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7月2日,农四师七十九团二连职工周敏一走进受灾安置点的帐篷,就端起一杯凉开水一饮而尽。周敏对笔者说:"下午给马铃薯打药,渴坏了。"帐篷里,床铺干净整洁,一张方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锅碗瓢盆。  相似文献   

2.
走进高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家女主人是个非常勤快、爱干净的家庭主妇,虽然是间土屋,家里也没有什么摆设,但屋里收拾得非常干净。寒暄过后才知道,高家的家务一向都是孩子们干,女主人陈翠珍说这些话的时候,女儿高甜羞涩地冲客人笑笑。高甜笑得很甜,因为她终于如愿以偿,能够和哥哥高峰一样走进大学里读书了。农四师六十四团三连是个人多地少的单位,而高家全部收入就靠那20多亩地。这20多亩地年纯收入也就二三千元,如果遇到自然灾害,不但没有收入还可能会亏损;而支出呢?兄妹俩的学杂费每人1年至少都得千把块钱,全家还要吃饭,还要买农资,就算家里不买衣服(事实上高学良、陈翠珍两  相似文献   

3.
"同志,给俺孙子报个名,他叫樊涛,在上海打工,明天就能赶来……"一位80多岁的老人走进了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征兵办公室。"您不是樊庄的樊维云老  相似文献   

4.
三请老爹     
今年农历正月十九日,河南省沈丘县白集乡小张庄村的一位年轻小伙子,一大早便急匆匆地来到村外一间小房里,低声细语地说:“爹,请回家吧!”床上躺着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听到喊声掀开被头,怒冲冲地对这位小伙子说:“你还有脸见我?你给我出去!”说完蒙上了头,再也不吭声了。小伙子叫张连明。老人是他的父亲张运峰,是当年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复员军人。父子因何闹矛盾?原来是连明媳妇又怀了胎。老人张运峰知道此事后问儿子:“你媳妇已生有孩子了,还不中?咱这个‘五好家庭’可不能破了国家的规  相似文献   

5.
高雄 《兵团建设》2006,(3):30-30
4个儿子同在一个连队,4个儿媳妯娌间和和睦睦,全家15口人三世同堂。这一家之主的老人是如何处理好这一大家子事的呢?近日,笔者走进了农六师新湖农场三分场三连职工王家俭家里,探望了这位从甘肃来兵团已40多年的老人。王家俭对如今的生活十分满意,他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1982年他在三连当连长,所产粮食交够国库,备足种子,留够口粮,还是吃不完,  相似文献   

6.
卢友东 《兵团建设》2012,(13):18-19
7月1日,笔者分别走访了柯羽华、吴世杰两位老军垦,与他们聊起了近十年来农十师发展变化的点点滴滴。说到出行的变化,老人们都一个劲地赞叹。去年4月,这两位80岁高龄的老人从地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一线的农十师一八五团、一八六团搭乘班车到达师部北屯后,直接乘坐K9792次列车前往乌鲁木齐,后又转乘飞"机抵达北京参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战士走进北京"活动。通过亲历,再回想近十年来从连队到团部,到师部,再到首府和内地的交通变迁,两位老军垦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7.
大处精明     
看过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位老人,有人问他:"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回答说:"我会的,因为医生要吃饭。"人们接着问他:"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回答说:"我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就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了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8.
"又到建军节了,兵娃儿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了?"8月1日,家住四川省内江市桂湖小区、86岁高龄的陈淑琼老人,特地起了个大早儿,将自己精心缝制的90双鞋垫捆扎好,请社区的同志帮忙送到公共汽车站,然后自己乘坐208路车到达终点站下车,径直走进武警8742部队看望慰问官兵。整整40年,陈淑琼已为部队官兵送去8000多双鞋垫,凝聚着她对部队的一片深情。  相似文献   

9.
正他们是农场里特殊的"文艺人",用自己的行动为兵团的文化事业贡献着力量走进农六师新湖农场迎宾路社区的活动室,一群特殊的"文艺人"正在表演着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他们就是新湖农场夕阳红地方戏演出队的老人们。这只演出队是2006年成立的,演员们都是来自社区的退休职工,尽管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德惠市松花江镇,有一位远近闻名年过八旬的老军属——王海贵。今年老汉又一次成了征兵工作中的新闻人物。当该镇武装部长,把他外孙参军的入伍通知书送到老人手中时,王老激动地说:“谢谢你们,圆了我们的六子从军梦。”王海贵老人有一女五子,老汉的五个儿子都是部队的现役军官。唯独女儿王素珍在老人身边工作。王老汉在茶余饭后  相似文献   

11.
在雷锋团驻扎过13年的白山黑水间,又在传颂着原雷锋团战士赵国忠退伍后几年如一日为孤寡老人奉献赤子之情的佳话。 1985年冬的一个下午,鹅毛大雪伴着呼啸的北风直冲吉林省集安市麻线乡孤寡老人唐桂花家的炕面。老人冒雪出屋,可她很快又回来了——她拉不出那压得结结实  相似文献   

12.
1957年初,朱德在云南省政治学校礼堂和人家起看成。开演前,朱德正和周围的观众愉快地交谈。这时,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在旁人搀扶下走进礼堂。朱德急忙起身向前,立正,行个军礼,礼毕,亲切地叫“叶老师”,然后又请老人入座,待叶老师坐定后,自己才坐下。这位老师名叫叶成林,是朱德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骆振飞)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6月25日星期三晴今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我无意中听见两位老人在说地下室的灯不亮了,去拿东西很不方便。于是,我走上前去向两位老人打听是怎么回事,老人见我问,其中一位认识我的就说:"小邓啊,我们老了,地下室过道里的灯不亮,太不方便,你们社区能不能  相似文献   

14.
正2011年,兵团完成9个重点团场养老机构建设,总投资2898万元"在团场建养老院,是我们老年人的愿望。因为儿女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他们是有心照顾但没有时间,而在养老院里有专门的人员为老人们服务,这样一来要比居家养老好得多,儿女们也放心了。"2011年1月7日,农九师166团退休职工崔贯一高兴地说。  相似文献   

15.
在山西省怀仁县光荣院,提起薛金凤,老人们都坚起大拇指,夸这个比女儿还亲的好闺女,就是她,十五年来,不间断地为光荣院的老人们送来了温情和爱意。 事情还得从1985年说起,一天薛金凤的理发店走进三位身着黄军装的老人,她热情地将三位老人安排坐下。也  相似文献   

16.
一把军号     
正2009年我到六师一○三团采访,老战士徐和海给我讲述的"一把军号"的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年徐和海老人78岁了,身上还留有国民党军的两块炮弹皮,他说那是解放大西北时的"纪念品"。徐和海说他与军号有缘,是军号声引得他参了军。那是1947年8月,只有16岁的徐和海有一天被一种从未听到过的声音迷住  相似文献   

17.
《兵团建设》2013,(21):19
六师一○二团敬老院院长张新玲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团场老军垦的女儿,1990年调入一○二团敬老院,与敬老院共同走过了24年的风风雨雨,亲手送走了近百位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张新玲说:"我和老人们感情很深,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我对老人们付出了真心,他们也对我付出了真心,我们是一个真正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18.
油库今昔     
走进广州军区某油料仓库,感受最深的就是"突变"二字。油库保管队二级士官张建铎深有体会:"自引进自动灌装零发油系统以来,原需要5名官兵的工作量,现在只需1名战士就能完成,为一台大型加油车加油原来需要近1个小时,现在不到20分钟就能完成,既省时省力,又可避免出差错。"  相似文献   

19.
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总是感叹自己太穷。一位老人问他:“给你一百万元,你愿意马上变成80岁的老头吗?”年轻人说:“不愿意!”老人又问:“给你一千万元,你愿意身患绝症终日躺在病床上吗?”年轻人还是回答:“不愿意!”老人哈哈大笑,说:“你不是很富有吗?你已拥有了一千万!”其实,年轻就是财富。生命如初升的太阳,充满了无穷活力,它能创造出你无法想象的奇迹。  相似文献   

20.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克己奉公,一丝不苟勤于政务,一生为民乐在其中,到了省城要多保重!"这是2009年李国伦调任河北省石家庄警备区政委时收到的众多祝贺短信中的一条。李国伦给每个祝贺者回复的短信中都有这样一段话:"走进西柏坡,‘两个务必’记心窝;走进西柏坡,什么困难都不说;走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