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陕甘革命根据地史研究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显著的成绩。一方面,研究陕甘根据地史的专著、专题论文的数量急速增加且质量较高;另一方面,该领域的研究范围有所拓展,研究内容也更加丰富。如对陕甘根据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陕北肃反"的深化研究,尤其是对根据地革命精神的拓展研究,成为陕甘根据地史研究中的一个亮点和新领域。但该领域在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不足。为进一步推进研究,必须充分利用"旧"资料,挖掘"新"资料;开拓研究视野、创新研究理论和改进研究方法;扩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大批爱国知识青年奔赴延安和各根据地,他们成为中共抗日武装干部队伍尤其是基层政工干部的重要来源。这批知识青年本身文化程度并不高、所受军事教育有限,但是通过在抗大学习等方式接受了教育,并经过了战争的实践与大生产运动等锻炼,促成了中共军队"知识青年工农化"目标的实现,推动了中共革命的胜利。而各根据地积极调动知识青年与小学教员的积极性,他们在中共基层武装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刘进喜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概况1.阶段划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  相似文献   

4.
1927年下半年,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江西省吉安县东固成功地发动了一次农民武装暴动。这是中共“八·七”会议以后发生较早的农民暴动。暴动后,即建立了东固革命根据地。它是吉安地区建立最早的一个革命根据地。东固,成为周围各地革命者聚集、学习和向往的地方,是赣西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5.
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立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在抗日战争中是中共中央指挥全国抗日斗争的大本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带领边区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南梁精神”是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巩固和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中培养与倡导的先进文化形态,它以“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为源泉,又体现了陕甘边区的特色,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源泉之一。“南粱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忠诚精神;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开拓精神;团结协作、扩大力量的包容精神;深入群众、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研究“南梁精神”的历史定位和科学内涵,有利于推进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整体研究,全面认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史料入手,分析了革命根据地高等教育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对新中国高等教育方针确定的影响;(2)革命根据地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确定的影响;(3)革命根据地高等学校类型(党校、军事院校、国民普通大学)对新中国高等学校类型的构建的影响;(4)革命根据地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课程对新中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学界关于西北苏区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西北苏区应称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应充分肯定陕西省委在创建革命根据地中的作用,同时指出其失误;正确评价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要会议的作用;刘志丹并没有给长征中的红军送信;上世纪30年代陕甘武装起义不应称为"兵变"、"兵暴"。  相似文献   

9.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渐兴起。为领导和组织甘肃广大人民群众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中共甘宁青特委、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积极组建抗日革命武装和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先后在甘肃组建了两支“西北抗日义勇军”,在抗日的旗帜下开展武装斗争。这两支西北抗日义勇军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组建时间较早、规模较大、斗争较激烈、影响较深的抗日革命人民武装,在甘肃革命军事斗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四川南充.是朱德元帅、罗瑞卿大将、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澜以及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的故乡。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南充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资源,南充军分区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注重引导干部、职工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了解当年先烈们为中国革命牺牲奉献的艰难历程,为实现崇高理想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1.
<正>陕北红军[1]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军事建设的重要成果。目前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领域,学界较多关注陕甘边根据地和陕甘边红军,对陕北根据地及陕北红军涉猎偏少,研究主要集中在陕北红军的建立过程、陕北革命领导人与陕北红军、陕北红军名称辨析、陕北红军与长征胜利等方面,[2]鲜少专门总结陕北红军的建军模式与经验,诸如陕北红军如何创建壮大、陕北红军的兵源构成、党组织与群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陕北红军的成军模式及影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  相似文献   

12.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向敌后挺进,开辟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主导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一起,为抗战最终胜利立下不朽功勋。面对作战能力、军事组织和军事力量占优势的日本侵略者,中共在日军眼皮底下的敌后生存和抵抗,异常英勇,异常艰难,呈现的形态也异常复杂,其进入方式、党政军一体化的运作、根据地资源的获得和创造、兵民团结游击战的组织和展开、根据地的政治和经济实践,都是极具张力也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期军史三人谈栏目邀请了黄道炫、岳谦厚、黄正林三位抗战史研究专家,围绕中共主导的敌后战场展开讨论,以期深化敌后战场及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南梁精神”研讨会得到了土地革命战争史,特别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史专家的响应和支持。研讨会对“南梁精神”的科学内涵、历史定位和时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地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南梁精神”研究是个新课题,关于“南梁精神”与中国其他革命精神的关系,“南梁精神”独具特色的红色基因,以及“南梁精神”的学习弘扬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他们始终坚持把建立人民政权、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革命的根本目的,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选举群众代表参与政府重要工作、参加政权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和谐生动局面。在党的群众路线指引下,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支持革命,支援、帮助各级党组织和人民军队开展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领导当地军民创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它既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八路军挺进华北进行敌后抗战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坚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大力发展革命军队;坚持把武装斗争同农民运动相结合,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陕甘革命根据地斗争的伟大实践及其经验,对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磊 《军事史林》2021,(6):15-22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一块重要根据地.根据地建设过程中,为了有效应对反动势力,巩固根据地、完成革命任务,鄂豫皖中央分局高度重视扩大红军工作,加强对群众的宣传鼓动,提升扩红运动的方式技巧,大力开展瓦解敌军工作等,壮大了红军队伍,推动了根据地革命事业的发展.这对新时代的征兵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次"围剿",从鄂豫皖入川,开创了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有县级苏维埃政权40多个,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红色政权。1933年11月18日,为了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四方面军造币厂(又称川陕省造币厂)在通江城郊西寺成立,厂长由红色理财专家、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即后勤部)部长、川陕省苏维埃工农银行行长郑义斋兼任,成为二战时期全国各根据地中最具规模的造币厂。对于统一根据地币制,活跃根据地金融;稳定根据地物价,  相似文献   

18.
1943年初至1945年8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也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恢复、再发展,华北抗日军民对敌展开大规模攻势作战,直至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时期。这时,邓小平担任第129师政委、中共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又任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他就如何巩固抗日根据地问题,总结出了一个重要思想:掌握抗日根据地建设规律,巩固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隐蔽地积蓄革命力量,准备胜利反攻。据此,邓小平和刘伯承(1943年9月赴延安)领导晋察冀边区军民,对敌展开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斗争,为实现全面反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农民为中国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以井冈山为代表的农村根据地孕育了中国革命;以延安为代表的农村“特区”发展了中国革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赢得了中国革命。如果中国革命不以农村为根据地,不以农业为生存依托,不以农民为基本力量,我们就没有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这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位“城里人”都永远不能忘记的。  相似文献   

20.
甘肃陇南宕昌县的哈达铺,是自古商贸较为发达的历史名镇.在红军长征史上,因红军三个方面军都经过并在这里开展了重要活动,又被誉为"红色哈达铺".哈达铺是红军长征最终落脚陕北重要决策的起始地:党中央在这里决定了到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正确方向;红二方面军在这里制定了《成徽两康战役计划》;红四方面军将这里作为实施《岷洮西固战役计划》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些重大战略部署,为长征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哈达铺整编,增强了部队的灵活性和战斗力,从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为中央红军最终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力保证.作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补给地,哈达铺人民为红军长征做出了卓越贡献.党的民族政策在哈达铺的制定和实施,团结了各族人民,丰富了党的民族理论.凡此种种,彰显了哈达铺在红军长征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