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和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率队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树立了永久的丰碑。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万古流芳。  相似文献   

2.
明代郑和(1371~1433)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和杰出的外交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海军将领。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领一支强大的舟师,七下西洋,最远航程达6千海里以上,到达过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舟师组织严密,战船种类齐全,武备精良,航海技术先进,在当时是举世无匹的。郑和舟师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和海军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和海军史  相似文献   

3.
599年前,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从南京启航七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的奠基人。他开明开放、坚忍不拔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他生活了30多年的南京城生生不息。八一前夕,在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进入倒计时之际,我人民海军“郑和”舰开进内河港口,首访南京。在气势磅礴的钢甲楼船——“郑和”舰上,市民代表、专家学者、解放军官兵及社会各界人士,翻阅着近6个世纪前的历史华章,共同追寻着郑和的足迹,掀开了纪念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的帷幕……  相似文献   

4.
桂志仁 《现代舰船》2011,(10):52-53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人类航海史上的一件大事,郑和的船队无论规模还是海上活动时间,在那个时代都是无与伦比的。从1405年开始,郑和奉明皇帝之命开始远航,之后28年间,七下西洋,最远抵达非洲亚丁湾畔,英国学者孟席斯更是认为郑和船队曾于1421年抵达过美洲和澳大利亚。郑和的远航以外交使命为主,并无探险和开辟新航路的任务,因为当时的明帝国并无这类需求。  相似文献   

5.
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是军事史上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当前学术界多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航海等方面研究其贡献,鲜少从军事角度进行阐述.本文从郑和下西洋坚持维护和平、反对霸权的军事原则,确立经略海洋、"以海屏陆"的军事战略,展现恩威并施、灵活多样的军事艺术等三个方面集中论述了郑和下西洋在军事上的贡献,揭示了郑和下西洋在军事史上的重大意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郑和不仅是一位和平使者,而且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运筹帷幄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6.
《现代舰船》2011,(6):3
在中国伟大航海家、民族英雄郑和诞辰640周年之际,以郑和名字命名的海军"郑和"号远洋航海训练舰,4月12-14日,对当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省太仓市进行了参观访问,并与该市联合开展了以"弘扬郑和精神,建功万里海疆"为主题的"战舰与城市"双拥共建活动,共  相似文献   

7.
以"兴海护海,舟行天下"为主题的2011中国航海日庆祝大会于7月11日在浙江舟山举行。据悉,这是我国第七个航海日,也是郑和下西洋606周年纪念日,同时还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  相似文献   

8.
节日,往往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凝聚力量的媒介,纪念历史的载体而诞生。中国航海节,将随着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到来而呼之欲出。 2004年12月6日,在国家交通部召开的《申请国家设立“航海节”研究》课题的专家评审会上,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航海学会,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等16个单位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郑  相似文献   

9.
非洲,是国内现存史料中记载郑和船队下西洋到达最远的地方。几年前,一位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考察郑和航路到非洲采访,在肯尼亚的一个岛上发现了自称是中国人的“法茂人”。他怀疑“法茂人”是500多年前中国郑和船队赴非洲途中遇难船只上船员的后裔。但,是真是假,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10.
位于长江出海口的江苏省太仓市,是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 600多年前,这位明朝航海家率领水军从这里走向海洋,播撒和平友谊种子,向世界展示了明朝水军的风采。 600多年后,在郑和船队启航的古渡码头,一支身穿迷彩服的矫健队伍,年年由此誓师出征,在海上练远程支前保障、遂行多样化任务,成为一支远近闻名的海上支前劲旅。这支队伍就是太仓市海上民兵应急大队。  相似文献   

11.
卢胜君 《环球军事》2014,(11):14-17
国防包括陆防、海防、空防、天防等。中国传统的国防思想是“以陆为主”的思维模式,重陆地轻海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防观。即便明朝时,虽然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但现代意义上的海防思想仍未萌生,依旧是“保陆为主”,海洋并未划入到当时国防的概念当中。  相似文献   

12.
图解世界     
《当代海军》2005,(2):40-43
01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徽标确定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徽标于2004年12月8日揭晓由中宣部、外交部、教育部、交通部等16个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从123位作者的213件作品中选出,作为在2005年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开展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系列纪念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应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海军的邀请,由中国海军112导弹驱逐舰、166导弹驱逐舰和“南运”953综合补给船组成的出访舰艇编队,在南海舰队司令员王永国中将率领下,于1997年2月20日至5月28日,对美洲四国五港进行友好访问。这是中华民族航海史上划时代的航行。是继500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新中国人民海军又一次的历史性跨越。它被列入1997年国家外交的一项大事,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是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环太平  相似文献   

14.
1405年,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27800多名将士开始了首下西洋的航程。此后28年间,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扬帆南行,多次行经东南亚、南亚等地。600多年后的今天,"郑和"舰满载着数百名未来海军指挥军官又一次沿着郑和曾经走过的航迹,再次踏上了蓝色的征程。  相似文献   

15.
这里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这里是素有“天下第一码头”美誉的江苏太仓港,这里更是一片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比翼腾飞的热土。在这片土地上,如何实现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太仓市委书记、市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浦荣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在推进国防与经济建设的征程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相似文献   

16.
《郑和下西洋》由日本学者所著,上海科学出版社在2003年5月翻译出版。全书共7章,分别讲述了靖难与靖海、从阉官到皇华使者、大航海时代的中华帝国、帝国特混舰队、季风浸润的锦绣之地——西洋和云帆高在海洋上,是了解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的难得典藏之书。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该  相似文献   

17.
由“深圳”号导弹驱逐舰和“南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人民海军舰艇编队,沿着郑和当年下西洋的航线,首次穿越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好望角,途经马来  相似文献   

18.
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指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确实,明代郑和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下西洋,(1405—1433年),远航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而且亦对世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在其著作《陶瓷之路》就指出:“十五世纪初期发生了把中国陶瓷和东非直接连接起来的重大事件,这就是著名的‘郑和远征’,即赫赫有名的中国大海军在印度洋的活动;”“如此庞大的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大规模活动是空前的,到目前为止也可以说是绝后  相似文献   

19.
建设海洋强国,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装备先行。这就要求船舶工业勇担历史重任,抢占海洋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为我国广泛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提供立体化的物质保障。新的使命事实表明,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600多年前,我国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就是依托明朝强盛的造船业。没有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和雄厚的造船能力作保证,郑和远航就难以保持每次出航编队拥有舟船200艘左右的规模。近代以  相似文献   

20.
素有“江苏大门”之称的太仓县浏河镇,是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民族英雄、爱国将领戚继光,曾在浏河带兵抗击倭寇。明永乐年间,著名的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统官兵2.7万余人,驾海船208艘,七下西洋,其中有五次在浏河启航。他们根据这些资料,编写了教材“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