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间谍活动在这些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成就了一些知名的"间谍",还造就了部分善于用"谍",敢于用"谍"的军事将领.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中国古代早期的"间谍"理论,并对此后2000多年的间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说过这样的话:"由于得知双方部署是战争取胜的关键,所以运用谍报人员已成为现代战争中的普遍手段."有些间谍甚至改变了战争的进程,改变了国家的命运.1941年,日本政府破获了一起间谍案,由此,直接导致了日本近卫内阁的倒台,这起间谍案的主角,二战六大间谍奇案的谍首、被誉为"红色谍星"的人物是谁呢?他就是理查德·佐尔格.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是中国和日本之间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的战争,发生在1894年即清朝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故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至8月1日中国清朝政府对日宣战和日本明冶天皇发布宣战诏书,1895年4月17日以签署中日《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  相似文献   

4.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制定了相关战俘政策,包括:为战俘营命名、为战俘营选址、设置战俘营规模和管理规定、规定战俘待遇以及战俘营管理月报制度等。甲午战争中日本制定的战俘政策是其后历次战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所制定的战俘政策的原点和基础。日本战俘政策是配合日本长期对外战争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为日本在国际上获得了"文明国"的声誉而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  相似文献   

5.
日俄战争是日本继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帝国扩张道路上发动的又一场决定性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沙俄以极端轻视日本的姿态投入战争,屡遭败绩,最终不得不承认战争失利。其情报管理能力与情报保障能力水平低下是导致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日本因拥有全面情报战理念并在情报工作中花费巨资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战后一跃跻身世界列强。  相似文献   

6.
“间谍”一词,渊源于“谍”——这是中国古代对侦探人员的通称。《说文解字》载:“谍,军中反间也”。“间”字最初指敌人的弱点、罅隙。“谋知敌情,而乘间隙入之也”,正是谍的目的。①后来“间”和“谍”复合成一个词,古人则把使用间谍的行为简称为“用间”。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间谍情报活动甚为猖獗.特别是对军队开展的策反、渗透、窃密、可以称得上是“秘密战争”,一旦得逞,将直接损害国家的军事利益,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安全乃至存亡。以下记述几则谍海轶事,希望能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8.
“美艳红妆,原是杀人利刃;石榴裙下,几多将帅骷髅。”当人们一提起女间谍,便会自然而然地把她们与美貌联系在一起。这类联系虽过分夸张女间谍色相作用的厉害,但的的确确闻名于世的二战王牌女谍南希、川岛芳子、卡拉、索米娅无一不是绝色佳人。但是,日本二战王牌女谍内山智美子却是一个谁见了都说丑的女人。你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可事实却的确如此。 1939年8月6日,日本谍报局来了个奇丑无比的女人。她身材矮小,额头凸出,一张灰色扁圆脸上长满了刺疮,鼻子扁平,两只眼睛浑浊无光,半睁半闭,嘴巴阔大无比,嘴唇肥厚,几颗黄黄的牙齿毫无遮掩地显露出来,令主考官恶心得直想呕吐。这个女人就是内山智美子。她的“三寸绝技”使她成功走向间谍生涯,并成为日本二战的王牌女谍。  相似文献   

9.
1894年8月,日本凭借着明治维新后发展起来的军事实力,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大规模侵华战争。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的甲午年,故史称甲午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仅蒙受了败战的屈辱,而且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相似文献   

10.
在甲午战前中日国家战争系统的力量竞赛中,日本在地理约束力与历史引导、危机应对能力与文化转型效果、政治整合力及军事战略目标以及战争动员力与军队近代化建设水平等方面,积聚了比清王朝更集中、更强大的战争能量,而清王朝只是进行外交、军事与技术的有限近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没有完成从古代国家向近代国家的转型。因此,甲午战争的胜负在战前已成定局。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关条约》签订110周年之际,由关捷等主编的《中日甲午战争全史》①丛书(全六册)由吉林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该套丛书资料丰富、视野宏阔、体系天成,分别从战前、战争、战后、思潮、人物等五个角度对甲午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战争经过、战后纷争和甲午战争前后的社会思潮进  相似文献   

12.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在波诡云谲的世界谍坛似乎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他的名字远不如一代谍枭佐尔格、“月亮女神”辛西娅等人响亮。《纽约时报》在报道他的间谍生活后惊呼:“这是战后给西方带来最大损失的间谍案。”  相似文献   

13.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经过长期准备、精心谋划而决然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日本明治政府确立了"大陆政策",奠定了由海向陆、对外扩张的理论和政策基础,首要目标是灭亡中国。以1887年《清国征讨策案》为标志,日本制定详尽的作战构想,加速进行扩军备战。至甲午战前,完成了全部战争准备。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对今天的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徐平  潘霏 《军事史林》2014,(1):59-64
日军大本营是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前日本发动大规模战争期间的陆海军最高统帅部。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至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帝国陆海军曾三次设置战时最高统帅机关——大本营,通过下达大本营命令(大本营陆军部命令或大本营海军部命令等)的形式发布天皇敕命,统一指挥陆海军战略行动,是直属于天皇的最高司令部。大本营是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陆海军对立的产物。二战时期日军的大本营被同盟国称为“帝国总司令部”。  相似文献   

15.
方亮 《环球军事》2010,(24):52-53
许多话题可以作为2010年的军事主题,而“间谍”绝对是其中的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年初以色列摩萨德对哈马斯高官马巴胡赫的暗杀为全年的“间谍秀”开了一个好头,而俄美间谍案则贯穿整个下半年,成为整场秀最为华彩的乐章。时值年底,《谍海风云》栏目为您挑出5起2010年最为引人注目的间谍案,帮助读者们把脉2010年谍海暗战。  相似文献   

16.
在人们的印象中,间谍绝对是身怀绝技、机智无比的神秘人物。然而,事实并非都是这样。在浩瀚的谍海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令人哭笑不得的外行间谍,印度公主努尔·艾娜雅特·汗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出身名门的间谍 1915年,努尔出生于印度南部一个王公家庭,幼年移居法国,讲得一口流利的法语和英语。1940年法国战败后,努尔随家人一  相似文献   

17.
<正>120年前的1894年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带给中国的苦难不堪回首。而日本则通过侵华战争获得割地和巨额赔款,实现了大和民族的复兴之梦。如今,以安倍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试图重温旧梦。来自日本的挑战让中国社会难以释怀,中日对抗似乎成了当今中国严重的外部挑战,因此国民对"甲午"的特殊关注必然首先针对日本。然而,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的两个主要大国,中日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到地区和平稳定。今天的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是十九世纪末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虽然分海陆两个战场,但是,无论是日本的侵略还是小国的反侵略,双方都以一支近代化的海军作为战争的主要工具。战前两国海军近代化进程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负结局。探讨甲午战争同中国海军近代化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对甲午战争史的深入研究,而且可以对今天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以186O军左宗棠创办消越船政局和船政学堂为起点,中国迈出了近代海军建设的第一步。随着新式轮船水师的出现,中国海军开始了走向近代化的漫长历程。清政府建立近代海军…  相似文献   

19.
<正>在4月15日第三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特能集团晋东公司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组织中层及以上领导人员集中观看了《泄密窃密案例警示录》《手机背后的谍网》等警示教育片,各基层单位也开展了保密培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保密防间谍意识;二是利用户外媒体营造保密氛围,在办公楼区域悬挂  相似文献   

20.
高林 《当代海军》2006,(10):74-75
据史料记载,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一直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方面使用的一些重要的军用密码电报,很多被日本破译,致使中国蒙受巨大的损失。中方发现密电码被破译后,几经变更密码,同时增设针对日方密码机的改进型截收破译设备,培训了多批高级破译专家。在抗日战争中,破译了山本大将出巡、偷袭珍珠港、南进战略等多批绝密密码电报,给予日本军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为抗日战争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甲午战争清政府密电码日方了如指掌中日甲午战争,中方之所以惨败,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