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学界关于西北苏区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西北苏区应称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应充分肯定陕西省委在创建革命根据地中的作用,同时指出其失误;正确评价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要会议的作用;刘志丹并没有给长征中的红军送信;上世纪30年代陕甘武装起义不应称为"兵变"、"兵暴"。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领导当地军民创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它既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八路军挺进华北进行敌后抗战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坚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大力发展革命军队;坚持把武装斗争同农民运动相结合,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陕甘革命根据地斗争的伟大实践及其经验,对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当南方各根据地相继失守以后,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在西北创立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能够硕果仅存并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抗战的出发点,原因很多,重要一条是以习仲勋为代表的根据地领导人高度重视土地改革,敢于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善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央指示精神与本地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成功地开展土地革命,给农民以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扩大、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家以南梁为中心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重要内容的“南梁精神”。本文着重研究了陕甘边根据地革命者在根据地选择、军队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少数民族问题处理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史实,指出正是由于他们坚持实事求是,才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确保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共中央落脚西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在领导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南梁精神。这一精神包括坚定信念、百折不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顾全大局、团结进取和一心为民、面向群众四个方面。大力弘扬南梁精神,不仅有助于加强党性修养、培育优良作风、坚持群众路线,还是军队履行使命的有力保证。为了切实增强弘扬南梁精神的实效性,必须坚持领导带头,不断推动领导作风的根本好转;依靠文化传承,大力促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立足岗位实践,夯实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肖甡 《军事史林》2013,(9):10-14
陕甘边苏区和陕北苏区连成一片,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它是党中央和长征各路红军的落脚点,尔后成为党领导抗日战争的出发地和大本营。在创建陕甘边苏区的斗争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经受了各种战斗和考验,以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和献身精神,成功地实践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陕北红军[1]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军事建设的重要成果。目前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领域,学界较多关注陕甘边根据地和陕甘边红军,对陕北根据地及陕北红军涉猎偏少,研究主要集中在陕北红军的建立过程、陕北革命领导人与陕北红军、陕北红军名称辨析、陕北红军与长征胜利等方面,[2]鲜少专门总结陕北红军的建军模式与经验,诸如陕北红军如何创建壮大、陕北红军的兵源构成、党组织与群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陕北红军的成军模式及影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  相似文献   

8.
“南梁精神”是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巩固和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中培养与倡导的先进文化形态,它以“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为源泉,又体现了陕甘边区的特色,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源泉之一。“南粱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忠诚精神;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开拓精神;团结协作、扩大力量的包容精神;深入群众、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研究“南梁精神”的历史定位和科学内涵,有利于推进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整体研究,全面认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9.
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他们始终坚持把建立人民政权、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革命的根本目的,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选举群众代表参与政府重要工作、参加政权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和谐生动局面。在党的群众路线指引下,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支持革命,支援、帮助各级党组织和人民军队开展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南梁精神”研讨会得到了土地革命战争史,特别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史专家的响应和支持。研讨会对“南梁精神”的科学内涵、历史定位和时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地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南梁精神”研究是个新课题,关于“南梁精神”与中国其他革命精神的关系,“南梁精神”独具特色的红色基因,以及“南梁精神”的学习弘扬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董福海  展云飞  张鑫 《国防》2014,(6):76-76
正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陕西某预备役高炮师充分利用驻地资源优势,组织官兵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瞻仰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激励官兵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忠贞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到驻地看守所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在身临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11月7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为主席的陕廿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80周年纪念日。9月28日,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先期主办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与中共庆阳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史料入手,分析了革命根据地高等教育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对新中国高等教育方针确定的影响;(2)革命根据地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确定的影响;(3)革命根据地高等学校类型(党校、军事院校、国民普通大学)对新中国高等学校类型的构建的影响;(4)革命根据地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课程对新中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以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领导陕甘边军民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在巩固革命政权和壮大革命力量中,形成了独特的群众工作方法.明镜照形,古事知今.深入总结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和经验,对新时代践行宗旨、增强党性、凝聚人心、推进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16.
刘少奇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十分丰富,是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核心是民主政权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关键是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是巩固民主政权的根本保障。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刘少奇亲自主持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打开了华中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为中国民主政权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农业、农村、农民为中国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以井冈山为代表的农村根据地孕育了中国革命;以延安为代表的农村“特区”发展了中国革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赢得了中国革命。如果中国革命不以农村为根据地,不以农业为生存依托,不以农民为基本力量,我们就没有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这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位“城里人”都永远不能忘记的。  相似文献   

18.
甘肃陇南宕昌县的哈达铺,是自古商贸较为发达的历史名镇.在红军长征史上,因红军三个方面军都经过并在这里开展了重要活动,又被誉为"红色哈达铺".哈达铺是红军长征最终落脚陕北重要决策的起始地:党中央在这里决定了到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正确方向;红二方面军在这里制定了《成徽两康战役计划》;红四方面军将这里作为实施《岷洮西固战役计划》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些重大战略部署,为长征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哈达铺整编,增强了部队的灵活性和战斗力,从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为中央红军最终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力保证.作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补给地,哈达铺人民为红军长征做出了卓越贡献.党的民族政策在哈达铺的制定和实施,团结了各族人民,丰富了党的民族理论.凡此种种,彰显了哈达铺在红军长征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革命日常”是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维度,展现了中共革命的繁难性与曲折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甘边红军没有稳定的物质供给和经济来源,其“革命日常”大多处于极度匮乏的艰难状况。红军着装没有统一的军事制服,其材质粗糙,样式简单,极为朴素,几乎与普通老百姓没有两样;红军的饮食,就地取材,粗食淡饭,艰苦至极;红军的住所,破窑土炕,少铺无盖;红军的交通,毫无现代交通工具,马匹极少,全靠步行。尤其是被敌军追击、围剿和行军作战之时,红军常常处于缺衣少穿、饭水难求、草行露宿和缺医少药的艰难状况。但陕甘边红军从革命领袖到普通指战员始终坚守着不畏艰辛、自力更生、与民共苦、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解决了“革命日常”中的难题,展现了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也蕴含着中共革命事业成功的最大秘诀。  相似文献   

20.
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斗争实践与古田会议决议有着诸多直接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互为动因的历史过程,尚未得到学术界的梳理和重视。本文在对此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从两方面加以论析:一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斗争,为古田会议决议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依据;二是古田会议决议,为东固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