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扬中外的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大地上进行的一场战略大决战.这次战役具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歼灭国民党军人数多的鲜明特点.战役双方共投入兵力140多万人,其中国民党军80多万人参战,人民解放军60多万人参战,另外,还有543万支前民工协同人民解放军作战.  相似文献   

2.
辽沈战役是东北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这次战役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革命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而加速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进程.辽沈战役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战略决战的军事思想,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全军深入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的今天,迎来了震惊中外的伟大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40周年。重温驾驭这一伟大历史飞跃的将帅——毛泽东及其战友的指挥艺术及功勋,令人难以忘怀,催人奋进! 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我军在4个半月的时间内,经过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战略决战,消灭了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主要精锐部队等154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中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基础。关于这次战略决战胜利的伟大意义,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就预言:“国民党的主力在长江以北被消灭的结果,大大地便利了人民解放军今后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作战。”  相似文献   

4.
1948年六七月间,代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的粟裕,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决策,指挥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一部约20万人,在豫东地区同国民党军邱清泉、黄百韬、张轸、胡琏兵团以及整编第75师等主力部队约25万人,展开一次大兵团作战,即豫东战役。经过20个昼夜的激战,人民解放军全歼敌1个兵团部、2个整编师师部、4个正规旅、1个正规团、2个保安旅、3个保安团,以及援敌一部共9万余人。此役不仅粉碎了蒋介石在中原战场的战役进攻,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给全国解放战争各战场以极大的影响,而且为人民解放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大兵团作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平津战役是在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下的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在平津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共同作战,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的64天中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的52万余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唐山等地,使华北全境基本获得解放,使东北、华北以及长江以北的大片解放区连成一片.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力量对比,使敌强我弱的态势逆转.这一伟大胜利无论在中国战争史上,还是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6.
<正>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及地方武装共约60万人和国民党军队南线主力8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展开激烈的决战,最终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拥有美国人支持和兵力、武器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竟然一败涂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队粮食供应全靠空投,却问题频发,造成严重后果。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前线的问题已有较多论述,  相似文献   

7.
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20日至6月2日,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约120万人,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43万余人,解放南京、上海、武汉、杭  相似文献   

8.
解放战争时期,进行战略决战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敌军154万余人,为彻底摧毁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奠定了基础。在三大战役中,政治工作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现将其特点和基本方面作一概要介绍。保证作战方针的落实为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能够正确理解和坚决执行中央军委  相似文献   

9.
平津战役纪念馆位于天津市红桥区,是一座全面介绍平津战役的现代化展馆。1948年11月29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此役,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实现了就地解决傅作义集团的目标,基本上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历来十分重视“人心”这一“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指出:“打仗的胜败,不决定于武器,而决定于人心。”(见毛泽东起草的《刘伯承陈毅两将军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在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举行的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并肩作战,在兵员数量敌众我寡、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条件下,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徐州战略重兵集团55.5万余人,解放长江以北中下游广大地区的伟大胜利。这次战役,加上济南、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作为中国入民解放军最高统帅的毛泽东,不仅在作战指挥上达到了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在针对战略决战的特点,对军民进行政治动员的伟大实践中,同样显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中叶,国共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结果,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独占鳌头,成为主宰中国历史命运的巨人,蒋介石和他统帅的国民革命军则名落孙山,从威凤凛凛的顶峰跌进尴尬狼狈的深谷。本书以蒋介石集团的失败为主线,以蒋介石临终前沉痛思过为切口,用翔实的史料,优美的文笔,新颖的视角,全景式地记述了蒋介石和他的军队大崩溃、大失败、大逃亡的历史过程。由于作者长期从事军史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蒋介石「下野」后欲投海自尽,宋美龄隐蔽的婚外恋,国民党军千人裸体大逃亡,中将司令官、云南省主席李弥败走「金三角」误入原始部落……如此种种,全新的表现和逼真的描写,读后令人沉思、令人警醒、令人震聋发聩。  相似文献   

12.
徐焰 《国防》2013,(12):78-81
历史的车轮进入1948年秋天,相互较量了20多年的国共两军,终于展开了决定命运的大决战。战略决战,是决定战争双方命运的严酷斗争。一般情况下,往往是数量上、装备上处于优势的军队,主动寻找处于劣势的军队进行决战,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在1948年秋天,解放军的总兵力为280万人,国民党军还有365万人,在装备方面仍是国民党军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却敢于开始战略决战。  相似文献   

13.
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是中国军队(阎锡山的晋绥军、蒋介石的中央军和我八路军一部)在华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大规模防御性战役。会战自1937年9月13日大同失守至11月8日太原陷落,历时近2个月,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为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为战略撤退争取了时间。此役破坏了日军的河北平原会战,使平汉线中国军队得以南撤。  相似文献   

14.
魏克 《军事历史》2004,(4):71-73
全国解放战争第二年,即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消灭国民党正规军和非正规军152万人。这时,蒋介石也不得不哀叹:“国军处处受制,着着失败。”在这种有利的战争形势下,我参与带领冀鲁豫5000多名参军的翻身农民,从山东聊城出发,经太行山,行程1600里,到达豫西,把新兵分配到中原军区各纵队。1948年7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原军区在河南宝丰召开的大会,会上由陈毅司令员传达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和中共中央文件精神,指出:一二年至三四年即可打败蒋介石,全国胜利的曙光已经不远了。这给到会的干部以极大的鼓舞。8月31日,我被分配到中原野战军…  相似文献   

15.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战斗规模最大、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5天。在这场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60万兵力战胜国民党军80万,歼灭和争取起义、投诚国民党军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相似文献   

16.
在举世瞩目的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野战军在543万人民群众及地方武装支援下,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浴血奋战66天,以伤亡13.6万人的代价,取得歼敌55.5万余人的伟大胜利,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使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蒋介石22年的反动统治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平津战役     
一、敌军的基本企图和我军的作战方针辽沈战役后,敌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傅作义集团除1个军3个师约4万人位于归绥,1个师1万余人位于大同外,其余主力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旅),连同其他部队共50余万人,位于东起北宁路的山海关,西迄平绥路的张家口的500余公里狭长地带上。在42个师(旅)中,属傅作义系统的为17个师(旅),蒋介石系统的为25个师(旅)。这时,在战场情况方面,由于东北全境的解放,傅作义集团正面临着东北、华北我军的联合打击,处境危殆;在全国战局方面,由于战争第三年的头4个月丧师近百万人,国民党军长期占有的数量上的优势已迅速消失,在同解放军的兵力对比上反而转入了劣势。面对这种极为不利的形势,敌人是固守平、津、张、唐地区,还是实行战略撤退,成为需要迅速作出抉择的严重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蒋介石和傅作义各有打算。蒋介石鉴  相似文献   

18.
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当时的形势是,蒋介石实行所谓“哑铃战略”,把主要兵力都派到了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刘邓大军挺进大剐山,实行中间突破,就把蒋介石“哑铃战略”的“哑铃把子”打断了,粉碎了敌人的战略企图。但是这次进军的困难很多:大别山区群众未来得及发动,部队要自筹粮食、自抬伤员,战斗间歇无休整之地,不得不进行大兵团无  相似文献   

19.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当我看到她,就回想起在充满硝烟的江南大地,第一次看到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虽已时隔55年了,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永生难忘。(一)解放战争到了1949年,人民解放军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的重大胜利,国民党蒋介石的主力部队被我军基本消灭。所剩的100多万人分散在江南的战线上,处于总崩溃的前夜。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响应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将革命进行到底”、“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向长江以南挥戈挺进。当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天…  相似文献   

20.
1938年徐州会战结束后,日军沿陇海路西进追击中国军队。为阻止日军追击,蒋介石竟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命豫东守军于6月9日炸开郑县(今郑州)以北花园口之黄河大堤。河水淹没豫、皖、苏三省44个县,形成5.4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夺去89万人的生命,使1200多万人流离失所。但是,蒋介石看到花园口决堤后沿陇海路西进之日军被迫退至黄泛区以东,绕道大别山北麓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