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超视距引导攻击误差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敌发现,先敌攻击,争取先机制敌,是导弹攻击的重要原则.实施超视距导弹攻击,关键在于引导兵力的准确的引导.超视距引导的导弹攻击,导弹对目标的捕捉能力取决于引导配系的引导精度和导弹本身的技术、战术性能.提出了影响舰舰导弹超视距攻击误差的三要素,给出了导弹射击概率偏差的计算方法,并就对平台延伸定位法,反向延伸平台定位法和GPS定位法的定位误差进行分析,指出了引导站的安全角的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舰空导弹编队反导拦截决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舰空导弹拦截反舰导弹的作战使用问题,是海军对空防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舰空导弹对反舰导弹的拦截决策又是此课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立足于海军对空防御作战的实际需要,利用0-1整数规划的方法,研究编队在受到敌多发反舰导弹攻击情况下,舰空导弹对反舰导弹进行拦截的最佳拦截方案的统一优化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3.
赵利  陆文强 《环球军事》2009,(19):38-38
新型机动岸舰导弹方阵由新型机动岸导团的官兵组成。为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和未来信息作战需要,人民海军首支新型机动岸舰导弹团于2004年正式组建。国产新型岸舰导弹火力范围能够覆盖我国近海作战的主要区域,能够对近海活动的敌大中型战斗舰艇编队实施有效攻击。  相似文献   

4.
水面舰艇是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海上作战的重要使命。其中,舰载武器及其火控系统是水面舰艇作战任务的最终执行者,一艘舰艇往往装备有对空、对海、反潜、对陆攻击等多种舰载武器系统,执行相应的攻防任务。对海武器系统水面舰艇对海主要武器是舰舰导弹,此外还有舰炮和鱼雷,形成几个层次的对海火力。舰载直升机也能够攻击防空能力弱的水上目标,如小艇、军辅船等。舰舰导弹射程从几千米到几百千米,在远、中、近不同距离上发动攻击。除了个别大型舰艇外,一般在驱逐舰和导弹快艇上装8枚左右导弹,护  相似文献   

5.
反舰导弹突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舰导弹是指从空中、水面、水下或岸基平台发射,用于攻击敌水面舰船的导弹。按发射平台不同,反舰导弹可分为空舰导弹、舰舰导弹、潜舰导弹和岸舰导弹;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按导弹飞行剖面可分为大攻角俯冲和掠海飞行导弹。自40年代问世以来,反舰导弹已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在多次海上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种效费比很高的武器,1~2枚单价为四五十万美元的导弹就能使价值为1~2亿美元的大型战舰丧失战斗力,甚至沉没。但在反舰导弹防御技术日益成熟和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反舰导弹的突防能力已成为各国  相似文献   

6.
根据舰舰导弹攻击时使用雷达方式的不同,可将舰舰导弹攻击主要归结为三种样式,即其他兵力引导攻击样式、被动雷达攻击样式和主动雷达发波攻击样式。衡量各个攻击样式优劣主要考虑攻击的隐蔽性、命中率和发挥武器最大射程等三个因素。为此建立舰舰导弹攻击样式选择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从衡量各攻击样式优劣的三个主要因素出发,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以其他兵力引导攻击为最佳攻击样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未来15年将是地(舰)空导弹大发展的15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中目标的防区外攻击,战术弹道导弹的威胁以及无人驾驶飞机的广泛应用,要求地(舰)空导弹具有更大的射程、更高的火力密度和更精确的制导控制。这就从客观上提出了发展新一代地(舰)空导弹的要求。由于相控阵雷达的进一步成熟,精确制导控制技术的突破,为新一代地(舰)空导弹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过近10年的开发,第4代地(舰)空导弹已进入发展中期。今后15年将是这一代地(舰)空导弹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为了更换第2代地(舰)空导弹,也必将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空中目标的防区外攻击,战术弹道导弹的威胁以及无人驾驶飞机的广泛应用,要求地(舰)空导弹具有更大的射程、更高的火力密度和更精确的制导控制。这就从客观上提出了发展新一代地(舰)空导弹的要求。由于相控阵雷达的进一步成熟,精确制导控制技术的突破,为新一代地(舰)空导弹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过近10年的开发,第4代地(舰)空导弹已进入发展中期。今后15年将是这一代地(舰)空导弹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为了更换第2代地(舰)空导弹,也必将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研究现代海战中使用反辐射导弹对抗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给出舰空导弹的最大可攻击数和平均攻击数,基于反辐射导弹攻击雷达的概率和反辐射导弹被舰空导弹击落的概率,得到不使用和使用反辐射导弹两种不同情况下反舰导弹损失差异,并通过分析此差异得到反辐射导弹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美苏为取得军事上和政治上优势地位,长期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最突出的表现在研制出了数量众多的各式导弹。在空地(舰)导弹方面,无论是导弹数量还是导弹质量,苏联都可以和美国相抗衡,尤其是其导弹型号繁多,居世界领先地位。1、KC-1(AS-1“狗窝”)空舰导弹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的第一个空地(舰)导弹,主要用来攻击美国航空母舰和其他大型舰艇,也可用来攻击港口设施、铁路枢纽、大型桥梁、军事工业中心等。该弹由米高扬飞机设计局于1947年开始研制,于1953年进入苏联海军航空兵服役。1961年在圣彼得堡举行的海军装备展览会上首次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海上目标如何应对小型无人机蜂群攻击的问题,以"宙斯盾"舰为受袭目标,分析了舰载近防武器对无人机蜂群的拦截能力。在介绍蜂群战法、分析舰载作战体系及近防武器系统组成的基础上,描述了"宙斯盾"舰拦截无人机蜂群作战流程,建立了舰载近防武器系统关键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舰载近防武器对无人机蜂群的拦截效果,为探寻更为行之有效的应对无人机蜂群攻击的手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反舰作战中舰机协同对海搜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导弹的作战效能,优化导弹攻击程序,分析了目标在水面上的散布规律,通过非线性规划的方法优化了直升机起飞时机,建立了舰艇机动模型,得出了使用舰舰导弹攻击条件下的优化搜索方案,以期为作战部队制定作战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舰空导弹是从军舰上发射,攻击空中 飞行目标的武器系统。它主要由导弹、测 量与制导、导弹发射装置和舰面支援设备 组成。舰空导弹与高炮等传统的防空武器 相比,具有作战空域大、杀伤威力强、单 发杀伤概率高等优点,因而受到世界各国 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宁夏科技》2001,(3):4-5
C-801导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反舰导弹.它是一种高亚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的多用途反舰导弹.能进行舰对舰、岸对舰、空对舰等发射.具有较高的命中概率它可装载于导弹快艇、潜艇、护卫舰、驱逐舰上.用于打击敌驱逐舰、护卫舰等舰船。  相似文献   

15.
针对防区外多导弹协同突防要求导弹能够成功突破敌防御系统并击中目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目标的复合制导规律。首先,在敌雷达探测范围的边缘设置虚拟目标,将导弹制导过程分为制导段Ⅰ和制导段Ⅱ。然后,研究了一种基于攻击时间和攻击角度控制的制导规律,使导弹在制导段Ⅰ按指定时间和角度追踪到虚拟目标,导弹转入制导段Ⅱ后在以攻击时间最短为指标函数的最优制导规律导引下攻击真实目标。仿真结果表明该复合制导规律大大提高了多导弹的整体突防能力。  相似文献   

16.
对抗条件下反舰导弹作战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反舰导弹攻击中,可能会遭受到防御方发射舰空导弹、舰炮的抗击和电子对抗的干扰,不同的舰空导弹系统、舰炮武器系统、电子对抗系统,它们的发现概率、反应时间、转火时间等各不相同,反舰导弹的突防能力也不相同.反舰导弹速度、被攻击舰艇大小不同、攻击舰艇角不同、导弹的命中概率也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对反舰导弹舰艇的作战能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综合分析了目前使用效能评估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导弹对舰攻击的实际,给出一种改进的阶段概率法,并对防区外导弹对舰导弹攻击的效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评估的模型。此方法也可应用于其它对地攻击的效能评估。  相似文献   

18.
李丁  王士彬 《环球军事》2009,(19):37-37
军反舰导弹方队携带两种不同型号的反舰导弹接受检阅,它们分别是空舰导弹和舰舰导弹。它们担负着打击敌大中型水面舰艇及编队、封锁海峡、指定海域和开辟航道等作战使命任务。  相似文献   

19.
舰舰导弹是指从水面舰船和潜艇发射,主要用于攻击潜艇、水面舰艇和商船等水上目标的导弹武器系统,具有较高的效费比,是反舰导弹大家族的重要成员。目前世界上有10余个国家能够自行生产舰舰导弹,80多个国家部署有舰舰导弹,但真正经过大量实战检验并能代表当今舰舰导弹发展潮流的当属俄罗斯和美国。作战对象不同,决定战技性能优长美军由于拥有强大的海上航母战斗群,其对反舰导弹的研制起初并非十分重视,直到1967年10月,埃及导弹快艇以俄制“冥河”反舰导弹击沉以色列“艾拉特”号驱逐  相似文献   

20.
基于舰空导弹与目标的六自由度飞行对抗仿真模型,研究了舰空导弹针对不同目标特性、在不同随机风场环境中、存在升阻比误差等情况下的攻击区。大量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舰空导弹的攻击区的特性主要由目标特性决定,并且受到随机风场和导弹升阻比误差的影响。因此,实战过程中应该合理布局导弹武器系统,同时考虑随机风场和升阻比误差的作用,利用有利环境,考虑未知因素的扰动,从而实现高精度对敌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