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膑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齐国人,在历史上与孙武并称为孙子(即齐孙子),生卒年月不祥,大约与商秋、孟子同时代。其名是因遭迫害受膑刑(即砍去膝盖骨)而得之。孙膑系孙武后世子孙,在军事上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尤其在军事伦理思想方面,有不少创新。《孙膑兵法》是研究孙膑军事伦理思想的可靠史料。一、“战胜而强立”的军人价值观孙武建构了以“安国保民”为核心的军人价值目标体系,并就如何实现“安国保民”之目的,提出了“恃守”、“善攻”、“慎战”等一系列战略原则。孙膑继承和发展了孙武这一思想,在举兵用…  相似文献   

2.
马梅 《国防》2006,(11):83-84
战国中期,出现了一位身残志坚、独步千古、名垂青史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谋略家,他就是在我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军师孙膑。身残志坚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子孙,出生在齐国的阿、鄄(今山东阳谷、鄄城)之间,生卒年月不详。根据有关史料推测,其生活的年代大概与商鞅、孟轲同时。孙膑曾与魏国将军庞涓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同习兵法。庞涓学成之后,下山投奔魏国,深得魏惠王重用,被任为将军。可他自知才能不及孙膑,担心孙膑受到魏惠王重用。因此,秘密派人把孙膑召到魏国。孙膑赴魏之后,庞涓寻机对他施以酷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即将他的膝盖骨剔掉,造成…  相似文献   

3.
“谋攻”意为谋划攻战。本篇主要论述谋划攻战的策略, 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和“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即根据敌我数量对比选择不同战法的作战指导思想,主张“将能而君不御”,赋予前方将领充分的指挥权, 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战争规律。本篇是《孙子兵法》中的名篇,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在军事上具有重  相似文献   

4.
攻书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叶剑英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叶帅自己写的上述诗句赞扬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当我们朗读和揣摩这诗句的时候,谁不感到这“攻”字用得极妙。近日,翻阅一位酷爱读书的民兵同志的笔记本,发现扉页上工整地录写着这两句诗。笔记本的主人告诉,这诗句一直启示他读书要有攻城  相似文献   

5.
徐刻 《政工学刊》2010,(6):72-72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战胜了争霸对手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由此可见,善于用人无疑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刘邦的用人方法对今天我们各级管理者提高领导水平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6.
杨月虹 《国防》2008,(4):78-79
围魏救赵,源于战国时期的齐魏桂陵之战。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354年,魏国进攻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公元前353年,齐王派出了一支8万人的队伍,由田忌任统帅,孙膑为军师,前去救  相似文献   

7.
从《孙子兵法》到《孙膑兵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对军事伦理的重视与发展。从“安国保民”到“战胜而强立”的战争伦理观、从“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到“人为贵”的治军伦理原则、从“五德”到“知道”的将帅武德修养、从“君命有所不受”到“御将,不胜”的军人道德选择、从“众陷于害”到“战日有期,务在断气”的军事道德环境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孙膑与孙武的军事伦理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战争末期,面对强大的美军舰队,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完全丧失了与之对抗的能力,能拿得出手的战法,只有自杀式攻击(日本称为“特攻”——编者注)。因此,1945年初日本开始大规模自杀式攻击的准备,几乎所有型号的飞机都开始特攻化改装,水上侦察机自然也不例外。于是,笨重的三座水上侦察机也参与其中,但与其它自杀机不同的是,三座水侦带有起落架,驾驶员可以中途放弃任务改飞到应急基地降落。在冲绳战役时进行的10次“菊水特攻”中,就见到其身影,只不过这种笨拙的飞机鲜有战绩。  相似文献   

9.
王金龙 《国防》2006,(7):77-7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军以此为幌子偷偷向苏联边境调集军队,秘密部署攻苏行动,而苏军却视条约为“护身符”,几乎未做任何准备。1941年6月22日,德军出动190个师,约550万人,兵分三路突然向苏联发起猛攻,第一天便侵入苏联50多公里,致使苏军陷入困境。苏联的惨痛教训,让人想起孙子的一句话:“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换言之,任何时候都不可把安危寄希望于敌人的“不来”、“不攻”上,而要把基点定在己方充分准备、无懈可击、无机可乘上。战争的变数很大,并非以单方意愿…  相似文献   

10.
“威”从何来?董月礼兵法云:身为统帅,必立之以威,取之以信。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有效地驾驭部属,管理好部队,就不能没有威信。古今中外,带兵者都很重视取信立威之道:孙膑靠严明的纪律,吴起靠爱护士卒,拿破仑靠知人善任,孔明靠才华横溢,谭政靠坦诚正直。在社会...  相似文献   

11.
朱京斌 《环球军事》2010,(15):56-57
二战中,日本坦克性能之差无以附加。别说与苏军T-34相比,就连在西线战场上总被德军欺负的美国M4“谢尔曼”坦克都打不过。太平洋战争中,没有一种日本坦克可以打穿“谢尔曼”坦克那并不厚重的装甲,甚至连美军侦察用的M3轻型坦克都打不过。1945年初,当美军登陆吕宋岛,展开全面地面进攻后,日军开始全面实施自杀攻击。连一直很金贵的坦克部队也加入其中,在伊利萨狭道,日军利用地形和美军的疏忽,实施了唯一一次成功的坦克特攻战。  相似文献   

12.
以新一代无翼式气动布局导弹为背景,在大攻角气动特性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在导弹主动段、攻角在180°范围内变化的导弹飞行特性,得出了90°内大攻角最大转弯能力和180°攻角附近最大降速效果的结论。进行了俯仰平面S型轨迹机动飞行仿真,仿真结果说明了大攻角飞行的高机动特性。  相似文献   

13.
任力 《军事历史》2006,(7):50-51
"谋攻"意为谋划攻战.本篇主要论述谋划攻战的策略,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和"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即根据敌我数量对比选择不同战法的作战指导思想,主张"将能而君不御",赋予前方将领充分的指挥权,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战争规律.本篇是《孙子兵法》中的名篇,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军事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也有启示意义,值得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本篇的思想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随着去年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的行动进入尾声,并将反恐矛头迅速转向伊拉克后,美国及西方媒体上关于攻伊“倒萨”的“猛料”新闻便铺天盖地,“天机”频显。可半年多时间过去后,无论是美国政府、军方还是主流媒体披露的“内幕消息”、“独家报道”、“开战计划”等,多被证明是子虚乌有或是夸大其辞。这正应了丘吉尔先生的一句名言:“在战争时期,真实是如此宝贵,它必须时时刻刻用诺言来加以保卫。”  相似文献   

15.
铜川军分区下辖的两县两区和预备役团5家单位,各选各自的突破口,各唱各自的“重头戏”,各抓各自的侧重点,攻弱项寻求突破,固强项再求提高。形成“上下同心必武装,各显神通争创先进”的喜人局面。 铜川预备役团军事训练是强项,这个团今年继续确立了“以军事训练为中心,带动全团工作上台阶”的工作思路,以提高“两个快速反应能力”为目标,狠抓江泽民主席对军队建设“五句话”总要求的落实。该团下辖的30个企业,70%属亏损企业,因而给他们确立了预备役以“抓好亏损企业武装部正规化建设”为“重头戏”,突出国防宣传教育,确保民兵军  相似文献   

16.
以著名军事家孙膑的军事思想为依据 ,综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为引证 ,系统论述了其最具特色的“人为贵”思想  相似文献   

17.
直升机攻潜策略是反潜战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研究攻潜策略实质是确定最优投雷点,即直升机的最优接近航向和投雷时刻。本文研究的结果是:如果目标作等速直线运动,则直升机的最优接近策略为平行接近法。  相似文献   

18.
《政工学刊》2010,(7):79-79
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世博园内人潮涌动,其中不乏专程前来的外国领导人和游客。一位首次来中国的外国朋友说,除了世博园、外滩、城隍庙等“必看”项目外,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普通的中国人。此前,他从别人那里听到,中国人是“不守秩序”和“大声说话”的代名词。令人尴尬的是,据报道,上海世博园中已经出现了哄抢预约券的情况,甚至有推人、打骂等种种不雅现象,以致工作人员怒喊:“不要给中国人丢脸!”的确,在这“万国博览”的场合,每个中国人的举止不仅关乎个人形象,还关乎整个国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不攻塘沽先打天津决策是怎样形成的毕健忠在平津战役中,先攻克塘沽在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曾称:“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361页)但是,毛泽东后来放弃先攻塘沽,改为先...  相似文献   

20.
读过不少贪官的忏悔书,不难发现,“侥幸”是个高频词汇:“我怀着侥幸心理,违反规定,谋取不法利益”“贪婪和侥幸之心再次战胜了理智”“最终还是侥幸心理占了上风”……更有甚者,有人在接受组织审查调查期间还抱着侥幸心理,以为能靠着自己的小伎俩、小花招蒙混过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