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为推动航天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升航天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结合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与仿真流程,构建了航天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运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典型航天装备的维修保障任务实例,利用Vensim软件实现基于系统力学的航天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决策部门建立和完善航天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运行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部队装备维修保障任务重、维修技术要求高、维修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全面分析其对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和原则;并设计了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构成;最后提出了在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试验装备维修保障任务重、效益不高,试验部队维修保障力量不足等问题,对试验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模式进行了研究,依据军民维修保障力量担负任务的主次程度,构建了以地方维修保障力量为主、军方力量为辅,以军方维修保障力量为主、地方力量为辅和军地维修保障力量联合编组的"民主军辅、军主民辅、军地联合"的3种试验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神经网络的装备维修资源保障能力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了维修资源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及BP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维修资源保障能力评估的BP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应用特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并采用变权综合法思想构造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的方法。最后进行了实例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克服人为因素和模糊随机性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作战样式和车辆技术的发展,通用车辆维修保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突出表现为保障体系和维修模式滞后,军选民用车辆维修保障方式与军民融合要求不相适应。针对这些情况,分析了开展通用车辆军民融合维修保障的必要性,指出军民融合维修保障是解决维修资源配置失衡,改进维修制度,提高维修保障能力的必然要求。最后,从军选民用车辆完全推行社会化保障,军队专用车辆采用视情维修模式,探索军民融合维修保障新体制和强化监督管理机制4个方面探讨了加强通用车辆军民融合维修保障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主观性强、适应性弱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以装备维修记录为样本数据的基于误差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前馈神经网络的维修能力评估方法.为消除维修记录属性冗余,选用粗糙集主分量约简算法,对样本属性进行约简,为避免BP神经网络因局部极值导致局部收敛和收敛速度过慢的影响,利用遗传...  相似文献   

7.
维修器材厂家直供费用是军民融合发展以来部队装备维修保障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影响维修器材厂家直供费用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了影响部队维修保障能力建设的基础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从基础指标中提取公因子。通过熵权法中相关的数学模型和MATLAB软件,确定影响维修器材厂家直供费用各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了维修器材厂家直供费用评估指标体系,为维修器材厂家直供费用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韩庆贵  袁伟 《国防》2016,(9):27-30
推动装备维修保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核心是将军队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有机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当前,由于受体制机制、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装备维修保障军民融合发展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亟待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法规制度、突出重点等措施,逐步建立与使命任务相适应的军民融合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建立保障法规体系,抓好维修保障试点工作,确保维修保障高效运转,推动维修保障工作深入发展及抓好维修队伍自身能力素质建设等方面,就如何科学构建军民融合式军用车辆维修保障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摘要:本文从建立保障法规体系,抓好维修保障试点工作,确保维修保障高效运转,推动维修保障工作深入发展及抓好维修队伍自身能力素质建设等方面,就如何科学构建军民融合式军用车辆维修保障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并建立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云理论和物元理论进行结合,克服了专家打分数据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利用熵权法和均方差法进行评估指标体系的综合赋权,尽可能减少主观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对4个军地不同维修保障单位的维修保障能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定量的给出了维修保障等级,可对建制维修保障单位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推进军需装备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对充分利用民用资源提高军需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军需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军需装备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树立军民融合观念,完善军民融合制度,制定军民融合政策,扩宽军民融合途径;要利用民用资源构建研发体系,利用社会技术保障资源构建维修保障体系,积极调动社会潜力资源构建动员体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军民融合维修保障中缺少对合同商效益评价,无法为合同商选择、合同续签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的情况,提出基于项目后评价理论的合同商维修保障效益评价理念。在分析了军民融合维修保障项目后评价内容的基础上,以效益评价为例对复杂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效益评价进行分析。建立了合同商保障的费用分析模型和装备可用度模型。最后,通过算例对该方法进行了演示验证。  相似文献   

13.
军民融合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目前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尚缺深入研究.应用德尔菲法,建立了军民融合陆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针对赋权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运用改进群组层次分析法,改进熵权法以及博弈论方法进行主客观结合,确定指标权重;针对能力评估中决策信息的随机性、模糊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军民融合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能力评估方法;最后,结合示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空中目标威胁评估问题,提出了利用小波神经网络(WNN)解决这个问题,具有很大的实用性。通过内嵌的方式将小波变换融入神经网络,即为"紧致型融合",它具有较好的自适应分辨性、良好的逼近能力和容错能力,有效避免局部最小值等优点。分析了WNN的结构和影响空中目标威胁评估的主要因素,介绍了WNN的训练算法和流程,验证了仿真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估误差明显小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PSO-BP)和BP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基地级维修保障是武器装备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之一。作为高精尖装备的地空导弹装备,引入以装备研制企业为代表的合同商保障能够有效提高武器系统的基地级维修保障能力。对地空导弹装备基地级维修保障的主要任务进行分析归类,列出了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参数,规定了合同商保障的企业准入机制,并提出了以任务-评估关联矩阵模型为基础的合同商基地级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方法,为军方合理选择和评估合同商基地级维修保障能力提供有益借鉴。最后通过案例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高涛  韩梅  陈璞 《国防科技》2022,43(2):125-129
在军队新的编制体制和维修保障体制调整改革的背景下,单纯依靠军队自身的科研力量、装备资源和保障力量已无法满足军事计量保障任务的需要,军民融合成为计量保障的重要方式.为提升新体制下核心军事计量能力,本文论证了现场计量保障能力、计量监督管理能力和计量需求论证能力等核心军事计量能力的内涵,并梳理核心军事计量能力现状,如现场计量...  相似文献   

17.
王庆宗  少将 《国防》2014,(1):17-19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深入学习《决定》精神,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大战略思想,在装备维修保障领域积极利用军工企业及其他社会优势资源,深入推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8.
前提假设反映了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制建立的理念与核心价值观,是体制设计和任务建立的理论基础。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制设计的前提假设包括:维修主体的人性有善有恶,维修行为主要体现为经济人模式,军方具有有限维修能力,装备维修保障系统是开放的多主体复杂适应系统。最后,对加强我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制建设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军民融合条件的装备性能维修保障合同执行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部分新获得承制资格企业在首批装备制造或维修保障任务中时有违约问题发生。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以基于性能的采办理论为基础的合同违约预测方法研究。以陆军通用武器装备维修保障承制单位为案例,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因子分析,构建合同履行预测评价模型。然后利用新入民营企业试生产实验数据在量产前建立费用和可用度模型,通过费效比最优的方式预测各新入企业的首批装备可用度及花费等关键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结论表明该方法能够对装备合同履行情况和违约风险进行预判。  相似文献   

20.
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出发,运用专家调查法收集整理军民融合装备维修风险辨识数据后,梳理出14个典型的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风险类型,再进一步分析风险产生的6个方面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此来推动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保障活动的高效性,推动军民融合维修保障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