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405年,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27800多名将士开始了首下西洋的航程。此后28年间,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扬帆南行,多次行经东南亚、南亚等地。600多年后的今天,"郑和"舰满载着数百名未来海军指挥军官又一次沿着郑和曾经走过的航迹,再次踏上了蓝色的征程。  相似文献   

2.
非洲,是国内现存史料中记载郑和船队下西洋到达最远的地方。几年前,一位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考察郑和航路到非洲采访,在肯尼亚的一个岛上发现了自称是中国人的“法茂人”。他怀疑“法茂人”是500多年前中国郑和船队赴非洲途中遇难船只上船员的后裔。但,是真是假,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3.
《现代舰船》2011,(6):3
在中国伟大航海家、民族英雄郑和诞辰640周年之际,以郑和名字命名的海军"郑和"号远洋航海训练舰,4月12-14日,对当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省太仓市进行了参观访问,并与该市联合开展了以"弘扬郑和精神,建功万里海疆"为主题的"战舰与城市"双拥共建活动,共  相似文献   

4.
中国最早的海军陆战队,目前多认定组建于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而笔者以为其时应上推至明代初期七下西洋的郑和船队。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一是肃清逃亡海外的反明势力,巩固永乐政权;二是“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富强”。在漫长的七下西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甚至是武装冲突。没有一支装备好、素质高,既能适应长期的海上生活、进行海战,又能应付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5.
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指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确实,明代郑和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下西洋,(1405—1433年),远航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而且亦对世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在其著作《陶瓷之路》就指出:“十五世纪初期发生了把中国陶瓷和东非直接连接起来的重大事件,这就是著名的‘郑和远征’,即赫赫有名的中国大海军在印度洋的活动;”“如此庞大的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大规模活动是空前的,到目前为止也可以说是绝后  相似文献   

6.
1405~1433年,明王朝使臣郑和七次率领庞大船队,先后通过马六甲海峡,驶越印度洋,跨越赤道,航至东南亚、印度半岛、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写下了帆船远航的辉煌一页。而航海家哥伦布完成横渡大西洋比郑和落后近60年。毫无  相似文献   

7.
重走郑和路 6月2日,武汉晚报女记者范春歌只身飞赴阿曼,开始她“重走郑和路”系列采访活动第二阶段的行程,探访600年前郑和船队在阿曼、伊朗、巴基斯坦、埃及、沙特、也门等中东六国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此次采访也是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大型系列活动的先导。〔石〕秘密潜航据外电报道,中国海军一艘“明”级攻击潜艇于5月从青岛出发,顺利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秘密潜航,其水下行踪始终未被美国情报机构侦察到。此举显示中国海军正在改进海底作战技能。〔石〕  相似文献   

8.
从2005年3月开始,台湾海军“敦睦远航支队”进行它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远航,主要造访西非的塞内加尔和冈比亚,以及太平洋的吉里巴斯等7个台海当局的所谓“邦交”国家,并在一些国家的港口停靠。台湾海军的这次远航,横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总航程超过3万海里,预计101天。台海局势日趋紧张,而台湾当局此时进行这次所谓的效仿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敦睦远航”,其主要目的就是继续拉拢第二岛链国家;同时向世人炫耀武力,企图在军事上、政治上与大陆抗衡。台湾海军远航训练由来已久,意在增加“官校”学员的航海经验。作为“敦睦远航”的前奏,“94远航训练”从2月16日至3月2日,在高雄、花莲、苏澳、基隆、台中、马公和安平等7个港口进行环岛巡回训练  相似文献   

9.
长江入海口,有个颇有名气的小镇——江苏太仓县浏河镇。这里古名称浏家港。这个始于汉、唐,兴于元明的千年古镇,在永乐、宣德年间,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曾从这里起锚扬帆7下西洋。人到浏河,自然要先去朝拜郑和纪念馆和天妃宫了。进得大门,只见雄伟的郑和石雕像坐落院中。在大殿对面大门的墙上,郑和出海图,气势宏大,色彩艳丽且富立体感。两侧是郑和出海史料。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0月15日至12月14日,由大连舰艇学院院长陈庆季少将率领的“郑和”号训练舰,沿着5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航路,对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泰王国进行了友好访问。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个历时60天、航行1.2万海里、单舰跨越两大洋的远航出访活动,在与南亚四国人民和军队的广泛接触中,所见所闻所感犹如漫长航迹里翻腾不息的朵朵浪花……  相似文献   

11.
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是军事史上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当前学术界多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航海等方面研究其贡献,鲜少从军事角度进行阐述.本文从郑和下西洋坚持维护和平、反对霸权的军事原则,确立经略海洋、"以海屏陆"的军事战略,展现恩威并施、灵活多样的军事艺术等三个方面集中论述了郑和下西洋在军事上的贡献,揭示了郑和下西洋在军事史上的重大意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郑和不仅是一位和平使者,而且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运筹帷幄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12.
郑和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率队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树立了永久的丰碑。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万古流芳。  相似文献   

13.
图解世界     
《当代海军》2005,(2):40-43
01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徽标确定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徽标于2004年12月8日揭晓由中宣部、外交部、教育部、交通部等16个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从123位作者的213件作品中选出,作为在2005年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开展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系列纪念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位于长江出海口的江苏省太仓市,是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 600多年前,这位明朝航海家率领水军从这里走向海洋,播撒和平友谊种子,向世界展示了明朝水军的风采。 600多年后,在郑和船队启航的古渡码头,一支身穿迷彩服的矫健队伍,年年由此誓师出征,在海上练远程支前保障、遂行多样化任务,成为一支远近闻名的海上支前劲旅。这支队伍就是太仓市海上民兵应急大队。  相似文献   

15.
明代郑和(1371~1433)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和杰出的外交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海军将领。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领一支强大的舟师,七下西洋,最远航程达6千海里以上,到达过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舟师组织严密,战船种类齐全,武备精良,航海技术先进,在当时是举世无匹的。郑和舟师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和海军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和海军史  相似文献   

16.
卢胜君 《环球军事》2014,(11):14-17
国防包括陆防、海防、空防、天防等。中国传统的国防思想是“以陆为主”的思维模式,重陆地轻海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防观。即便明朝时,虽然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但现代意义上的海防思想仍未萌生,依旧是“保陆为主”,海洋并未划入到当时国防的概念当中。  相似文献   

17.
599年前,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从南京启航七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的奠基人。他开明开放、坚忍不拔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他生活了30多年的南京城生生不息。八一前夕,在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进入倒计时之际,我人民海军“郑和”舰开进内河港口,首访南京。在气势磅礴的钢甲楼船——“郑和”舰上,市民代表、专家学者、解放军官兵及社会各界人士,翻阅着近6个世纪前的历史华章,共同追寻着郑和的足迹,掀开了纪念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的帷幕……  相似文献   

18.
建设海洋强国,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装备先行。这就要求船舶工业勇担历史重任,抢占海洋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为我国广泛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提供立体化的物质保障。新的使命事实表明,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600多年前,我国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就是依托明朝强盛的造船业。没有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和雄厚的造船能力作保证,郑和远航就难以保持每次出航编队拥有舟船200艘左右的规模。近代以  相似文献   

19.
节日,往往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凝聚力量的媒介,纪念历史的载体而诞生。中国航海节,将随着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到来而呼之欲出。 2004年12月6日,在国家交通部召开的《申请国家设立“航海节”研究》课题的专家评审会上,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航海学会,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等16个单位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郑  相似文献   

20.
经中央军委批准,2012年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参谋长廖世宁海军少将率领训练舰“郑和”舰从大连启航,执行代号为“和谐使命——‘郑和’舰环球行”的远航出访及实习训练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