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佳节忆团圆     
我曾经连续12个春节没回家与父母团聚,不是我不想回家,而是确实无法抽开身。那时我是一名战备值班部队的军人,每到过年过节部队值班巡逻任务最重,难得的几个休假名额都给了最需要的战友。17岁就离开父母到千里之外的部队当兵,可以说我没有在父母身边尽过半点孝道,连回家与他  相似文献   

2.
部队长张学伟上校带部队素以“严”字出名,没想到我一毕业就被干部科分到了他所带的部队当排长,“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部队吧”,和其他同学分手时不知谁说出了这么一句。第一次遭遇: 一到部队就有老乡对我说:“部队长很厉害,千万别让他抓着典型。”谁知第二天就让他给抓着了。那天我正在操场上训练, 突然听到哨音让干部集合。我站在队列中等着部队长讲话,可等  相似文献   

3.
参军离家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柜中摸出一双黑布鞋对我说:“孩子,带上妈纳的这双布鞋吧,到部队穿上心里踏实不想家呢!”我不以为然,心想:“这么大的部队我就不信没有个把老乡?”到了部队之后我特意听听有没有那熟悉的乡音。然而,战友们都操着五湖四海的语言。我  相似文献   

4.
"我是大学生新兵"战友留言:汪医生,你好,我是装甲某团新兵营的一个新兵,我想向你咨询一个问题。大学毕业后,我怀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想法参军到部队,刚开始那会儿,看这儿也新鲜,瞧那儿也稀奇,一上训练场,就有使不完的劲儿。可是一段时间后,当发现部队"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令行禁止的严格管  相似文献   

5.
成长在南沙     
刘鹏 《政工学刊》2011,(8):74-75
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军号声伴我成长,耳濡目染的都是军人的气息。刚来南沙守备部队的时候,我以为我对部队已经很了解了,完全可以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来南沙部队的前两个月还好,新鲜感很强烈。慢慢地就有些不适应了,表现出眼高手低、目中无人的心态,很难与战友们打成一片,很难融入到南沙卫士这个群体中来。  相似文献   

6.
“人员难集中,时间难保证,内容难落实”,是当前民兵预备役部队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机关反复探讨、不断寻求对策的“老大难”问题。最近,我和机关同志一起到部分基层单位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我认为,解决“三难”问题的关键,是必须紧紧围绕“政治合格”这一根本要求,切实认清民兵预备役部队政治教育的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发生后,重庆预师一团迅速启动预案,主动请缨到灾区第一线救援。全团官兵捧出爱心温暖着灾区人民。一份律师请战书我申请回部队,要求跟随团队官兵到灾区第一线:我自愿把私家车编入部队,无偿支援灾区……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当部队面临  相似文献   

8.
年初,到成都部队走动,见各部队都在进行形势教育,这和往年的并没有两样,不过所不同的是内容有所不同,今年他们进行形势教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进行军事经济形势教育。我问过一位基层初级军官,他能就军费紧张的原因,为什么实行标准加补助,如何  相似文献   

9.
李英 《军事历史》2003,(6):59-64
1950年5月,海南岛战役刚刚结束,上级命令第40军登岛部队全部返回雷州半岛,准备北上到河南洛阳进行整训。当时,我在第40军后勤部汽车队当干事。战前动员7月初,部队北上到达汉口时,突然接到暂停的命令。军后勤部党委召开紧急会议,会后,教导员朱英才找我谈话,让我看点书,给司机们讲讲美帝侵华史。我一听就明白了,部队可能要到朝鲜去执行任务,因为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我到汉口书店买了几本书,写了一个提纲,就开始给司机们上课。从鸦片战争讲起,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进北京,一直讲到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还讲了一些小的事件,如美国兵强奸北…  相似文献   

10.
俗语说新兵信多,那么女新兵的信比男新兵的信就多得海了。好不容易盼到新兵到连,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写信。出来已经两个月了,她不知把我想成什么了,可是在招待所总想着马上就要到部队,至少也得见到部队是什么样子才能写信吧,谁知道一等就是两个月。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特爱看英雄片,看到英雄不畏强敌,用生命换取战役的胜利和人民的幸福,心里就特澎湃。小时候没钱买书,就四处找旧报纸,看到有关军队的消息就剪下来,一来二去就攒了一抽屉,甚至连部队养猪什么的都照剪不误。上中学后开始收集军事图片,还忍痛花大价钱买了一本航空母舰图集,结果借给同学却被老师没收了,心疼了好几天。 现在,我开始关注海军,因为很多战争都是以海军为前导,海军是很重要的,是拥有海岸线国家的前沿部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我希望中国海军的强大,我想了解中国海军的威武,所以我关注《当代海军》,希望《当代海军》能满足我的愿望。 ——漆勇  相似文献   

12.
那年夏天我出差到北方的海滨城市,也见到了已离开部队多年的战友,见面自然是很高兴互相打量着这么多年的变化,都已是人到中年了。"正好到我父亲那里去,家里正过节呢。"我听她说完挺诧异她看到我疑惑的表情,还卖关子说:"去了就知道,我姐我哥他们都在呢,也都想见见你。"从新兵连开始就在一起,成为了好朋友。三年后她复员跟随父亲住在这座城市的海军干休所,我留在部队至今。  相似文献   

13.
军校毕业后,我到了偏远的边防。转眼几年过去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家人和部队的领导对我的终身大事很是关心。母亲已托人为我瞄上了一位“好姑娘”,早在电话里跟我描述过好几次。女孩是我们那儿一所医院的医生。万事俱备,只欠“人归”, 就等我回去相亲了。去年冬天,领导安排我休假解决个人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刘伯承同志一向认为,部队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战斗的成败;而要有良好的素质,就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他常说:没有训练的部队是乌合之众,这样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因此,他对部队的训练工作总是抓得很紧,从部署到检查,都要亲自过问。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前,为了打消部分同志存在的和平麻痹思想,促进部队的军事训练,刘伯承同志主持召开了晋冀鲁豫军区练兵会议。在会议期间,  相似文献   

15.
我是1983年从河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总后勤部军需生产管理部的.参军之前,就听说部队要恢复军衔制,心想这回可赶上好时候了! 我到部队时,穿的是"一身绿、三片红".现在看来,这种军服样式还不够美观,材料也过于低廉.但在那个特殊时代,这身绿军装曾让多少男儿女儿梦寐以求!  相似文献   

16.
《西南民兵》创刊20年的生日就快到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西南民兵》说说我的知心话,是《西南民兵》给了我营养,我才有了今天。1996年冬,我退伍回乡,被分配到县人武部工作。政委知道我在部队搞过新闻报道,就把我安在政工科,要求我在新闻报道上多下点  相似文献   

17.
吻别     
吻别黄方曜洁小姐进入我的情感世界纯属偶然。她的出现,犹如黑夜里的一颗流星,划亮了我的心,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我刚从军校毕业,经别人撮合,与大学毕业的洁小姐匆匆见一了面,便去了西沙。我一到部队,就给她写了一封信,表达我对她的爱慕之意。不到一个月,就...  相似文献   

18.
屈指算来,已经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年,我高考落榜。就在那个初冬,我夹带着失落的心情和满腔的抱负入伍来到了南方的一座小城。到部队后第二天我们就开始了队列训练。那艰苦、枯燥的队列动作和单调的新兵连生活让我产生厌倦情绪,再加上站军姿的"定型",更让我感觉这是军人的"徒劳"课目。几天下  相似文献   

19.
侃大山     
在家我就喜欢侃,到部队后,和班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处在一起,我就侃得更欢了,一有时间我们就天南地北,猛侃一番。班上的同志学历普遍不高,两高中生,其中一个是我。限于学历,其余人能侃的话题实在不多,而我虽然学历只是高中毕业,但是得益于家庭环境的熏陶,我自小就对书籍兴致颇高,尤其对文学、历史青睐有加。长久以来的积累使我肚子里积了一点墨水,虽然不能出言  相似文献   

20.
我是92619部队雷达分队长臧俊。我女友是武汉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她不但成绩好,受导师器重,而且家境富裕,父母在当地都是有身份的人。而我来自农村,又是大专文化,家境困难,兄妹又多。不过,当时她父母对我只有一个要求,毕业分配到厦门或宁波这样的大城市就行。可命运偏偏捉弄人,2004年6月,我被分配到一座偏远的高山观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