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翻开报纸,猛然看到一则标题《魏巍走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成遗作》。看着这则标题,我在震惊、落泪的同时,也不由回忆起2004年魏巍为我的书《狼牙山壮士宋学义》写序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2.
他是一位共和国的功臣,他有一段曲折离奇的人生路,他与著名作家魏巍有着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 2006年10月29日,当他走完不平凡的一生时,魏巍为他写上“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相似文献   

3.
著名战地作家魏巍撰写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以最质朴的语言和最热情的心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那个年代,它用真情感动了我,并引领我投身军营。"优秀预备役军官陈锦梅满含深情。  相似文献   

4.
全国武警部队中唯一的一支特种快速反应机动总队。 党中央、毛主席住西柏坡的神秘“御林军”。 朝鲜战场上血战松骨峰,老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让二总队名震中外。  相似文献   

5.
军旅作家魏巍的长篇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曾打动过千百万人的心。本文说的是朝鲜战场松骨峰战斗的幸存者——李玉安、井玉琢同志的亲密战友傅德志,却鲜为人知。早春四月,乍暖还寒。我们乘车来到北国小镇克东,在风景秀丽的二克山脚下见到了这位淹没在人海里的老英雄傅德志。  相似文献   

6.
1951年4月11日,作家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发表,再次点燃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热情,大批物资运往前线,无数慰问信如雪片般飞向战壕。1951年底,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一师战士孙兆喜收到一封来自广西柳州融水中学的信,落款是一名叫邓寿云的女生。在回信中,孙兆喜介绍了铁道兵在战场上冒着炮火抢修铁路的英雄事迹。  相似文献   

7.
感悟军魂     
感悟军魂,那是雄壮的胆魂,团结进取的精神,人类伟大的情怀。在夜行军中,没有倒下的女兵,没有家中的娇气,没有叫苦叫累的哀鸣,那是万众一心的队伍,是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 感悟军魂,那是苦的吞咽,累的享受,不轻弹的珍珠泪,一律在那鲜红的肩章下扛起,就像奔驰的骏马,在主人的鞭下拨蹄前行。 感悟军魂,心之鸟便飞进渊博的中国史。一会儿停息在战国的石箭上,而洋人  相似文献   

8.
西南风情     
乘车从昆明西行,到了龙陵县城,再沿龙陵至腾冲公路西北行14公里,白濛濛、热腾腾的600多眼热矿泉便展现在你的目下,这就是云南龙陵县邦腊掌热矿泉。 “邦腊掌”是傣话译音,即控大象的地方。1991年秋,著名作家魏巍到此洗浴后,挥毫写下“热海之源,温泉之乡,天赐奇水,惠及八方”的题辞。 地球的一个穴位。邦腊掌热矿泉位于一条强性地下断裂带上,裂隙沟通了地下热源,断裂发育变化强烈,活动  相似文献   

9.
某部保卫股干事魏巍下连蹲点,报到的当天晚上,士官小宋就上门"取经"来了。小宋的妻子张玲玲在老家县城吴某开办的建材厂工作。因为她和吴某沾点亲,所以自打2009年初入厂以来,双方就一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吴某既没主动找过她,张玲玲也没好意思提这事。今年国家大力调控楼市,工厂订单日益减少,效益也随之大幅下滑,春节过后张玲玲就再没领过工资,现在吴某又辞退了包括她在内的大批工人。当她索要拖欠的工资时,吴某说其当初是亲戚介绍过来帮忙的,有钱就给,没钱拉倒,  相似文献   

10.
老作家魏巍的著名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它恢宏的气势和如鼎的史实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立下了一座历史的丰碑。38年过去,“最可爱的人”的形象仍然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可是,您知道吗?这篇散文中所描述的冒火抢救朝鲜儿童的志愿军战士马玉祥同志仍生活在我们中间——马玉祥在科尔沁通辽市默默地生活了30多年,英雄景况鲜为人知。这位被朝鲜政府和人民誉为“立下了辉煌而伟大功勋”的国际主义战士,为我国广大人民爱慕和敬仰的“最可爱的人”,30多年来是怎样战斗和生活的?是怎样以军人的步伐走过他既热烈又平凡的大半生的?  相似文献   

11.
最可爱的人/兵哥哥/解放军叔叔/白求恩/向雷锋同志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抗洪精神/人民子弟兵/军嫂/小鬼/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红嫂/徐洪刚/张华1951年4月11日,署名为魏巍的一篇叫《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通讯让解放军有了第二种身份,"最可爱的人"这一称呼从志愿军群体扩大到全军,每一位军人与有荣焉。这是来自民间对解放军的最大褒奖。那个虽然亲切但不乏严厉的叔叔,那个由邻居大妈家的儿子组成的"人民子弟兵",因为一场在异国他乡的战争而成了我们社会"最可爱的人"。解放军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他的特殊性仅在于,他是一名军人。从叔叔到最可爱的人,军人和人民的心理距离拉近了。  相似文献   

12.
燕(嘎子)秀峰,1924年12月出生于冀中平原白洋淀地区一个名叫后王约的小村。1937年,日本鬼子侵占冀中平原,对白洋淀地区实行“三光”政策。年仅13岁的嘎子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他机智、勇敢,打鬼子点子多,有一手指哪打哪的好枪法,在整个抗日区是老少皆知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八路。嘎子活泼可爱,战功卓著,仅1943年到1944年两年间,单说那被人民痛恨的特务,被他亲手处决的就有100多个。他曾参与突击攻克的炮楼就有8座,缴获步枪59支、手枪40支、机枪1挺、掷弹筒2具。1944年,嘎子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英模大会,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当年著名战地作家魏巍特意写了中篇纪实散文——《燕嘎子》,作家徐光耀根据燕嘎子等人的传奇故事,撰写了小说《小兵张嘎》,后来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 在欢度“六一”儿童节之际,我们重新介绍当年那个抗日小民兵的故事,对于培养今日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无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题后所注数字,前者为期数,后者为页数) 军事史编论关于征集党史军史资料和编纂军事史料 丛书的几个问题(杨尚昆)·········……(2.3)编写《抗美援朝战争》的体会 (王汉鸣李荣耀)··················……(2.14) ·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丰富 和发展(毕健忠)·····················……(3.3)毛泽东歼灭战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袁德金)朱德的军事理论概述(龚希光)聂荣臻的军事理论概述(4 .3)(4 .9) (魏巍周均心···················一(4 .14)论老泽…  相似文献   

14.
国旗     
在地震灾区采访,给我特别深刻印记的是那一面面红旗.那一面面飘扬的五星红旗:在救灾现场,在断垣残壁之上,在大企业,在小摊点,在路边,在学校,在医院,在街道,在田间地头,在成片的灾民安置点,在孤独的帐篷旁,在车站码头,在志愿者行列里,在各色人等手中……那大大小小、各种姿态、鲜红鲜红、迎风招展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5月19日14时28分,天安门广场上,其他所有地方,庄严的国旗降下,汽笛、喇叭、警报鸣响,国人低头默哀。一刹那,仿佛  相似文献   

15.
根治叶河,征服沙漠,建设三线,繁荣南疆。一个规模宏大进军荒原的会战拉开帷幕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农垦部部长王震在开发塔里木誓师大会上就指出,开发塔里木,农一师在阿克苏,农二师在库尔勒,将来在喀什再成立个农三师。1965年10月,在喀什组建农三师的时机已经成熟,经中央西北局批准,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喀什组建农三师。  相似文献   

16.
党旗飘扬,红歌唱响。在辽阔北国,在遥远南疆,在2011年的灿烂阳光下,一首首激越红歌,一支支高亢心曲,在城市、在乡村、在社区、在厂矿……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唱响,亿万华夏儿女把心中最红的歌,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党。 心怀祖国,情系航天。在红色遵义,在爽爽贵阳,在航天园区的习习凉风中,一场场红歌比赛,为火热夏季再添激情;一曲曲红歌经典,  相似文献   

17.
有话直说     
《兵团建设》2013,(19):35
为干部在基层服务叫好眼下,正是"三秋"工作的关键时期,在团场秋收秋耕现场,随处可见领导干部的身影,他们工作在一线、服务在一线,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好评。笔者为干部在基层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行为叫好。笔者认为,干部在基层,既能及时将兵团、师、团场有关方针政策传达给职工群众,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发展方向,又有利于现场解决职工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提  相似文献   

18.
卢兴旺  王野 《政工学刊》2014,(11):79-79
实干兴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工作要求。干部的工作业绩,应该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不是跑来的,也不是要来的,更不是宣传出来的。一切问题,在干中解决;一切方法,在干中探索;一切机遇,在干中抓住;一切成绩,在干中取得。我们是人民军队的干部,工作必须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  相似文献   

19.
边关雄鹰     
在边关,无论是在晨曦还是在暮霭,鹰的展翅就像一面黑色的旗帜.这旗帜是静止的,也是动态的,在守防官兵心里不仅代表一个高度,更是梦想希望的天堂. 当然,在这里,鹰动静之间的风向,永远都是充满诗意和美感的—— 你瞧,在广阔的蓝天里,一只鹰的敏锐就像潜伏在大山隐蔽处的守防官兵,洞察着千里防线,挺举着万里江山.而在刚劲的翅膀上,处处呈现高傲和矫健. 在边防待久了,守防的官兵最喜欢读鹰的桀骜不驯,他们了解鹰都胜过了解自己.在这里,每一个守防的官兵都知道:鹰是最具灵性的精灵,在它们的心里,翱翔蓝天就是最美好的梦想.只要一息尚存,拨云穿雾都是毕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正这是一场战争,没有硝烟弥漫、子弹横飞,却险相环生、生死争锋。这里是战场,金三角近在咫尺,毒品渗入内地的"黄金通道"。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军人和警察,在各个角落里出没,直面阴暗和危险,目标只有一个:肃清毒品。他们,有的卧底在最危险的缉毒前沿,有的身着橄榄绿,与毒贩周旋。在这里,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在这里,每一刻都在战斗,战斗,一直并依然在继续——他们在家里,是温和的长者,隔壁家三岁的小儿子都可以"欺负"他,揪着他的头发骑大马。走出家门,他就是一匹狼,在面对每一个"猎物"时,冷静、沉着、果敢、迅捷,一击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