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航母编队网络化反导作战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装备CEC系统的美航母编队反导作战为研究对象,研究传统作战模式的基础上,得出传感器与武器的分布态势;研究了航母编队反导的IDEF 0静态建模和基于Petri网的动态建模,采用模拟与数字逻辑符号参与航母编队防空反导体系结构的IDEF 0静态建模;建立了横向的整体的静态模型与纵向的局部的动态模型。研究表明了CEC对航母编队反导作战模式带来的改变,所建模型可以有效体现航母编队反导作战,是一种有效的研究编队反导手段。  相似文献   

2.
针对海洋环境影响航母编队作战效能的评估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影响编队效能的海洋环境因子,以美军航母战斗群为例给出了经典航母编队的体系结构,并以该编队结构体系中反潜效能为例,建立了海洋环境影响的三级评估模型。研究思想对航母编队的效能评估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非参量法模型将动态优势与静态优势孤立,传统表现形式无法直观、形象体现具体编队的超视距协同空战态势的问题,将威力场的概念应用于超视距协同空战态势评估。根据超视距协同空战特点,从战斗机攻击能力、通信能力、探测能力、生存能力、电子干扰能力、协同能力和全向告警能力等方面构建威力势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克服非参量法模型的缺点,能够全面、直观、形象地对超视距协同空战的态势进行评估,且可以有效提高战场决策者的效率和决策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针对航母编队对岸电子进攻作战提出了一种航母编队阵位确定的方法。基于航母编队在对岸电子进攻中的任务,提出了航母编队与岸边距离的基本要求,建立了航母编队与岸边距离的数学模型,仿真计算了模型中各个参数对航母编队与岸边距离的影响。这些模型可用于航母编队在对岸电子进攻中确定航母的阵位,满足航母编队作战使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针对航母编队对岸电子进攻作战提出了一种航母编队阵位确定的方法。基于航母编队在对岸电子进攻中的任务,提出了航母编队与岸边距离的基本要求,建立了航母编队与岸边距离的数学模型,仿真计算了模型中各个参数对航母编队与岸边距离的影响。这些模型可用于航母编队在对岸电子进攻中确定航母的阵位,满足航母编队作战使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采用贝叶斯网络模型对目标识别、威胁评估是一种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这里首次将贝叶斯网络模型运用到航母编队作战决策中识别水下目标和评估威胁等级。结合部队实际情况分别构建目标识别和威胁评估贝叶斯网络模型;基于部队实践数据、院校专家和查阅资料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条件概率表;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水下目标进行识别和评估威胁等级,对比部队相关数据验证了贝叶斯网络对航母编队目标识别和威胁评估的有效性,能够为航母编队指挥员反潜作战提供一定的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7.
航母编队防空作战编成是影响其海上生存和完成作战任务的关键因素,在构建航母编队防空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直觉模糊集理论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对航母编队防空作战编成待评方案进行评估。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用性和有效性,可为航母编队指挥员指挥决策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8.
针对双机协同超视距攻击中的态势评估和协同优势评估,提出了基于编队状态的协同优势评估方法。首先分析并将编队完成超视距攻击的过程划分为4个状态阶段;其次建立了基本的超视距攻击态势评估模型;最后讨论了编队不同状态下的协同优势评估方法并建立了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双机编队在超视距攻击中的协同优势。  相似文献   

9.
以航母编队为平台的雷达网抗干扰能力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编队雷达网自卫距离、干扰压制比、抗干扰能力度量三个指标模型并根据实例进行能力评估和分析,提出了提高雷达网抗干扰能力的措施,为航母编队雷达网抗干扰能力的研究和作战使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空战态势评估方法表现形式不够直观、模型简单的问题,提出一种将威力场与遗传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态势评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信息支援条件下的协同空战态势评估.分别从攻击能力、探测能力、电子干扰能力、生存能力、通信能力、告警能力、协同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等方面构建威力势模型.利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并将其应用于编队作战能力评估.最后利用具体算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正确可行的.相比于传统态势评估方法,该方法在信息支援条件下的超视距协同空战态势评估中具有全面性、直观性、准确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空战态势评估方法表现形式不够直观、模型简单的问题,提出一种将威力场与遗传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态势评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信息支援条件下的协同空战态势评估。分别从攻击能力、探测能力、电子干扰能力、生存能力、通信能力、告警能力、协同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等方面构建威力势模型。利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并将其应用于编队作战能力评估。最后利用具体算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正确可行的。相比于传统态势评估方法,该方法在信息支援条件下的超视距协同空战态势评估中具有全面性、直观性、准确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航母编队兵力配置是航母编队作战运用的基础内容,从作战任务的角度来研究航母编队兵力配置问题。航母编队基本作战样式可分为对空作战、对海作战、对潜作战和对岸作战4种,航母编队通过基本作战样式的组合来达成作战任务。基于每种作战样式下航母编队兵力执行的作战任务,确定了兵力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为研究航母编队兵力配置问题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建立正确的航母编队防空威胁模型是反航母任务规划成功的前提,在分析网络化条件下航母编队综合防空反导体系作战特点基础上,综合考虑反舰导弹性能、防空雷达网和编队防空火力威胁等因素,利用加权指数方法建立了网络化条件下航母编队综合防空网络威胁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体现航母网络化防空体系的真实情况,可以用于反航母任务规划。  相似文献   

14.
基于作战协同航母编队兵力配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战协同的角度研究航母编队兵力配置问题。首先介绍了航母编队兵力配置空间协同方法,即层次协同、海域协同、空域协同、方向协同、高度协同等方法。根据基于航母编队对空作战、对海作战、对岸作战和对潜作战4种基本作战样式下,探讨了协同因素对兵力配置的影响与约束,并提出了相应的原则与思路,进一步完善航母编队兵力配置理论。  相似文献   

15.
航母编队航渡过程中预警机阵位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提供了一种航母编队航渡过程中预警机的阵位确定方法。通过对航母编队防空区域划分与防空作战过程的分析,总结了航母编队航渡过程中预警机阵位确定的原则,建立了预警机阵位的数学模型,仿真计算了模型中各个参数对预警机前出距离的影响。这些模型可用于确定预警机的前出距离、方位和高度,满足航母编队作战使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宙斯盾”编队通过舰船之间的灵活配置,实现对不同进攻方向目标的拦截防御。基于舰体坐标系和目标坐标系,构建了“宙斯盾”舰船编队探测区和拦截区模型;综合利用制导雷达和“标准-3”拦截弹的功能仿真模型,提出了舰船编队反导防御的动态仿真建模方法,定义了探测方向性系数和杀伤方向性系数,量化评估编队反导防御的方向特性。以双舰“宙斯盾”编队为典型案例进行仿真试验,得到有益结论。该成果可为战场攻防态势评估等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提高航母编队防空作战效能的问题,运用决策树方法分析航母编队防空作战指挥网是一种新方法。先分析航母编队的指挥机构,分析决策群指、作战平台与任务之间的关系。描述了编队协同网和编队指挥关系网,建立了编队指挥关系网的数学模型,采用决策树方法求解该数学模型,给出了编队指挥关系网的设计算法,通过实例分析了算法的计算过程,对结果进行输出。结论:预警机与远程巡逻机战术群是指挥关系网的最高决策点。这些工作为设计和优化航母编队舰机协同防空作战指挥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多个传感器量测航迹在系统误差下关联融合困难的问题,提出基于拓扑4交差模型和三角形拓扑相似度的航迹关联方法,将传感器探测目标分成若干个拓扑三角形结构,使用4交差模型排除不同传感器探测中相关可能性小的三角形;然后定义三角形相似度,对归属于不同探测源的拓扑三角形相似程度进行度量,从而得出目标之间的相关程度,获取航迹关联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在目标密集编队时,该算法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技术贡献率评估大多基于静态作战网络、评估结果可信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时空因素的美航母作战体系技术贡献率评估方法。基于OODA(observation,orientation,decision,action)作战环理论,构建考虑时空因素的美航母作战网络模型;提出基于自信息量的作战体系效能评估方法,结合技术对装备战技指标的支撑程度,建立技术贡献率评估模型;以美航母防空反导作战体系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充分考虑了作战网络的时空动态特性,能够更加真实客观的评估技术贡献率,为技术规划发展和装备立项论证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航母编队的防空作战效能,必须对火力协同进行优化。提出一种舰艇与舰载机火力协同的方法,该方法在分析舰机协同防空作战火力协同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了舰机火力协同防空的概念,描述了舰机火力协同的对象、目标,分析了航母编队防空作战的三道防空警戒幕。通过对预警机引导巡逻机攻击过程的描述,建立舰载机的目标分配模型。在对内层防御区威胁度判断模型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建立舰艇的目标分配模型。最后的分析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