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驻守在闽西革命老区的南空某部,充分利用驻地红色教育资源,掀起一股“重走红色之旅,弘扬长征精神”的热潮。随行的政治处主任简国正告诉记者,该部是空军战斗精神培育基地、多机种保障基地和数字化场站建设基地,近年来,为了履行好上级赋予的神圣使命,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坚持用形式多样的我军历史使命教育和战斗精神教育鼓舞部队士气、激励官兵斗志,在部队上下叫响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甘于奉献,勇争第一”的口号,优质场次率连年达到100%。离开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区域中央局旧址,继续向庭院深处走去,苍松翠柏环绕的“红军广场”就在眼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约13米、形似炮弹、塔身嵌满小古块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它不仅是一座万古长青的建筑,更是一段鲜血凝结的历史。1933年8月,为纪念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红军指战员,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筹建此塔。它的整个外形像一颗炮弹,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塔身下面从上到下嵌镶了“红军烈士纪念塔”七个黑体大字;塔身嵌有无数个小石块,象征着无数个红军指战员为了革命的理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塔座为五角星体,全由红条石雕成,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各地红军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和其他各苏区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为了表彰有特殊功勋的红军指战员,1933年7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制作了三个等级的红星奖章。  相似文献   

3.
叶介甫 《军事史林》2016,(12):41-44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将士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长征途中,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里就有12名指战员献出宝贵生命.本文收集整理在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负伤的传奇感人故事,以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相似文献   

4.
母亲丰富的人生中,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伴随她72年,走过风雨历程的“红军盆”。每每听着母亲讲述“红军盆”的故事,我就好像走进一个凝重而又辉煌的红色岁月,陶醉在“红军盆”的光泽里。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长征不仅创造了中外历史奇迹,而且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是激励红军将士夺取长征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红军广大指战员在长征中忠诚于党、顾全大局、维护党和红军团结的政治基础;是激励红军广大指战员在长征中浴血奋战、一往无前、战胜敌人的巨大动力;是红军广大指战员在长征中不畏艰难,征服无数自然险阻和饥寒伤病磨难的重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6.
1935年6月,毛泽东、张国焘率领两支红军主力队伍,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会师后,张国焘坚持南下,反对中央的北上的方针.张国焘甚至想以非常规的方式胁迫中央跟着他南下,红军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命运抉择.毛泽东毅然与张国焘分道扬镳,带着红一方面军走出是非之地,踏上艰难而又光明的北上之路.  相似文献   

7.
朱德于1934年10月随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及红军总部、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长征初期,朱德对博古、李德的瞎指挥导致红军处处被动挨打十分不满.想方设法减少红军的损失。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后,朱德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赞同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第四方面军会师后不久,由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举动,朱德被迫随红四方面军南下。其间,在处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与张国焘右倾分裂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努力说服争取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为最终战胜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取得长征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曾开展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体育运动会。红四方面军在四月炉霍县举办的“五一”运动会是其中的一次。  相似文献   

9.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曾评价说,长征“是一次可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远征”。在这样一场纵横万里的军事征途中,单单关注红军官兵的日常生活情况,就能让人感受到雄魂伟魄,感受到气壮河山——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衣这是一个被写入教科书的故事:长征中,一支红军队伍的指挥员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的老兵冻死在路上。他愤怒地吼道:“把军需处长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只听有人悄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军需处长没有棉军衣穿而被活活冻死,这足以反映出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其实,在长征开始前,红军的服装供给还是能得到保障的。我军…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以顽强的革命毅力继续领导人民坚持革命斗争。敌人疯狂的军事“围剿”,残酷的经济封锁,使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遇到极大困难,经费紧缺,难以为继。尽可能地节减经费,把每一块铜板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这是一个关系到新生的人民军队和红色政权能否存在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广大红军指战员和红色政权的工作人员,发扬党的艰  相似文献   

11.
1934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主力,连同后方机关共 8.6万余人,开始突围西征。11月中旬,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桂边界。蒋介石在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才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意图不是南下,而是西进,进而判断红军“必沿五岭山脉,循肖匪故道, 经兴、全西窜”,于是急急忙忙调兵布防,企图“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围歼红军。  相似文献   

12.
武成海 《军事史林》2016,(12):57-61
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进行的长征,堪称是一件震古烁今的世界性重大军事历史事件.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评价长征在世界军事史的定位时精辟指出:“长征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另一位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则指出:“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值得研究的是,在当年参加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中,既有身为红军指战员的外国革命志士;又有长征初期至遵义会议召开前,掌握红军最高军事指挥大权的外国人;还有无意中被卷入长征队伍,跟随红军长征的外国传教士.而在长征结束几十年后,为探寻红军何以能赢得长征胜利之谜,又有来自英国、美国、以色列等国的外国人,或徒步重走长征路,或乘车重走长征路,长征路上不时显现出外国人的身影.  相似文献   

13.
一日,我刚从基层连队采访回到办公室,一位同事急匆匆地冲进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著名记者罗开富的《红军长征追踪》再版了!为了写这本书,作者罗开富自1984年10月10日开始,从江西瑞金以西的于都河畔出发,历经1年零3天,于次年到达陕北吴起镇,成为红军长征之后徒步原路走完长征全程的世界第一人。他在徒步走长征路的368天里,平均每天走75里路,并每天写一篇报道和一篇日记,及时捕捉长征路上的一草一木,一景一情、一人一事,把革命历史证明给当代人,把红军精神证明给当代人。在途中,他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由于高山缺氧,他险些丧命;超负荷的体力支出,使他的胃病复发,一路走下来,他瘦了十几  相似文献   

14.
长征是英勇的红军将士冲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征服万水千山奔赴抗日前线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宣传抗日主张、动员广大民众拯救民族危亡的过程.毛泽东讲: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中,红军将"北上抗日""共赴国难"的思想一路宣传,一路动员,使之既成为红军长征的动员令,也成为红军指战员共同的奋斗目标.本文围绕长征与北上抗日的关系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战争总是紧张、残酷甚至恐怖的,然而战争生活又自有其情趣和欢乐。油画《战斗后的休息》,着重表现的就是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红军部队的生活情景和指战员们的性格风貌。这一作品是五十年代初期画的,它取材于苏联著名长诗《华西里·焦尔金》。画面中心  相似文献   

16.
李杰 《当代海军》2004,(4):10-12
4月23日,是人民海军队伍中每一位指战员都铭刻心骨的记忆,不论是已经从这支队伍里走出去了的曾经队员,不论是现在仍在这支队伍里继续战斗的现役海军,不论是未来将走入这支队伍的年青勇士,都将会为这个骄傲的日子而自豪。今天,在人民海军成立55周年的时刻,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组稿件,纪念我们英勇的人民海军。  相似文献   

17.
在贵州高原的都柳江畔,有一位曾经享誉全国、全军的人民武装干部,他叫吴兴春。吴兴春1949年随军南下,从江县解放后就留在了苗乡侗寨,一干就是20多年,把自己的情和爱都献给了这片贫瘠土地。1963年,昆明军区给他记一等功,授予他“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光荣称号。总政治部号召全军向他学习。吴兴春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87年,出席全国英模代表大会,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几十年来,尽管人武部的官兵走了一批又一批,党委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吴兴春精神”依然焕发出时代光彩。 吴兴春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忘 1977年,吴兴春被任命为凯里军分区副司令员。老英模临行时千嘱咐万叮咛,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 从江县是一个聚居着苗、侗、壮、瑶的多民族县份。人武部干部多数是外地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语言不通就  相似文献   

18.
南下代价 ——张国焘另立“中央”与红四方面军遭受重挫 对于中共中央要求迅速北上的电令,张国焘均置之不理。他一意孤行地要求红四方面军南下。 1935年9月15日,张国焘发布《红四方面军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17日,他又下达所谓“南下命令”:右路军中的第4军和第30军从巴西地区重返草  相似文献   

19.
在古赵都邯郸北侧的滏阳河畔,被当地群众誉为“红军院”的军分区第一干休所里,住着一位原红四方面军30军88师的老红军邵云,他11岁参加红军,身负11次枪伤,周恩来副主席指示救过他的命。近日,笔者见到了已年近90岁高龄的邵老,提起长征路上的战斗经历,邵老如数家珍。在他的讲述中,那段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又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相似文献   

20.
在当年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石棉县,真是个英雄辈出的地方。继英雄少年赖宁和抢救国家机密材料而英勇献身的“舍己为公英雄民兵”万建昌等英雄之后,又出了一个为抢救一位落水藏族小学生而英勇献身的基干民兵彭云刚。他最近被共青团石棉县委授予为“舍己救人的优秀青年”,又被评选为石棉县“1995年度精神文明十佳优秀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