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践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上新理念的实践主题,二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新空间。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唯物史观表明了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激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活力、阐释了社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凸显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性位置、以唯物史观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何以可能,是新时代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的新主题。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前的时代背景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的迫切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表明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上既要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二者有机联系起来。二者的结合不仅有现实基础作前提,也有理论渊源作依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之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来源。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其现实性和价值性需要用实践来证明,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进导向,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为主要依托,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百年发展历程。建党百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两个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坚持“两个结合”价值遵循,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苏可 《中国军转民》2023,(16):55-56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该理论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有效途径。文章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儒家思想的会通之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角度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之处,从中获得启迪,并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更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有机融合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相贯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本文通过对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基本方法、主要路径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也为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从理论构成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人民属性以及其不断发展开放的品质。从实践路径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凝结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并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指导党和人民创造伟大成就,呈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一个相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诸多成败得失让人们有了这一普遍真理认识.第二个相结合,人们远没有达到第一个相结合的认识水平.武汉...  相似文献   

9.
汤丽娟  李晓 《中国军转民》2023,(18):128-130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发展的伟大结晶,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流传百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既可以丰富思政的教学内容,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出发,对二者结合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使之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10.
“两个结合”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亟需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以凸显民族特色。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导致融合程度低,需要高校协同教师、学生持续改革完善,将中华文化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有力方式。  相似文献   

11.
王芳芳 《中国军转民》2023,(21):134-136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决裂说”到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世界视野和基本原则的确立;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到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西方到东方,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得到确立和充实的。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考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建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中,延安精神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精神符号。它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中共党员和广大群众对于理想和信仰的坚定追求,展示了高度的集体责任和牺牲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凝练,其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和合”和“生生不息”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深入挖掘延安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并探讨这种逻辑联系在当下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更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脉络及经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伴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始终的动态历史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诸多启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解决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时代课题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吸收融合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结合;坚持弘扬科学真理与修正错误、破除谬误相结合;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与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相结合;坚持领袖主体、知识分子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主体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在2014年1-12期的"学海泛舟·经典导读"栏目中,我们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12部著作导读,帮助大家学习理解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接受和选择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除了这一思想理论具有革命性真理性科学性,还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之间存在很多相同、相通的价值取向、思想观点等精神文化因素。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主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作为军队政工干部,在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同时,还要善于学习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民族精神文化基因,涵养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高尚情操,提升思想理论和工作实践的质量水平。在2015年1-12期,本栏将选编部分国学经典导读帮助大家阅读学习。  相似文献   

15.
周瑾 《中国军转民》2024,(4):186-18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既能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思政课堂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为思政课程开展提供了民族沃土。然而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师资队伍素质不足、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和融入环境协调性不足的问题,为此应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开发教育资源和家校社协同发展对策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阿斯娜 《中国军转民》2023,(18):131-132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内蒙古地区高校文化建设,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对此,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特色精品课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融入内蒙古高校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贡献的标识性概念之一。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党的理论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要求,对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聚焦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我们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作用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将两者内在逻辑中的核心要素有机整合,融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之中,不断探索具有实践意义的创新路径,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知以及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扬文化光辉、提供文化力量、夯实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高爽 《中国军转民》2023,(18):124-12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宝贵民族基因,它以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尤其对新时代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增强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新时代增强高校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必要性,并且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同感缺失的成因,并以此提出了相应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20.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问题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