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艰苦奋斗是我军的传家宝。我军成长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历史。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生活非常艰苦,有一首歌谣写道:“深山岩洞是我房,青枝绿叶是我床,红薯葛根是我粮,一心跟着共产党,头断血流不投降。”红军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保卫了革命根据地。长征途中,红军官兵爬雪山,过草地,边行军,边作战,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野菜充饥,篝火御寒,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陈毅元帅在《赣南游击词》里描述了当时南方红军开展游击战的艰苦生活:“囊…  相似文献   

2.
赣粤边的三年游击战争,是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它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国民党反动军队侵占和血洗革命根据地的严重时刻,树起了一面鲜红的战斗旗帜。它在中央红军主力北上后,长期与拥有优良装备并超过自己力量数十倍的敌人正规军作斗争,牵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它在极其艰苦的条件和复杂的斗争中,保存了革命火种,发展了武装力量,锻炼和培养了大批骨干。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赣粤边游击区,是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办事处的  相似文献   

3.
战友沙龙     
《解放军生活》2012,(9):56-57
连队传家宝连队:济南军区某旅一营一连传家宝:毛主席委托中央办公厅给连队官兵的回信济南军区某摩步旅一连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连队,是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亲自创建的红军连队,担任警卫红四军军部和保卫毛泽东、朱德的光荣任务,被誉为"红色卫士",参加了"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被红一方面军授予"青年先锋连"荣誉称号。1939年,连队在梁山战斗中打退敌人11次冲锋,毙敌300余人,被山东纵队授予"梁山战斗英雄连"荣誉称号。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著名战役。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6.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在长征途中进行的一次异乎导常的运动战。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后,处于战略大转移中的弱小红军,遭到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形势非常严重。红军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以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大踏步地进退,四渡赤水河,同敌人周旋,迫敌疲于奔命,我红军则争取了主动地位,抓住有利战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终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消灭红军于川滇黔边界的反革命计划,扭转了危局,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胜利,为完成伟大的长征奠定了胜…  相似文献   

7.
张军贤 《国防》2006,(5):80-8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于没有能够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建立新的根据地,以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万里长征。10月17日,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担任中央红军右翼,乘弥漫大雾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血战湘江在红军相继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慌忙调数十万军队沿湘江两岸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地区。如果继续向湘江行进,红军势必会陷入敌人重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提出应力避与敌人在湘江一带决战,要在灵活机动中消灭敌人,迫使蒋介石改变部署。但是,这个建议被“…  相似文献   

8.
关于红军长征中几次重大战役战斗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征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在长征途中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和顽强的抵抗,经历了大大小小百余场战役战斗,这些战役战斗为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长征中一些重大战役战斗中的热点和争议问题的梳理,较详细地介绍了近20年来关于这些战役战斗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优抚制度徐云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之所以能够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不断巩固和扩大,并取得多次打退国民党军“围剿”的辉煌战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优抚工作搞得出色。红军的优抚工作自红军创建始就开始进行,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它...  相似文献   

10.
军号慑敌少胜多1934年,蒋介石调兵遣将,对川陕苏区发动了围剿。川陕苏区军民顽强奋战,先后打退敌人4次猛攻,敌人损失了4.5万余人。一天,我军一个由通信队、号兵连和机关干部、勤杂人员组成的军直属队沿着通往宣化、达县的公路向南行进。在天色渐渐黑下来的时候,军直属队在前进中突然发现了敌人的一个前哨阵地。撤退已经来不及了,形势十分严峻。直属队长立即命令通信队用一个排袭击敌人的前哨阵地,两个排在公路两旁设伏待机;号兵连一线散开,每隔10米站一个号兵。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以后,近百支军号突然嘟嘟哒哒地吹开了,雄壮的军号声威震山谷。…  相似文献   

11.
军事史文摘     
军事史文摘皖南事变在国共关系史上的地位严志才撰文提出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这一反共暴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打退了这次反共高潮。这次反共高潮被打退,表现了国民党政治地位的降低和共产党政...  相似文献   

12.
军事史文摘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针对史学界关于中央苏区和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是先发制人还是诱敌深入之争,赵平撰文指出:中央苏区和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进攻路线、先发制人虽一度占上风,但在严峻的战争形势下,于强攻南丰不克后,中央苏区和红军毅然采取退却步骤,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特别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阶段,诱敌深入、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占据主导;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作战原则,也在战争中得到充分运用。因此,  相似文献   

13.
汪三汉 《政工学刊》2006,(10):12-13
《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的红军中央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瑞金。在红军长征中,《红星》报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惟一报纸。遵义会议以前,由邓小平同志负责编辑;遵义会议以后,由陆定一同志负责编辑。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8月,《红星》报共出版长征专号28期,广泛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及时传播革命战争胜利的喜讯,突出宣扬红军将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并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对长征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长征途中的“红色号角”。准确传播党的声音,统一全军思想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  相似文献   

14.
长征是我党我军军事经济工作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它是在既无“先行粮草”又没有后方依托,沿途地区经济落后,敌人围追堵故的情况下实施保障的。红军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下实行不同的军事经济政策,分别采用了征借、没收、缴获等保障措施,胜利完成了远征。长征途中红军的一些卓有成效的保障原则,是我们过好紧日子应该研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长征不仅创造了中外历史奇迹,而且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是激励红军将士夺取长征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红军广大指战员在长征中忠诚于党、顾全大局、维护党和红军团结的政治基础;是激励红军广大指战员在长征中浴血奋战、一往无前、战胜敌人的巨大动力;是红军广大指战员在长征中不畏艰难,征服无数自然险阻和饥寒伤病磨难的重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6.
直罗镇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红15军团结协作,于1935年11月在陕西省鄺县(今富县)直罗镇地区对国民党军的一次歼灭战.此役消灭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的第一个大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苏区的"围剿",扭转了形势,对整个战略全局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高度评价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相似文献   

17.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毛泽东曾提出红军突围计划,即中央主力红军经南康、崇义一线,再跨过罗霄山脉进入湘南地区,利用湘南广阔的区域和良好的革命基础,用"打圈圈"的办法拖住敌军,并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待粉碎敌之"围剿"后,再回师中央苏区。本文对这一突围计划及其思想源流和博古等人拒绝采纳的原因等问题进行考析。  相似文献   

18.
1932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向西转移。留在皖西革命根据地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转战途中成立了红二十七军。当时皖西地区处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形势十分险恶。红二十七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打垮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了自己,减轻了根据地的压力,配合了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其他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为根据地  相似文献   

19.
红军长征胜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八个方面:改组形成了能够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决策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选定了正确的战略进军方向和落脚点;克服了张国焘分裂主义,各路红军密切配合;忠实履行人民军队的宗旨,赢得了少数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实行统一战线和瓦解敌军的策略,充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矛盾以减少红军压力和损失;根据敌情和地理环境制定运用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高度重视情报工作和后勤工作,为红军行军作战提供了较好的信息保障和力所能及的物质保障;红军官兵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央视近期播出的电视剧《十送红军》中,有这样一组镜头:红七十七师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围困,危急关头,敌人提出让红军交出十个人换取一百个生命,红军内部随即出现了不同声音。师长马斯基毅然决断:"交出十人活百人,活着的人怎么看我们?""干革命不能算个人账,否则还不如把算盘绣在红旗上!"一语道出了当红军闹革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