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武警部队现代化装备建设跨越发展,需要认清现状、更新观念、明确目标,确立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装备建设的观念。武警装备科技创新,应在注重装备理论研究、加强非致命武器研发、拓展特种器材研制上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要在创新科技人才建设机制、完善装备科研管理机制、建立装备研发保障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可靠性管理是一种全系统全寿命的管理过程,它体现的中心就是质量管理,要使非致命武器的质量得到保障,就必须对非致命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参数进行控制与管理,即通过对非致命武器装备研制阶段的设计、生产阶段的制造工艺、使用阶段的操作与维修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非致命武器经济寿命方面的研究相当缺乏的现状,结合非致命武器的自身特点,在全面分析装备全寿命周期费用的基础上,引入灰色理论,运用GM(1,1)模型对非致命武器的经济寿命周期费用进行估算和预测。通过分析,灰色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建模精度,预测方法和结果对非致命武器的经济寿命预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非致命武器在各类防暴和处突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高非致命武器的系统安全性,给出了系统安全性的定义,明确了非致命武器系统安全性的组成,分析了非致命武器本质(固有)安全性和使用安全性的关系。在建立非致命武器系统安全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非致命武器的安全管理系统模型,为非致命武器的安全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媒体报道,美国有一种用热量冲击人群的新型微波武器即将完成测试。这种非致命武器被美军称为“无声卫士”,又称“主动压制系统”。过去几十年,美军一直致力于研发这种系统,用以应对群体性事件等骚乱局面。如能得到五角大楼批准,新型武器可于明年装备部队。最近几年,非致命武器的发展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其研制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已开发了许多产品,并广泛地装备特种作战部队、维和部队、海军陆战队等。  相似文献   

6.
非致命激光束武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非致命武器是一种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技术手段,使敌对人员或作战设备暂时失能并使人员致死性和附加环境破坏降到最小的武器。从非致命武器的概念看,在众多非致命武器中粗略地可分为两大类,即反人员的非致命武器和反器材、反能力的非致命武器,后者是指非传统的爆炸冲击弹药等软杀伤武器,如阻燃弹、碳纤维弹、计算机病毒、软破坏的定向能等。反人员的非致命武器种类很多,它包括低能的各种声、光、电磁波、化学失能武器、刺激剂、粘性泡沫、鱼网弹、软性弹丸等。近年来定向能、声波、生化、基因等技术的发展,非致命武器借助于这些…  相似文献   

7.
舰艇近区安全防卫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舰艇近区安全存在的问题,参照国外舰艇近区自卫装备发展情况,提出了发展具有综合利用观瞄设备和声纳,并集合各种致命和非致命武器特点的舰艇近区安全防卫系统的构想。系统配备的观瞄设备用于探测地面、水上及低空近临目标,而声纳用于探测水下目标,如蛙人,无人水下航行器等。在打击方面,系统配备了可以歼灭目标的致命武器以及用于驱逐目标的非致命武器。并对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舰艇近区安全,近区安全防卫系统,非致命武器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非致命武器越来越显得其重要。本文综述了非致命武器的相关概念,总结了非致命武器在反恐中的应用状况,并展望了非致命武器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发展使人员战斗力丧失的失能性武器,主要是物理型、化学型的非致命性武器。  相似文献   

9.
据《解放军报》2009年8月25日第10版报道,我院装备运输系申报的《非致命武器与警用器材》课程被评为军队院校优质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0.
非致命武器是一种利用声、光、电、磁和化学等技术手段,使敌军人员(或暴乱人群)和作战设备(车辆、舰船、飞机和基础设施)暂时或永久地丧失正常机能,而不造成人员死亡的新概念武器,有时也称为软杀伤武器或失能武器。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苏、英等国家就开展了非致命武器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90年代,随着世界人道主义呼声的日渐强烈和非军事行动的需求,非致命武器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的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各国已研制并装备了多种  相似文献   

11.
非致命武器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高技术战争发展的必然需求。这类武器在战争中使用,将会对战争理论、作战方式、作战指挥等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对此加以研究,在人才培养、装备器材等方面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非致命武器的概念以及在新概念武器中的重要地位,具体对当前各国以及我国非致命武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叙述,说明了"采用新技术发展新的作用原理""非致命武器小型化发展""发展非致命性武器的一体化技术""非致命武器弹种多元化"以及"终点作用效果多功能化"五个非致命武器的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对未来非致命武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说明了非致命性在未来武器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王司令员率总部工作组8月6日至7日在学院视察期间,对装备科研工作做了重要指示:科研是工程学院的最大特色,是学院的突出优势,因为武警装备科研,院校只是工程学院一家有。要发挥优势,把工程学院办成武警装备科研基地。要贴近部队需求,加强装备科研,加大经费投入,走开一条良性的科研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主要论述了非致命武器虚拟拆装训练系统的功能设计、软硬件组成,进行非致命武器虚拟拆装的工作流程,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以及系统管理、虚拟拆装、操作考核等三个模块。从而建立了武警部队非致命武器虚拟拆装训练系统构成,为武警部队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非致命武器研制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其项目风险的存在,为度量项目的风险值,构建出了基于WBS的非致命武器研制项目的 GERT网络模型,分别采用解析法和蒙特卡洛仿真法对项目进度风险进行了求解。实例分析表明,两种方法的求解结果十分吻合,所提方法可为非致命武器研制风险的管控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2月15日,武警学院校务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学院召开。公安部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武警学院校务委员会主任蔡安季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武警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部人事训练局副局长王亚东、副军职调研员牟玉昌,消防局局长陈伟明,装备财务局局长王俭,科技信息化局局长谢毅平,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张卫航,  相似文献   

17.
非致命武器     
非致命武器又称“失能武器”(disabled weapons),是使人和武器失去作战能力、但不造成大批人员死亡和设施、环境严重破坏的一类武器。非致命武器可分为对付人的和对付武器的两大类。对付人的非致命武器,主要作用是使人暂时迷失方向、精神错乱、晕眩、嗜睡、行动困难或损伤人的感觉器官等;对付武器装备的非致命武器的主要功能是使光电探测器损坏,使电子设备失  相似文献   

18.
非致命武器所具有的不致伤残、迅速失能的战术性能特征是国际维和行动所需要的。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联合国面临维和任务压力的不断增大,非致命武器必将会在其中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武警(特种)部队装备的非致命性和非破坏性的软杀伤性武器较少.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也加快了对非致命性武器及非破坏性武器的研制步伐.一批新颖独特的非致命性武器、非杀伤性武器陆续研制成功,并装备于武警(特种)部队,使得武警(特种)部队的反恐怖(防暴)能力大增.  相似文献   

20.
周朴  陶汝茂 《国防科技》2017,38(3):051-057
美国联合非致命武器理事会在成立20周年之际发布了《联合非致命武器项目科技战略规划2016-2025》,对未来十年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部署安排。本文介绍美国联合非致命武器项目的使命职能、组织机构、运行模型、代表性成果以及十年科技战略规划,旨在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