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渐兴起。为领导和组织甘肃广大人民群众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中共甘宁青特委、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积极组建抗日革命武装和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先后在甘肃组建了两支“西北抗日义勇军”,在抗日的旗帜下开展武装斗争。这两支西北抗日义勇军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组建时间较早、规模较大、斗争较激烈、影响较深的抗日革命人民武装,在甘肃革命军事斗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兵运工作,发动兵变组织武装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我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形式之一。"两当起义"是我党策动国民党军阀部队整建制兵变,举行武装起义,开展武装斗争的成功范例。为党领导陕甘革命斗争提供了新的经验教训和宝贵启示,促成了陕甘革命斗争从组织武装暴动,发动兵变建武装,转变到兵变与农民武装暴动相结合,建立根据地,进行武装割据,走井冈山道路上来。以"两当起义"为标志,刘志丹、习仲勋等陕甘地方革命领袖开始了创建渭北、照金、南梁等苏区根据地的探索和实践,陕甘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两当起义"为陕甘边根据地最终形成与建立,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提供了斗争指导方针转变的条件,对陕甘边革命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是"八七"会议后在鄂豫皖地区爆发的一系列工农武装起义所组建的多支革命武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主体部(分)队起源于1928年3月爆发的河南省固始县大荒坡起义和同年春建立的道超集游击分队,后来又有4支工农革命武装编入该部。红28军先后三次组建,在红25军长征后,独立坚持鄂豫皖边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初期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8202部队。  相似文献   

4.
两当兵变是西北共产党人运用"比较完整的兵运工作"创建陕甘红军的一次武装兵变。采用兵运斗争方式创建陕甘红军的"白色"建军模式,是西北共产党人在革命低潮时的现实选择。习仲勋等人打入国民党军阀部队,经过两年多艰苦工作,于1932年4月发动兵变。这次兵变在西北革命军事斗争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点燃了以"白色"建军模式创建陕甘红军的火种;有力地策应了刘志丹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兵变失败也促成了西北共产党人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长期兵运斗争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党的优秀军政干部。  相似文献   

5.
肖甡 《军事史林》2013,(9):10-14
陕甘边苏区和陕北苏区连成一片,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它是党中央和长征各路红军的落脚点,尔后成为党领导抗日战争的出发地和大本营。在创建陕甘边苏区的斗争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经受了各种战斗和考验,以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和献身精神,成功地实践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  相似文献   

6.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38年10月入侵广州,中国华南抗战就此揭开序幕。此后,广东(含海南岛)和广西境内组建起多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后统称为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配合了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和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支援了盟军太平洋战场作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史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南梁精神”是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巩固和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中培养与倡导的先进文化形态,它以“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为源泉,又体现了陕甘边区的特色,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源泉之一。“南粱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忠诚精神;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开拓精神;团结协作、扩大力量的包容精神;深入群众、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研究“南梁精神”的历史定位和科学内涵,有利于推进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整体研究,全面认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8.
赣西南红二十军始末郭继国,王善志赣西南之红二十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永新、吉水、泰和地区的地方赤卫队(特务队)合编而成的一支革命武装。大革命失败以后,赣西南的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争,举行武装起义,先后建立党的组织和地方政权,组建了...  相似文献   

9.
新四军第1师,主要活动在苏中地区,是我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战争的一支劲旅。一、改编部队,奔向抗日前线 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其中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及所属部队之一部和第3支队第6团等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1师。第1支队由湘鄂赣边、湘赣边、粤赣边、赣东北等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辖第1团(团长傅秋涛兼、副团长江渭清),第2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全支队共二千三百余人。第2支队由闽西、闽赣边、闽南、浙南等红军游击队改编  相似文献   

10.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在滕县墓山附近的老古泉村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沛、滕、峄3县的抗日武装合编为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总队长张光中,政委何一萍,参谋长韩文一,政治部主任王建新,张新华在1中队任班长。1939年7月,张新华在山里学习结业,接受鲁南军区命令回到夏镇,再次发动群众搞武装斗争,很快又在夏镇一带组建了沛滕边县警卫营,张新华任营长。1940年底,该营西撤到湖西单东根据地,编入八路军115师教导4旅独立团,张新华任团参谋长。1941年1月,张新华受湖西地委的派遣,又回湖东夏镇一带组建新武装。不久,他同刘德功、袁振华等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武装,临时起名叫微山湖游击队,张新华任队长。1942年8月,微山湖游击队根据鲁南军区命令,在湖西高楼进行整编,易名为微山湖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张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当南方各根据地相继失守以后,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在西北创立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能够硕果仅存并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抗战的出发点,原因很多,重要一条是以习仲勋为代表的根据地领导人高度重视土地改革,敢于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善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央指示精神与本地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成功地开展土地革命,给农民以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扩大、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学界关于西北苏区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西北苏区应称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应充分肯定陕西省委在创建革命根据地中的作用,同时指出其失误;正确评价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要会议的作用;刘志丹并没有给长征中的红军送信;上世纪30年代陕甘武装起义不应称为"兵变"、"兵暴"。  相似文献   

13.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先后将1946年北撤山东的原在华南的东江纵队大部、原琼崖游击队独立纵队以及东江纵队北撤后留在华南各地坚持游击战争的粤赣湘边、闽粤赣边、桂滇黔边、粤中、粤桂边等游击队分别组建成一个野战纵队(两广纵队)和几个游击纵队,当时被通称为华南游击纵队,这些游击纵队的斗争历史曲折纷繁、艰苦卓绝,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军事纵横     
我军在1941年实行精简整编中,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武装群众化,普遍发展民兵、自卫队等群众武装,并使三者密切结合的指示,将部队划分为主力军和地方军,将主力旅或纵队机关兼军分区或军区机关,主力团担任军分区基干团,由地区队、基干游击队和游击队组成地方军。同  相似文献   

15.
<正>陕北红军[1]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军事建设的重要成果。目前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领域,学界较多关注陕甘边根据地和陕甘边红军,对陕北根据地及陕北红军涉猎偏少,研究主要集中在陕北红军的建立过程、陕北革命领导人与陕北红军、陕北红军名称辨析、陕北红军与长征胜利等方面,[2]鲜少专门总结陕北红军的建军模式与经验,诸如陕北红军如何创建壮大、陕北红军的兵源构成、党组织与群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陕北红军的成军模式及影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  相似文献   

16.
新四军第2师,是抗日战争时期开辟和坚持淮南(先称皖东)地区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它是由抗战之初的新四军第4支队等部发展起来的。一、编成第4支队,东进抗日前线 1937年10月12日,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国民党政府宣布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下辖四个支队和一个特务营。其中第4支队由鄂豫皖边坚持游击战争的红28军等部和豫南桐柏山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下辖第7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福),第8团(团长周骏鸣、政委林凯),第9团(团长顾士多、政委高志荣),手枪团  相似文献   

1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家以南梁为中心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重要内容的“南梁精神”。本文着重研究了陕甘边根据地革命者在根据地选择、军队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少数民族问题处理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史实,指出正是由于他们坚持实事求是,才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确保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共中央落脚西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时期,琼崖地区受到全国革命形势的影响,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早在1926年,全琼各地就相继成立了上百个县、乡农会和1000多人的农民革命武装。1927年9月,中共琼崖特委将各地的农民武装统一收编为琼崖讨逆革命军(11月改称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诞生了琼崖地区由我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这支军队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海南解放,长期奋战在孤岛,经历了坚苦卓绝的斗争历程。  相似文献   

19.
湘鄂西苏区,包括湘鄂边与鄂西根据地(又称洪湖根据地)。后来还包括巴东、兴山、秭归,襄阳、枣阳、宜城,以及鄂西北三个根据地。在苏区全盛时期,曾建立起十五个县级工农民主政权,红军主力和游击队发展到3万余人,控制岳阳至沙市间广大地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重要战略区。湘鄂西苏区的建立和发展,是以贺龙、周逸群同志为首的湘鄂西党政军民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结果,是我党独立领导中国人民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一个巨大胜利。  相似文献   

20.
伊克昭盟民族革命武装发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及伊盟组织的蒙汉骑兵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得到发展壮大,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整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伊克昭盟支队,为伊盟的解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保卫新生人民政权、配合主力部队剿匪、改编各蒙旗起义部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武装,特别是少数民族武装进行革命斗争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