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维修保障费用是影响装甲装备使用可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在有限的保障经费下实现高可用度要求,就必须建立装甲装备的使用可用度与维修保障费用的优化模型。根据装甲装备实际维修特点,在分析装甲装备预防性维修过程中故障类型多样的基础上,构建了装甲装备在给定维修周期内的使用可用度模型和维修保障费用模型,进而建立了使用可用度与维修保障费用的优化模型,提出了模型的解法和模型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装甲指控装备维修保障模式已不适应装备和战争形态发展变化这一问题,分析了现有保障模式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全寿命期分时段分模式的军民融合式维修保障模式构想;将装备全寿命期分为可行性论证、研制方案设计、研制、生产、交付军方和服役6个阶段,前5个阶段作为打基础阶段,服役阶段又进一步分为民主军辅和军主民辅两个维修保障阶段,前者作为过渡阶段,后者作为成熟模式运行阶段,并分别阐述了军方与承研承制单位在各阶段应完成的规定任务。这种模式探索必将为装甲指控装备建立新的维修保障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结合装备动用与维修保障评估需求,以装甲装备动用和维修保障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装甲装备动用管控的方式方法和全寿命维修保障过程,建立控制台Agent、装甲装备Agent、部件Agent 3类智能体模型,对装甲装备动用与维修过程进行仿真和评估,为陆军部队装甲装备动用策略评估、装备动用计划制定以及维修保障资源调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装甲装备质量监控对象不明确的问题,分析了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velopment,QFD)在质量监控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QFD的装甲装备质量监控分析方法,构建了装甲装备质量监控指标的QFD瀑布式分解模型。通过过程规划、特性规划、指标规划3个环节,确定了装甲装备储存、动用、保养、修理为质量监控的关键过程,性能及时间性为质量监控的关键特性,完好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使用可用度、平均修复时间为质量监控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5.
针对装甲装备保障测试设备的优化配置问题分析了相关研究现状,结合基层级装甲装备维修保障任务类型、方式与特点,以装备平均维修时间最短为目标,提出了基层级测试设备优化配置模型;根据中继级维修保障任务与配属设备的特点,建立了区域性设备能力最大覆盖模型和区域性设备建设时序规划模型,给出了模型求解方法,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装甲装备在试验和使用中人因故障发生的原因,将人因故障影响因素分为设计因素、维修因素、使用因素、人体机能因素、人机界面因素和环境因素6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进行辨识分析,发现造成装甲装备人因故障率从高到低的因素依次为:维修因素、使用因素、人机界面因素、设计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体机能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装甲装备综合管理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孤立岛礁微网维护保障实践中存在的决策能力弱、实施效率低、成本代价大等问题,借鉴自主维护保障(Autonomic Logistics System,ALS)及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PHM)理念,从自主功能要素、体系结构设计、运行模式框架、预测驱动机理、维护决策优化5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构建微网供电装备自主维护保障的思路与途径,梳理总结面向岛礁应用条件下自主维护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可为开展岛礁后勤设施及装备的技术保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各型装甲装备发动机,尤其是新装备发动机在部队维护保养、调整、修理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制一套用于野外条件下的随车工具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当前多种装备发动机在维护、保养、调整和修理过程中专用工具严重缺乏的问题.整套工具可用于室内和野外作业,能实现装备的"伴随保障",对改善装甲装备发动机的维修条件,提高其技术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充分挖掘装备故障维修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和知识,更好地为维修性分析、设计提供服务,根据所收集的某舰船装备维修历史数据的特点,提出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在役装备故障和维修信息进行维修性定量分析。通过对装备维修历史数据中的装备进行面向功能属性的分类研究,对故障现象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可以得到各类簇装备故障模式的分布情况,通过进一步计算,可以得到在役装备的平均修复时间(MTTR)等维修性指标,从而为装备故障原因分析、保障特性的设计需求生成等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解析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澄清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本质、动力、机理等问题,是对战斗力生成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了"信息主导"这一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本质;从生成要素的角度解析了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动力机制,即信息是立足之本,高新技术是关键,人才是支撑,联合装备保障是核心;从生成要素、生成过程和发挥方式信息化3个维度,阐述了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作用机理。最后,分析了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和集成训练等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为将主动式保障先进理念应用于装甲装备保障过程,采用UML系统建模理论和方法,在分析装甲装备保障主要业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系统需求分析建模和系统分析与设计建模,构建装甲装备主动式保障系统用例模型、对象类静态模型、动态交互模型和状态模型,以及体系结构模型,明确装甲装备主动式保障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运行流程,为系统仿真与评估、演示验证等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装甲装备器材的除锈保养要求为牵引,首先设计了除锈保养的工艺流程,然后从封闭式主架结构、控制系统、机械臂运行系统、除锈清洗系统等关键技术入手,完成了装甲装备器材自动化除锈保养设备的研制。通过运行试验及大量器材的保养实践证明,设备运行可靠、性能优越,能够有效提高器材除锈保养的自动化水平、保养质量与保养效能,满足装甲装备器材除锈保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基于马尔可夫更新过程的装甲装备使用可用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装甲装备使用可用度评估中,采用统计评估法存在统计周期长和不能用于研制阶段的缺点,利用马尔可夫更新过程,建立了考虑工作时间、修复性维修时间、延误时间和预防性维修时间的装甲装备的稳态可用度模型,并进行了示例应用。该模型可以在装备研制阶段,根据装备各项时间参数的分布,来估计装甲装备的使用可用度,可为装备设计、装备维修间隔期规划等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4.
装甲装备器材装箱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装甲装备器材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直方体类器材的装箱优化问题,解决了目前装甲装备器材的类型与品种多、形状差异大,人工选择器材外包装箱时费时费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研究陆军装甲装备作战试验基本概念入手,系统构建了陆军装甲装备作战试验的内容体系框架,并依据陆军装甲装备作战训练和作战使用流程,对陆军装甲装备作战试验项目进行了总体设计,可为开展陆军装甲装备作战试验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装甲装备使用阶段的维修效益评估对于有效管理装备维修活动,提高维修质量,降低维修费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建立了一套装甲装备维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估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某坦克大修厂某中型坦克的维修效益进行了评估。文章认为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能较好地解决装甲装备维修效益的量化评估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可灵活运用该方法,不断提高维修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装甲器材需求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装甲器材需求量影响因素,将灰色预测与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相结合,建立了装甲器材需求量预测的灰色神经网络计算模型。该模型具有灰色系统的少数据建模及神经网络的精度可控性等优点,能较好地解决目前装甲器材需求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可为装甲器材管理部门制定订购、调拨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装甲车辆使用中的可靠性统计数据,确定装置(构件)计划预防工作时机的方法,论述了从单一装置(构件)的计划预防工作,向整车的计划预防工作转化时装甲车辆计划预防时机及范围的确定原则,对装甲车辆部署初期的保养间隔期和修理间隔期的确定或修订具有理论及实践上的指导意义;给出了根据装置(构件)技术状态检测结果,独立确定装置(构件)计划预防工作时机的方法、实例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