利用各种卑鄙手段,搜集中国共产党的党、政、  相似文献   

10.
18岁那年的冬天,就像是迎亲娶媳妇一样,我胸戴大红花,手拿入伍通知书,被乡亲们吹着唢呐、敲着锣鼓簇拥着上了一台“东风”牌手扶拖拉机。临行前父亲递给我一个纸条,对我说:“到部队后再把信打开看。”到了新兵连,简单洗了把脸,已经一夜没进东西的肚子开始咕咕直叫了。简陋的连队饭堂里,窗户还是用塑料布钉上的,风一吹,呼呼作响,第一顿“皇粮”吃的尽管只是面条,却很香。  相似文献   

11.
刊为媒     
我是山东惠民县姜楼乡的基干民兵,今年28岁。乡亲们都说,是《中国民兵》帮我致富,找了个好媳妇。《中国民兵》1991年第2期“群星灿烂”栏目刊登一篇《5只母鸡创家业》文章,我读后萌生了孵小鸡致富的念头,并决定试一下。我贷款2000元,按文章讲的“捣鼓”了起来,去年共出售小鸡5500多只,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战争史不难发现,英国人要开战时往往会坦言“为了日不落帝国的事业”,德国会喋喋不休地声称“追求阳光下的地盘”,日本则大摇大摆地宣称是为了“建立什么共荣圈,追求共同的发展”。只有美国。会为自己的战争找出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声称自己是在为正义而战,为民主自由而战,为反击“共产”而战等等。  相似文献   

13.
退伍老兵     
国庆前夕,正在边防哨所采访的我,意外地接到父亲从老家打来的电话。父亲在电话里乐呵呵地说:“儿啊,最近厂里给咱发了2300元奖金,政府为咱办妥了医疗保险,我还重新盖了一栋房屋,等着你回来住呢……”细细聆听着父亲“三喜”临门的讯息,我似乎又看见了他那兴奋的表情。  相似文献   

14.
儿圆娘的梦     
我 知道 ,母亲有个未圆的从军梦。母亲有一句口头禅 :“咱是闹过革命的人 !”每当她与乡亲们讲起这句话时 ,总有一种自豪感。不过她一直很遗憾 ,没能真正成为解放军行列中的一员。那年 ,她跟一帮热血青年一起 ,参加了支援军队的后方保障工作 ,这支生力军就是当年风靡一时的“后方娘子军”。关于那时的事情 ,不知她对我们兄弟反复讲了多少遍 ,每次都讲得极为动情 ,好像又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相信 ,在母亲奔流的血液中流淌着坚强 ,流淌着对军队一种浓浓的情愫。父亲去世后不久 ,母亲把哥哥送上了云南边防某部。两年后 ,又毅然送我踏…  相似文献   

15.
1984年,武汉市黄陂县罗汉区女民兵郑凤娥养鸡成了万元户。这个消息一传开,省内各地的求教信纷纷向她飞来,致富心切的人频频登门,络绎不绝。凤娥沉人了深思:人们希望摆脱贫穷,但苦于无方,我致富了,不能忘了大家。于是,她开办“家庭科学养鸡培训班”,把技术传给乡亲们。一次,一位青年来信询问,有什么药比“痢特灵”治疗鸡的白痢病更有效。正巧,小郑和当中医的父亲一起反复试验,用中草药配成了名叫“核合素”的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相册里,有一张我年轻时的半身照片,穿一件开襟唐装上衣,头发梳得光亮,表情严肃。我之所以珍惜它,因为这是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我用以向日伪机关申请“良民证”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连同那个“良民证”,伴随我度过了那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17.
连心桥     
作为一本军事类杂志,《中国民兵》因为我的“桥梁”作用,在我驻村帮扶时当“高参”,解决了乡亲们的生产致富大事,让我难忘和自豪。 2003年,我根据组织安排,打起背包到本县夏庄镇驻村帮扶。夏庄由于农业种植结构不尽合理,经济一直比较拮据。有的乡 (镇)早已突破“万元大关”了,这里有10多个村人均纯收入却从没突破过千元。驻村入户了解情况多日,怎样帮助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8.
刘振宁 《政工学刊》2004,(10):60-61
“看,老刘家的那个大军官又从部队回来了!你瞧人家。多给爹妈争气!”每次回家探亲。乡亲们一见到我,总要发出这种半是夸奖半是羡慕的赞叹。其实,我能成长为一名少校军官,完全是出于一种“无奈”,特殊的家庭环境使我只能在军营中磨练和造就自己。  相似文献   

19.
1956年8月底 ,父亲从大连到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毛主席抽出开会前的空隙时间会见了我父亲。他们已有17年没见面了。父亲多么想立刻见到多年未见的毛主席呀。当父亲见到毛主席时 ,即整装立正 ,响亮地喊了一声 :“报告!”并向主席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毛主席满脸笑容 ,伸出双手同父亲紧紧相握 ,说 :“海东同志 ,你好呀!”父亲激动地说 :“主席 ,您好呀!”接着 ,父亲怀着惭愧的心情说 :“主席 ,在延安您交给的任务 ,我没有完成。我感到十分惭愧。”主席笑着说 :“海东同志 ,不是你没有完成任务 ,是你病了嘛!”父亲参…  相似文献   

20.
我家住在川南山区,那里满山遍野都是“油广石”,现在开发成了闻名中外的“兴文石林”。我父亲是个木匠,却爱捣弄石头,常常打个水缸、石盆什么的。 20年前的一天,我父亲在打墙基石时,从一砣椭圆形的大石头中发现—条活着的四脚蛇(蜥蜴)。当地人称作“石雕”,传说可治风湿病。父亲叫我将其捉回家中,在大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