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历来备受批判,多年来遏制其发展卓有成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乘机兴风作浪,有目的地对一些严肃的历史进行歪曲重构、篡改解构,危害国家的政治安全,动摇人民的历史认同。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抵制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从“四史”学习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感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提升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社会,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危害较大的社会思潮,积极研究、正确对待这些社会思潮,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成果。它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历史领域一系列重大问题,为这一领域的认识和实践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当前,要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自觉遵循唯物史观的方法论。社会历史领域与自然领域一样,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人作为  相似文献   

5.
<正>前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一度刮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歪风却总在试图使研究方向跑偏。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研究中共党史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评历史,用翔实史料讲好党史故事。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是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家,他在评史论政中,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其历史观中闪耀着朴素的辩证思想的光芒,他看到了世界是永远运动的,历史是一个变化的、有规律的过程,他运用朴素辩证法来考察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在历史观上表现为系统的历史变易思想和进化观点,他对前人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了继承和发展,将其推向时代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理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演变过程,也要正确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科学内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包括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构成了历史的基础,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从市民社会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而狭义上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指资产阶级社会,广义上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指存在于任何社会状态中同时受生产力决定并与其相互制约的交往形式。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市民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必须要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意见看法、觉悟程度直接决定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认知水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实践、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学习理论,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军事历史一直发挥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新时期军事历史研究的重大价值体现在:其知古观今的认知功能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战争的本质,探索战争发展规律和趋势;其以古鉴今的借鉴功能能够为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提供重要借鉴和理论支撑;其以史为训的教育功能能够培养战略思维,培育军事人才,激发战斗意志。然而,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指导思想弱化等原因,当前的军事历史研究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立足时代要求,推动创新发展;树立世界眼光,进行开放式研究。尤其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多出高质量的成果,为国家、军队和社会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人民不仅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且人的生活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不断赋予其中国化的思想内涵,使其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主体思想。  相似文献   

11.
刘思彤 《中国军转民》2023,(22):102-103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悄然潜入中国,往往在中国社会的重大转折点重现面目。进入21世纪后,历史虚无主义变换了许多表现形式,意在湮噬主流意识形态,倒置是非美丑善恶;歪曲历史事实真相,误导人民历史认知;解构虚无中共党史,动摇立党立国根基。但万变不离其宗,历史虚无主义终究是西方国家政治目的的虚伪化身,在建党百年的关键节点,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基本方向,于全党全国范围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旗帜鲜明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为此,我们应该坚持唯物史观观点,强化意识形态共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培爱党爱国情怀;完善制度法规建设,构筑精神保护屏障。  相似文献   

12.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应尽之责和特殊使命。从价值逻辑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引导学生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党史观;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激发学生使命担当;强化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提升育人价值。从问题逻辑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党史教育形式和载体单一化制约学习积极性;教师学科背景的不同致使党史教学水平参差;网络平台多样化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等现实困境。从实践逻辑看,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抓住关键问题,瞄准学生党史学习需求;把握育人主体,提升教师党史育人本领;优化教育渠道,创新课堂党史融入形式。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作为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进、不懈奋斗,从胜利走向胜利。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着新的时与势。为更好迎接新挑战、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这个需要伟大理论,也必然能够产生伟大理论的新时代,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从理论构成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人民属性以及其不断发展开放的品质。从实践路径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凝结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并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指导党和人民创造伟大成就,呈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形形色色的哲学历史观都未能全面揭示社会历史及其发展变化的真相,相反,由于观察社会历史视野的单维化——即理性视野和价值视野的分裂,造成如下虚妄的历史观念:一方面,游离于价值反省之外的理性视野把社会历史唯理性化,并使之成为先验精神或自我意识在时问上的漫游,既然一切都在逻辑上被先验设定,那么,人也就同时被降格为具有特殊人格的历史工具或手段,沦落为历史的附庸;另一方面,抛弃了理性的价值视野寄希望于盲目价值的范导,往往只能陷入不着边际的乌托邦的幻想之中,这是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浪漫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失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我们热爱她、信赖她 ,是因为只有党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 ,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惟一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 ,就始终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断解决时代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 ,引领着时代和社会前进。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着眼于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 ,用马列主义的“矢…  相似文献   

17.
由《集结号》看军人历史观的定位。历史是一部哲学史、一部人文史,它记录着社会发展的痕迹,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性格与走向。影片主人公谷子地指挥九连成功阻击数倍于己的敌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尽管当时他们并不清楚上级的真实意图,战存仅连长谷子地一人.但这段悲壮的历史却托起了英雄群体的永垂不朽。看完影片,有人觉得历史靠不住,认为它的方向容易正确,细节却容易丢失;它的骨架颠扑不破,血肉却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18.
徐凤 《中国军转民》2023,(23):112-1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1],这就为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发生的现实基础、取得的历史成就和产生的重大意义提供了重要视角和科学方法。从大历史观的高度来看,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变革是在应对外部风险挑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内突出矛盾的时空背景下实现的。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入手,以1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系统展示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全貌。从“五史”的视野出发,深刻领悟和牢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这对于全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汲取奋进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以历史发展的角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和基础,归结出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正确结论,并对少数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鼓吹私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种种谬论予以坚决批驳。  相似文献   

20.
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我们党的历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十年前邓小平就把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前提。江泽民同志继邓小平之后,继续坚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他在十五大报告和纪念邓小平逝世一周年时两次指出,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三个着眼于”反映了我们党对理论和实际、认识和实践关系的高度重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运用。1“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强调的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