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杰  李杜卿 《政工学刊》2008,(12):52-52
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突出的挑战表现在指挥与控制体系间的强烈电磁对抗。信息化的海战场上,海军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开展组织指挥活动主要依托信息化作战指挥平台,舰艇部队、航空兵部队、海军陆战部队等各作战平台之间,以及作战平台与指挥机构之间、指挥中心与数据处理中心之间,通过有线、无线信息传输联成一个指挥体系,整个组织指挥体系效能的发挥更加依赖各类电磁活动。  相似文献   

2.
美国陆军的“21世纪部队旅及旅以下作战指挥”(FBCB2)系统是一个数字化的作战指挥信息系统,主要用途是为旅和旅以下部队直到单个平台和单兵,提供运动中实时和近实时的指挥控制信息、态势感知信息;为指挥官、小分队和单兵显示敌我位置;收发作战命令和后勤数据;进行目标识别等。在伊拉克战争中,FBCB2首次投入实战,为作战部队提供了其他任何系统难以比拟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对作战指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武器的发展及其运用,不仅给作战思想和作战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同时,对作战指挥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对指挥方式、指挥体制和指挥艺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仅就如何提高我军作战指挥效能,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周小程 《国防科技》2016,37(6):62-66
军事装备作战运用,是以军事装备为基础的体系作战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应遵循基本的原则、遵循基本的要求,讲求科学的运用方法,以更好的发挥军事装备的作战效能,体现指挥人员的指挥艺术,从而达成作战目的。  相似文献   

5.
傅光明  朱坤  简如国 《国防科技》2020,41(3):122-126
长期以来,作战指挥艺术是军事学家们的研究重点,随着复杂系统科学等理论的深入研究,一大批高新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作战指挥工程化又成为争论的焦点。本文站在哲学的角度,从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两方面分析了作战指挥艺术和工程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作战指挥规律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探讨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数字化战场和数字化部队的描述,分析了数字化作战对炮兵作战指挥、作战方式、部队编成、生存能力及后勤保障的影响,探讨了IC4ISR系统协调下炮兵营(连)的作战过程(监视与侦察、决策与指挥、机动与打击、评估与反馈、重组与恢复),进一步阐明了IC4ISR(一体化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在炮兵数字化中的核心作用,结合信息传递数字化、指挥体系扁平化、火力控制自动化、情报侦察网络化、发射平台机动化、装备建设配套化,提出了数字化作战对炮兵武器系统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7.
作战后勤指挥模拟评估通过模拟评估的方式,对指挥作业平台生成的作战保障方案、计划和命令进行推演验证,使其符合信息化战争和非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需要。作战后勤指挥模拟评估应注重仿真技术平台的拓展、明确仿真模型的概念、追踪新的仿真技术、提高研发人员技能、重视仿真数据的收集积累。作战后勤指挥模拟评估可通过要素或节点评估、单方案推演、多方案选优三个步骤完成。  相似文献   

8.
从数字化部队作战指挥与控制的概念及作战面临的特点出发,通过与传统机械化部队作战指挥与控制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数字化部队作战指挥与控制体系的构成及特点,探讨数字化部队作战指挥与控制流程,并分析了数字化部队作战指挥与控制的精确度和速度方面的关键性变化,提出了数字化部队作战指挥与控制方式将由传统的集权式、分层式、协调式向集中式、分层式、互访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军事素质包含许多方面,诸如战术技术素质,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协同作战的能力,指挥艺术等。我认为,从提高整体军事素质出发,预备役部队应着重快速反应能力及指挥艺术的训练和提高,抓好干部、指挥机关和专业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的来临,引发了军事理论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网络中心战作为指导信息化战争的一种重要作战理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军事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之一。网络中心战的作战效果源于指挥艺术,仅仅依赖新技术、现代化的作战平台不足以发挥网络中心战的潜在优势。为阐明这一观点,从探讨利用指挥与控制环境将网络中心战转化为作战能力的过程入手,提出了预见性战场空间感知、赛博作战行动和称为态势感知信息球的新概念,以及如何将它们应用于网络中心战。最后举例说明态势感知信息球如何用于作战,以及网络中心战面临的技术挑战。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部队作战指挥通信网络组网效能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数字化部队作战指挥通信网络的业务分析,根据语音、数据传输性能不同的评价方法,建立数字化部队作战指挥通信网络效能评估模型。运用该模型,对美军数字化部队分队指挥通信各种组网性能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估,得出了不同作战条件最佳的组网方案。其评估方法与模型对我军数字化部队作战指挥通信网络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贺龙同志是我军的创始人之一,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南征北战,英勇奋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积累了极为宝贵的作战指挥经验,为形成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贺龙用兵》一书,搜集整理了贺龙同志组织指挥的二十几个著名战例。尽管这只是贺龙同志指挥实践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反映了他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战环境中,与不同作战对象作战时采取的不同战略战术,在一定意义上再现了贺龙同志高超的指挥艺术。《贺龙用兵》一书的出版,对于我们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的指挥艺术,研究和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提高组织指挥现代战争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贺龙同志的作战指挥经验,谈一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军军队体制编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已形成军委—战区—部队的新的指挥体制。基于新体制的合成 旅岛屿进攻战斗背景,积极创新高效的作战指挥方式,正确选择作战指挥方式,准确理解和把握作战指挥方式运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是确保发挥部队最佳作战效能、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战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实现指挥体制扁平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信息通信部队的保障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多专多能"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促进了后装保障方式的变革。通过广泛分析战术互联网应用过程中对作战指挥体系、信息保障模式、日常训练要求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提出了部队在转型建设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和可采取的措施,希望对改革发展建设有一定借鉴作用。研究表明,战术互联网作为综合通信平台主要组成部分,将对我军的作战、训练等各方面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艾武华  祁磊 《国防科技》2008,29(6):47-51
信息制胜是21世纪作战指挥的显著标志。信息化条件下,指挥活动正在成为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无线电台、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传播手段,把各指挥控制中心、各战斗部队与保障部队、各种武器系统与作战平台联在一起,构成纵横交错的综合网络系统,能给用户实时提供各种相关信息的活动。文章以信息技术在作战指挥领域的应用为突破口,紧紧抓住指挥信息要素的变化,探讨指挥系统中信息要素与其他各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而揭示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所谓数字化部队,就是以数字化电子信息装备和机械化主战武器装备为主导装备,实现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电子对抗一体化和主战武器智能化,适应未来信息战要求的新一代作战部队。数字化部队的实质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数字通信技术为网络,把部队从单兵到各级指挥员,各级战斗系统、战斗支援和战斗保障系统联成一个整体,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数字化部队的主要特点在于实现了通信技术数字化、战场信息实时化、武器装备智能化、指挥控制一体化和作战系统网络化。与一般意义上的机械化部队相比,数字化部队具有作战行动更加迅速、作战指挥更加灵活、作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作战和指挥过程,将战场电磁态势划分为初始电磁态势、中间电磁态势和目标电磁态势;电子对抗作战指挥过程就是获取初始电磁态势信息、构想出目标电磁态势、决策并形成中间电磁态势、通过控制部队最终实现目标电磁态势的过程;电子对抗作战过程就是完成由初始电磁态势经中间电磁态势向目标电磁态势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界定陆军部队一体化作战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陆军部队一体化作战的含义,将陆军部队作战系统划分为态势感知、指挥控制和实体交战三个域,建立了域间动态对抗过程模型;提出信息成为作战能力的基本要素,构造了信息化条件下陆军部队一体化作战能力生成模式,并建立了基于"信息指数"与传统作战能力融合的作战能力评估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在作战能力生成中的定量评估的问题,对创新陆军部队作战能力生成模式转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各型反潜系统的性能、特点与组成,分析了舰载反潜武器作战过程,利用结构化设计思想构造了反潜作战仿真模型,以最新型反潜火控设备为依托,结合部队模拟训练的特点,运用创新设计理念,优化了反潜分系统界面与指挥控制流程,对仿真模拟分系统的研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目前部队指挥人员在装备作战运用方面出现的问题,阐述提高陆军合成部队指挥人员装备作战运用能力的必要性,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指挥人员应具备的装备作战运用能力以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