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漫话三国时期的砲战马鸿钧在中国古代作战中,是一种借助机械弹力抛掷石块来杀伤敌人的冷兵器,《左传》中写作“”(音kuai),《说文》曰:“,发石车也。”《孙膑兵法》又称为“投机”,《范蠡兵法》则曰“飞石”。此外还有“”(音pao)、“厥”、“霹雳车”、...  相似文献   

2.
孙膑其名     
孙膑是我国春秋时代军事家孙武的子孙,是继孙武以后在战国中期出现的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史记·孙子吴起传》载:孙膑曾和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后来庞涓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庞涓才能  相似文献   

3.
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失传一千七百余年的《孙膑兵法》,曾引起中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十五年来,对《孙膑兵法》的研究日益深入,见诸出版的专著有十余种之多,报刊上的有关文章不下数十篇。很多专著和文章都论及《孙膑兵法》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少精到的见解。显而易见,这是个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荚丽 《军事历史》2023,(3):64-69
战国时期经典兵学著作《孙膑兵法》,思想精邃富赡,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谨缜密,与《孙子兵法》堪称中国古代兵学著作的“双璧”。《孙膑兵法》的战争观念、战略思想和治军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兵学的政治智慧、战略智慧、军事智慧和哲学智慧,其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丰富内涵,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膑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齐国人,在历史上与孙武并称为孙子(即齐孙子),生卒年月不祥,大约与商秋、孟子同时代。其名是因遭迫害受膑刑(即砍去膝盖骨)而得之。孙膑系孙武后世子孙,在军事上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尤其在军事伦理思想方面,有不少创新。《孙膑兵法》是研究孙膑军事伦理思想的可靠史料。一、“战胜而强立”的军人价值观孙武建构了以“安国保民”为核心的军人价值目标体系,并就如何实现“安国保民”之目的,提出了“恃守”、“善攻”、“慎战”等一系列战略原则。孙膑继承和发展了孙武这一思想,在举兵用…  相似文献   

6.
《孙膑兵法·擒庞涓》,以战例的形式记述了战国时期齐魏"桂陵之战"孙膑智斗庞涓的作战经过.整个战役通过孙膑三次用计,经过两军对峙、南下平陵、攻打平陵、西进大梁、桂陵设伏等阶段,最终"擒庞涓".文中虽未言及用兵之道,却反映了孙膑超群的指挥才能和精深的用兵计策,体现了《孙武兵法》的理论精华及"二孙子"内在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道失传,又在银雀山汉墓失而复得的《孙膑兵法》,其《月战》和《地葆》等篇充斥大量兵阴阳理论,充满着荒诞色彩.这使得该部兵书的整体思想水准,相较《孙子兵法》等兵学经典,有着明显的退步.《孙膑兵法》在历史上消失1000多年,不能不说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戈凡有听作为的军事家,无一不是以熟读兵书起步,到妙用兵法而名扬千古。我国战国时期的吴起,立志从戎,四出求学,熟读兵法,母死不归,最终成为继孙武之后最著名的一位军事家。孙膑在鬼谷子的教授下,熟读先祖孙武兵法13篇,并结合当时的战争实践,写出了影响深远的兵学著作《孙膑兵法》。三国时期,诸葛孔明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稳操胜券,也是因为他领悟了酆公玖传授的《三才秘录》、《兵法阵图》等兵书的奥妙。曾操能成为大军  相似文献   

9.
从《孙子兵法》到《孙膑兵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对军事伦理的重视与发展。从“安国保民”到“战胜而强立”的战争伦理观、从“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到“人为贵”的治军伦理原则、从“五德”到“知道”的将帅武德修养、从“君命有所不受”到“御将,不胜”的军人道德选择、从“众陷于害”到“战日有期,务在断气”的军事道德环境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孙膑与孙武的军事伦理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0.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周亨祥孙武不见名于《左传》,曾在历史上引起有无孙武其人的争论。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孙武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后,孙武之有无的疑案才算澄清。但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至今仍是个迷团。人们在分析论证一事物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前...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军队管理问题,其中许多见解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直到今天依然放射着绚丽的光彩,很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一、以“分数论”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管理思想《孙子》兵法提出的一个开创性命题是:“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势篇》)“分数”的涵义是什么呢?曹操曾为之作注说:“部曲为分,什伍为数。”不少注家鉴于“部  相似文献   

12.
春秋末期的孙武和战国中期的孙膑,都是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同被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尊称为孙子。长期以来,这两位卓越并且是同宗的大军事家,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极不相同的:孙武以其精深的兵法流芳千古;孙膑则以堪称军事指挥杰作的马陵之战扬名百世。  相似文献   

13.
<正>受大山、大川、沙漠、湖海等天然地理阻隔的客观影响,古代世界各文明在长期的自我生长中积淀形成各具特色的军事思想。其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早成熟,也最为发达。早在先秦时期,便涌现出《军谶》《军势》《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等大量专门总结战争经验、论述作战原则的专业兵书,创造了冷兵器时代军事理论的最高成就。这一点是其他文明望尘莫及的。古代西方、印度、伊斯兰世界没有出现同等意义上的专业兵书。从这个角度讲,也可以说中国古代有兵学,而西方没有。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的战争舞台上常见:一些打仗不多但深究兵法的读书人,因其功威超过身经百战的将军而占据着军事家的位置;而一些用兵愚不可及,战败身亡的人物也常出现在那些饱读兵书的书香子弟之中。知识分子习武,从武,熟读兵书,深究兵法,一成一败,走到了两个极端,军事家出在他们之中,腐之徒也出在他们之中。兵法,是功乎?是过乎? 孙膑是位著名的军事家。据太史公记载,孙膑与庞涓同师鬼谷子学兵法,还没有出仕,就被庞涓陷害,砍去了膝盖骨。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将军,孙膑辞谢说:“刑余之人不可。”孙膑既未带过兵,又未打过仗,何以成为著名的军事家?他一生,与战争有点关系的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共82篇,图9卷,今存本13篇。《孙膑兵法》共39篇,图4卷,现只存残简。《吴子》共48篇,今存图国、料敌6篇。  相似文献   

16.
奇正是一个兵法概念。古代兵家十分重视奇正在用兵作战中所起的指导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必要保证。《孙子·势篇》曰:“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尉缭子·武议》亦曰:“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奇正原理为历史上多次大小战争所证实,历史上名将用兵每每以出奇制胜,奇正的兵法功效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17.
兵胜之道     
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篡卒》【注释】①篡卒:即选卒,经过挑选的精兵。篡,借为“选”。②利:锐,这里指军队战斗力强。③德:这里指军队的政治素质。④道:这里是治理的意思,指对军队的管理教育。⑤亟归:尽快回来,这里指速战速决,早日结束战争。  相似文献   

18.
杨萍 《军事史林》2016,(10):62-64
三、铸剑和御剑之术 在中国古代,没有哪一种兵器能像剑一样,两千多年来一直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喜爱,以致赋予它以生命和品格,并发展出了精湛的铸剑、锻剑工艺,还有高超的相剑、用剑技击之术. 中国古代的铸剑巨匠颇多,文献记载“黄帝作剑”(《孙膑兵法·势备》),是铸剑的始祖.《管子》又说“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收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此剑之始也.”春秋战国时期,良剑多出于吴越,因此铸剑巨匠也多出于此,欧冶子、干将、莫邪、风胡子等皆是,其记载见于《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后来的史籍.其中干将、莫邪铸剑,其子持剑报仇的故事非常感人.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它们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这个时期,正是我国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的武装夺权斗争和各个国家进行封建统一的兼并战争十分频繁和激烈,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孙子(即孙武)和孙膑所在的吴国和齐国都是当时经济比较发达,封建生产关系发生  相似文献   

20.
被人们尊为“兵经”的《孙子兵法》 ,是参加 1 990年海湾战争的美国军人必读书 ,这是社会上十分流行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虽然不怎么符合常理 ,未必属实。不过《孙子兵法》在国人心目中和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于此可见一斑。《孙子兵法》是先秦兵书中的一种 ,或者说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 ,此外 ,还有《吴子》、《孙膑兵法》等一些重要军事理论著作。这些著作及其思想构成了先前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家———兵家 ,兵家的思想不仅在日后的军事行动中不断彰显其巨大的实用价值 ,即使在今天也仍受到世界上众多军事家的重视和青睐。同时 ,她还是中国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