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宁 《中国军转民》2024,(3):152-15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价值。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新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价值,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公德的建设。新形势下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路径,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聚焦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我们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作用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将两者内在逻辑中的核心要素有机整合,融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之中,不断探索具有实践意义的创新路径,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知以及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扬文化光辉、提供文化力量、夯实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重要的价值引领和教化作用。因此,充分依托“大思政”育人格局,从“三全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互联网+”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多维支撑路径出发,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相贯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本文通过对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基本方法、主要路径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也为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周瑾 《中国军转民》2024,(4):186-18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既能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思政课堂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为思政课程开展提供了民族沃土。然而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师资队伍素质不足、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和融入环境协调性不足的问题,为此应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开发教育资源和家校社协同发展对策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用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国家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些研究表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其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实现我国优秀传统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主要就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资源的实践进行研究说明。  相似文献   

7.
汤丽娟  李晓 《中国军转民》2023,(18):128-130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发展的伟大结晶,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流传百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既可以丰富思政的教学内容,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出发,对二者结合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使之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8.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更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有机融合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内在元素中蕴含的思想智慧、行为准则与精神品质有助于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劳动观念的形成、人文素养的提升。然而,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融入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却面临着实施载体缺乏、农耕文化与思政教育断链、中华农耕文化吸引力缺失等实然困境。为此,需从三方协调入手,系统优化融入路径。第一,构建农耕文化新媒体平台,为思政教育增“新意”添“新翼”;第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挥“以文化人”功能;第三,挖掘农耕文化资源,使思政教学更具“力度、温度、高度”。  相似文献   

10.
杨明 《中国军转民》2023,(18):112-113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反腐败斗争工作,高校需担负起责任,努力促进廉洁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针对当前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了相关路径选择。对切实增强大学生以廉为荣、以腐为耻意识,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氛围、形成清廉校风、学风,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两个结合”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亟需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以凸显民族特色。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导致融合程度低,需要高校协同教师、学生持续改革完善,将中华文化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有力方式。  相似文献   

12.
李众 《中国军转民》2023,(23):180-18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用于思政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历久而弥新、文化丰富且多元,地理环境的割据造成了文化的多姿多彩,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具有属地性、亲情性、针对性等特征。将淮安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有效激发思政教育活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创新性,构建内容丰富的思政教育形式,拓宽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前进的动力。所以,作为如此强大的一种精神力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积极地加强文化建设。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信息媒介的高速发展,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正经历着深刻变革,面临着传播体系未能贯通、传播内容较为单一、传播环境多元复杂的现实困境。高校应当顺势而为,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有效形式,构建以大思政格局为依托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体系、打造以创新性发展为目标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内容,营造以价值观为引领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环境。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网络传播要坚持守好网络主阵地,凝聚网络共识,统筹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洪菲 《中国军转民》2023,(22):134-135
在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发展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状,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深化了对两者结合的认识,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传承,还得到了发展和创新。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富有活力,更能与现代社会相契合。  相似文献   

16.
军工院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目前正努力建构有军工文化特色的校园文明。与其他高校校园文化不同的是,军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关注于对"智与德"、"专与博"、"严与活"三对关系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党史是讲好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切实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针对党史教育理解浅层化、党史文化活动建设力度不足、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的问题,提出要从“知”入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从“情与意”入手,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从“信与行”入手,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党史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文化由校园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培育这种精神的文化环境等构成。西安政治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继承历史传统与拓展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大力培育"求是文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忠诚于党的优秀政工人才。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9.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践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上新理念的实践主题,二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新空间。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唯物史观表明了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激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活力、阐释了社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凸显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性位置、以唯物史观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何以可能,是新时代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的新主题。  相似文献   

20.
在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既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又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民族文化背景。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蕴含广博的德育资源。“微德育”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进行德育工作的创新手段,将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南疆高校“微德育”,对于推进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强化德育的实效性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