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自80年代以来,军用毫米波技术受到世界各国军方的极大重视,并且得到迅速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微波波段和光波波段的对抗不断激化.更促进了毫米波技术的发展,毫米波有可能成为21世纪战场重要的电磁频谱。雷达是毫米波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军用雷达界关注毫米波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大部分电子战接收机系统和电子支援措施(ESM)几乎都不能探测到毫米波威胁;现有的防厘米波、分米波雷达探测的隐身技术的发展也迫切要求扩展雷达的工作频段,以满足探测隐身武器的需要。毫米波雷达比普通  相似文献   

2.
目前毫米波倍频器在毫米波频率合成器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毫米波倍频器可以获得具有宽带特性的毫米波频综及多点的频率输出。文中主要介绍一种基于高性能数字集成芯片PE3236设计的X波段四倍频器。通过将高稳定度频率合成器输出的S波段信号四倍频,并滤除杂散和谐波以达到倍频的效果。文中所设计的毫米波四倍频器输出功率为-11.356 dBm,相位噪声为-78.4 dBc/Hz@1 kHz,对杂散的抑制优于-45dBc。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航天科工203所对某单位毫米波段紧缩场开展测试验证工作,圆满完成全部测试工作。毫米波段紧缩场可以在室内有限的空间提供远场测试条件,主要用于天线系统在毫米波段的测试、研究与改进等工作。它的建设对于5G移动通信系统在毫米波波段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毫米波波段的测试工作对于仪器以及馈源布置的精细程度均提出了挑战。此次测试频段从6GHz覆盖到220GHz,  相似文献   

4.
毫米波系统是射频微电子学的下一个新领域,在过去不长的几年内,许多毫米波段的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已在商业活动中首次得到了验证。但在毫米波段仍存在机械封装和集成的难题,这起因于特别严格的加工误差要求以及加工成本太高。面对这些问题,本文焦点集中于批量生产的设计,并实验验证了第一个W波段的有源相控阵系统。  相似文献   

5.
在1991年第五届全国毫米波亚毫米波会议期间,就我国毫米波亚毫米波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研讨,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开展毫米波的系统工程应用,从而牵引毫米波技术的全面迅速发展。毫米波是指波长为1~10mm(频率为300~30GHz)的电磁波。由于毫米波介于微  相似文献   

6.
多波段隐身兼容是隐身技术发展的方向,但是每增加一个隐身内容或波段,都对隐身兼容的实现增加很大的难度。分析了多波段隐身兼容技术中存在的几个矛盾问题,包括1 06μm激光隐身与近红外隐身兼容的矛盾、主被动毫米波隐身兼容的矛盾、10 6μm激光与8~14μm热红外隐身兼容的矛盾,同时探讨了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详细分析拉索雷达散射特性、频率法索力反演原理和拉索频率雷达测量原理的基础上,设计研制了一种77 GHz毫米波微型索力测量雷达,并给出了针对作用距离、精度和测量动态性能的系统约束参数集.与24 GHz K波段形变测量雷达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毫米波微型索力测量雷达具有体积、质量和功耗小的技术特点,工程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5层天线罩材料平板为例,利用数值分析技术研究了其宽带透波性能.给出了确定多层天线罩材料宽带透波性能的优化方法.以此为依据,分析了3层平板材料(A夹层)和5层平板材料(C夹层)在微波波段(C波段)和毫米波波段(Ka波段)的透波性能.为多层天线罩材料双波段透波性能设计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在1991年第五届全国毫米波亚毫米波会议期间,就我国毫米波亚毫米波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研讨,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开展毫米波的系统工程应用,从而牵引毫米波技术的全面迅速发展。毫米波是指波长为1~10mm(频率为300~30GHz)的电磁波。由于毫米波介于微波和光波之间,所以兼有微波和光波的某些优点,在性能上具有不少独特之处。如测量目标精度高,分辨能力强;天线体积小,方向性强;信息容量大;受杂波影响小,频谱宽波束窄,抗干扰能力强;对雨、雾、沙尘的穿透性好,具有较好的全天候能力。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彻底破坏了伊拉克C~3I 系统,而自己的制导、侦察及通讯系统照样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毫米波集成定向耦合器及其优化设计方法。耦合区由一系列敷在介质基片上的双侧鳍线槽构成,可用光刻技术制作。优化设计基于修正的传输参量,考虑了膜片的厚度效应和耦合区相邻不连续性之间的高次模相互作用,给出了 Ka 波段和 W 波段3dB 定向耦合器的优化设计结果,研制了 Ka 波段实验样品。  相似文献   

11.
抗红外/毫米波双模制导的烟幕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我军受到的红外 毫米波复合制导武器威胁及现有干扰措施的局限,提出将纳米复合材料G用做宽波段烟幕干扰剂,该材料具有较高电导率、磁导率,比重小,在空气中较为稳定。简述干扰材料G的制备方法,分析其材料特性,初步测试其对红外热成像仪和毫米波雷达的衰减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使用精密跟踪雷达系统时,一直存在的难题是经常发生在低俯仰角跟踪目标时的多路效应和地面反射干扰效应。对于多路效应现象的初步研究表明,采用毫米波的跟踪器,在低俯仰角时能作精密的跟踪,并已成功地跟踪海平面上100呎高的目标。在斜距达到3000码时,其多路误差仍小于0.4密位,不过在实际应用毫米波的系统时,还必须考虑到天气及传播方面的限制。解决的方法是用 Ka 和 X 波段的双频系统,它能用二个频率中的一个独立地对三个雷达座标中任一个进行跟踪。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以斜角微带-缝隙过渡馈电的Ka波段渐变缝隙天线.这种馈电方式在阵列应用中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天线阵和馈线可一次印刷制造,并且也易于和其后的电路集成.使用这种馈电方式和一组PIN开关实现了一组线阵共用同一接收机通道的效果,对于毫米波阵列成像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毫米波正在被当作电磁波谱的“新”领域而强有力地探索着。雷达是毫米波的一个主要的应用。WARC-79/79年世界行政无线电会议的行动,后来被美参议院批准,已经为雷达工作在40GHz以上须率的应用打开了大门。如同雷达工作在低频上一样,可以预料,电子干扰/电子抗干扰强烈地影响着毫米波雷达在军事应用方面的作用。重要的是,为了恰当地研制雷达在这个频率范围的应用,毫米波雷达的专家们对ECM/ECCM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相反,为了对这些须率适当地研制和使用ECM,ECM的专家们必须对毫米波雷达的ECM/ECCM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回顾了毫米波雷达——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应用——的优点、缺点和问题。详细地讨论了ECM/ECCM需要虑考的问题,指出,当对付毫米波雷达工作时,ECM/ECCM的专家们就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同时,这些需要考虑的问题会极大地有益于毫米波雷达的ECCM专家。  相似文献   

15.
工作在毫米波段的探测器,在反弹道导弹的很多方面都提供了潜在的决定性作用。由于毫米波探测器分辨率高、测量精确,因此无论在自然环境中或在敌方环境中,都将特别适用于目标和拦截器的跟踪,寻的和引爆。短波长散射对目标结构细节敏感,因而增强了鉴别能力。工作在毫米波段的探测器可以具有窄波束、宽带宽,因而其抗电子干扰能力优于微波雷达。 在本文中概括了毫米波探测器对于反弹道导弹的潜在应用,并特别强调指出这些应用发挥了毫米波探测器的优点,而其缺点对此应用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敌我识别(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IFF)是指对战场上目标的敌我属性识别。毫米波技术首次引入敌我识别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当时,西方国家大都使用工作在L波段(即询问频率1030兆赫,应答频率1090兆赫)的传统雷达敌我识别器。这种敌我识别器存在着诸多缺陷:如难以穿透战场上的  相似文献   

17.
毫米波敏感器技术日益成熟。本文不打算讨论在所有现代军事应用方面的问题,但是,很明显,在军事应用方面是大量而重要的。毫米波技术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同时西方许多研究机构中的雷达与通讯工程师们正在研制这个须域的设备。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氧化铝粒子模型计算了导弹尾焰在200~400 nm波段光谱辐亮度,通过Modtran软件计算了大气垂直方向紫外信号的透射率及不同条件下的大气紫外波段背景亮度,通过对不同高度上导弹尾焰紫外信号与大气背景亮度比较,得到当导弹目标高度超过40 km后,240~300 nm波段的比值较高,理论上可用来在日光照射模式下,进行目标探测与识别.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的固态控制元件的设计方案会极大地增强和放宽从X波段到毫米波频段内的控制装置的功能。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功率高、频带宽、损失小等特征。该设计方案利用装在波导体上的一个整体PIN二极管阵以取得优于以前所设计的方案的性能。PIN二极管以并联或串联方式排成阵列,利用直流电压对射频能量形成一种电子控制窗式的开关。在Ka波段,采用窗式阵列(WINAR)设计的SPST开关一般在26.5到40.0GHz波段内有0.6dB的插入损失和22dB的绝缘性。这种开关有超过500W的峰值功率和25W的平均功率的容量。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预测器的高光谱图像无损压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据压缩是高光谱图像处理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分析高光谱数据相关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方向可选的多预测器数据压缩框架。将新的框架应用于单波段和多波段的预测压缩方案,分别得到复杂性不同的两种无损压缩流程。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框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