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朝招降匈奴策略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史实与考古材料 ,得出汉朝对匈奴实施招降战略理论的观点。汉朝迫于匈奴外患 ,长期奉行招降匈奴策略。贾谊“三表五饵”招降策略 ,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汉武帝是贾谊招降策略积极奉行者 ,招降成绩也最辉煌。在汉匈双方实施招降对抗互动过程中 ,招降观念开始泛化 ,招降保障体系也逐渐完善 ,影响了汉匈战局和汉匈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2.
常惠,山西太原人。幼年家贫,少有大志,爱学习,喜习外国事,机智勇敢,威武不屈。因功封为长罗侯。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初立,对汉表示友好。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武帝嘉其义,乃遣中郎将苏武持节送还留汉的匈奴使者,并带大批礼物赠送单于,答其善意。常惠自奋应募,以假吏身份随苏武等百余人出使匈奴。  相似文献   

3.
纵观西汉北拓边疆的历史,汉王朝全力充实国力,耐心等待时机,准确把握战机,及时改革军事形态。在对匈奴的斗争中文武兼备,通过武力征伐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通过政治联盟和文化渗透,很好地配合了军事斗争。最终实现了与单于争其民的目的,为后来汉匈的真正统一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
一汉初以来,匈奴日益强盛。昌顿单于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北服丁零,西逐大月氏,使中国北方原各自为政的“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汉武帝时期,匈奴统治区域东起今朝鲜边界,横跨蒙古高原,向西与河西走廓、湟水流域的氐、羌相接,南面延伸到  相似文献   

5.
姜文华 《国防》2006,(5):83-84
千百年来“,细柳整军”作为中国历史上治军的佳话,一直是脍炙人口,广为传颂。这一故事的主角,就是我国西汉初年的一代名将周亚夫。周亚夫是汉初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之子。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习读兵书,谙熟韬略。长大后,即效命于朝廷。公元前161年被封为条侯。细柳整军公元前158年冬,匈奴大举内犯,烽火直达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也面临着匈奴的威胁。汉文帝除发兵赴边抗御外,又派出三支部队驻扎在长安城外,以拱卫长安,即以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屯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屯兵霸上(今陕西西安东);以…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为李广未能封侯而替他鸣不平。但熟悉西汉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广曾在汉文帝时因军功任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是文帝、景帝领导下的一员干将,以骁勇善射著称,其勇令匈奴畏服.时称之为“飞将军”。武帝即位,李广又受武帝领导,职位上得到数次升迁,先召为中央宫卫尉,后又任骁骑将军、右北平郡(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等职。武帝为臣服匈奴,命李广为前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出塞长驱远征出击匈奴。李广不善远征,曾数度迷路,虽有误军事但并未为之所动。公元前119年在漠北之战中,李广受命迂回匈奴单于侧翼,又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终未封侯,留下了一段“李广难封”的历史遗憾。  相似文献   

7.
李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赞扬李广的诗。李广(?——公元前119年),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自幼善于骑射,在屡次对匈奴的战争中,勇猛善战,一生与敌交战七十余次,匈奴畏之如虎,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相似文献   

8.
战争不仅是敌我双方力量的较量,而且是指挥员主观指导能力的竞赛。一个指挥员有什么样的性格,平时往往会影响部队的士气和情绪,战时甚至直接与战局的成败相关,三国时,关羽败走走城,地失身亡,很大程度上败于他的骄傲自大,汉将李广,一次带百余骑兵与数千匈奴兵突遇,他马上令随从们下马,随便躺在草地上,匈奴兵见此,恐有埋伏,赶快撤走  相似文献   

9.
平城之役是西汉与匈奴的第一次战争.此役之后,西汉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等,同时开放关市,准许双方民间贸易,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除徙民实边、积粟富国外,西汉大力加强马政建设,发展骑兵,战斗力大幅提高;还注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以加强国防.在元狩二年河西之战、四年漠北之战中,汉军皆大胜,总的局势始得转变.  相似文献   

10.
汉武帝时期,匈奴开始出现降附汉朝现象,而汉政府为此采取了设置五属国等军政措施对其加强管理。东汉时期自建武二十四年呼韩邪单于所部南匈奴款塞归降汉政府后,东汉政府便将其逐渐迁居于塞内缘边诸郡并对其不断强化军政管理。而整个汉代中央政府对归附匈奴所采取的一系列军政管理实质上都属于边疆社会治安管理范畴,这也是此前学界未曾特别强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汉朝与匈奴战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匈几百年的大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对汉匈双方谁是主动进攻方,谁是防守方历来有所争议.怎样去客观地判断进攻方,不妨从战争的起因、目的和结果以及军事力量、战略意图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较全面地认识这一问题.还有关于汉朝战胜匈奴皆因骑兵数量多这一观点,笔者认为颇有不妥.从白登之围到汉武帝时期多次出击匈奴的诸多战例中,可以看出汉朝取得胜利并非因骑兵数量多所致.  相似文献   

12.
军队从事生产经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西汉时期的屯田兵制开始,以后历代相袭,沿续至今。考察我国历史上军队所进行的生产经营,可以为我们今天搞好生产经营提供不少有益的借鉴。汉文帝时,晁错提出“移民实边”建议,以巩固北部边防。后来由于对匈奴战争的需要,屯田随之由民屯而发展为军屯。所谓军屯,就是以军队垦种土地,发展生产,以供军用。如汉武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  相似文献   

13.
郑吉,会稽人(今浙江),自幼尚武,少有大志,喜习外国事。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勇敢,有谋略。他是从士兵累功逐步升为将军的。在统一西域的大业中,立下了功勋。主动出击,再征车师车师为西域军事要地,分前、后庭两部分。车师前庭位于今吐鲁番盆地,车师后庭在今吉木萨尔县之北,控制着天山以北地区。匈奴僮仆都尉常驻今焉耆一带,以车师为后援。因此,控制车师对汉朝和匈奴都至关重要。公元前90年、99年,汉武帝曾两次从中原派兵远征车师,  相似文献   

14.
昔日屯垦之都——伊犁今天过果子沟,驱车直下十分便捷。然而,古时这里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多少文人墨客,谪吏庶卒为此啼嘘不已。伊犁河谷古曰"眩雷",是汉朝在西域最早的屯垦地点。公元前105年,游牧部族乌孔昆莫(国王)就遣使贡良马千匹,向汉朝请求联姻,汉武帝派细君公主出嫁,为防匈奴侵扰,随带大批随从和官兵屯驻眩雷要塞,开始屯田积谷,成为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最早的屯垦,具有历史开创意义。为历代朝廷大规模屯垦,抗击匈奴,统一西域作出了贡献。公元前60年,屯垦实力日  相似文献   

15.
说风度     
《世说新语》载有一个曹操怕见使者的故事。当时匈奴使者访魏,曹操本应亲自接见,但他却因自己个子矮小,其貌不扬,怕风度不够,影响了魏国的尊严,而让崔琰冒充自己接见,自己则持刀于  相似文献   

16.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维持了四百多年,持续如此之久的战争和复杂多变的关系在中国历代民族关系史中是绝无仅有的,本文从战争的角度分析战争的原因、特点及双方得失,着重探讨两汉中央政府西进策略的得失。  相似文献   

17.
姜文华 《国防》2006,(6):82-83
公元前117年9月,一位年仅24岁的年轻将军不幸病逝。噩耗传来,汉武帝悲痛异常,下诏为这位将军举行隆重的葬礼。葬礼那天,居住在陇西、北地等5郡的匈奴移民身穿黑甲,排成长队,护送这位将军的灵柩入葬。这是哪位将军,又为何得到一代名君汉武帝如此的礼遇和恩宠呢?这位将军名叫霍去病,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为国忘家,衣不解甲,马不卸鞍,在抗击匈奴袭扰的战场上度过了一生,为西汉王朝的安全与稳定立下了丰功伟绩。霍去病的母亲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家的奴婢,姨母卫子夫早年也是平阳公主的家奴,后被汉武帝宠幸,立为夫人。霍去病的舅父,就是汉代名…  相似文献   

18.
正当西晋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残杀、举国大乱之际,内迁到中原广大地区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贵族,趁机揭竿而起,以自己的部族为骨干,吞并邻近部落和县、乡,各霸一方,纷纷脱离西晋王朝统治,建立起独立政权。在北魏统一北方之前,长江以北自西晋被匈奴灭亡后,先后出现了一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夏、冉魏、西燕、代等政权20个左右,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相似文献   

19.
《兵团建设》2007,(10):28-28,29
公元前169年,晁错上书汉文帝刘恒,提出“募民实边”建议,为历史上最早之屯垦戍边策。文帝采纳其言,招募民众,迁徙于塞下(今陕西北部),以抗击匈奴。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西部贺兰山下,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海拔3556米,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藏、满等多民族聚居的边境旗。自春秋起匈奴、鲜卑、党项、回虼、蒙古等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汉唐以来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