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伯承同志,从事军旅生活70年,他指挥过无数次战役战斗,撰写大量的军事论著和战役、战斗总结。这些著述,集中反映了刘伯承的军事指挥艺术、作战谋略和马克思主义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的光辉业迹。刘伯承的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认真学习和研究刘伯承的军事论著和军事实践,探讨刘伯承军事思想的特点,对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以及我国的国防建设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一、不当司令愿教书刘伯承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名将,全国解放后担任第二野战军、西南军区司令员和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7月,他得悉中央军委拟创办一所培训我军中高级干部的陆军大学,便写信给党中央、毛泽东,恳请辞去司令员和军政委员会主席职务,愿去办学教书。他认为我军由低级阶段向现代化高级阶段转变,必须办一所正规的高等院校,培训现代化合成军队的指挥员、参谋人员和政工人员。毛泽东对刘伯承的远见卓识、博大胸怀十分赞赏,深知刘伯承在苏联留过学,在我军办过学,既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由他承担…  相似文献   

3.
刘伯承是身经百战的元帅,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军事理论造诣和指挥艺术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贡献.为继承其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军事科学院特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在"刘伯承诞辰100周年军事理论研讨会"上的题词、讲话及入选的70篇优秀论文编纂成书.书名为《论兵新孙吴——论刘伯承的军事理论与实践》,近日将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4.
《刘伯承传》说:“1950年10月27日,刘伯承乘飞机离开他熟悉的山城重庆,前往北京,去担负筹建陆军大学的新工作”,“他提笔给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请求辞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去参与筹建陆大。在信中,他恳切地写道:‘我愿意辞去在西南担任的一切行政长官的职务,去办一所军事学校。’战争已经结束了,我年龄这么大了,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刘伯承传》,546、548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作者紧接着写道:“中共中央很快批准了刘伯承的要求,决定委派这位身经百战、德…  相似文献   

5.
刘伯承元帅是中外著名的革命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陈斐琴、杨远富俩位同志合著的《刘伯承军事理论探索》一书,是一部比较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刻伯承军事理论的专著,是开据刘伯承军事理论这一“宝藏库”的重要成果。 该书在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刘帅充满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涯和战争实践,探讨了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原则、军事哲学思想、谋略和指挥中的辩证思维,政治建军思  相似文献   

6.
刘伯承元帅,在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中功彪青史。但是,你知道这位卓越军事家的青少年时代吗?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出生在四川省开县张家坝一户农民家里。他家境贫寒,母亲生过十几个孩子,却只养活了四男三女,他是男孩中最大的。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号召全党:“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在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学习这段话,感到倍加亲切,深受启发。我们这些跟随刘帅驰骋疆场的老战士,早在50年前就知道他有“常胜将军”称号。过去我常想:刘帅用兵如神、屡战屡胜的奥妙到底在哪里?近几年通过学习我军军战史和《刘伯承军事文选》,联系刘帅的言谈举  相似文献   

8.
分遣与集结是我军的传统战法,也是弱军战胜强敌的有效手段。刘伯承同志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巧妙地运用它打了许多胜仗,总结了许多经验,并有许多精辟论述。现结合解放战争时期,我在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于1947年参加重建江汉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实践,谈一点学习体会。分遣与集结灵活变换刘伯承同志历来强调分遣与集结的灵活变换,他经常告诫我们,分遣与集结要在灵活变换上下功夫。这说明灵活变换对分遣与集结具  相似文献   

9.
杜希国 《环球军事》2014,(3):113-113
刘伯承元帅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素有“川中名将”“军神”之称。他指挥的巨金鱼战役,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军打通平汉路的计划,有力配合了华东解放军在鲁南的作战。在这次战役中,刘伯承的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1947年7月29日,在鲁西南重镇菏泽城北一栋简陋民房的院内,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正在散步。他们刚刚指挥完著名的鲁西南战役,难得这么轻松一下。“报告首长,紧急电报!”参谋人员将一份刚刚收到的电报交给刘伯承。刘伯承先粗略看了一眼,脸色立刻凝重起来。邓小平从刘伯承的神色中已看出这份电报绝对不寻常。他连忙接过了电报。果然,这份电报是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上面标着的AAA字样十分醒目。邓小平明白,3个A字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示最紧急、最秘密的电报等级。刘邓大军刚刚打了大胜仗,还未及休整,毛泽东为什么又亲自给他…  相似文献   

11.
刘伯承治校三法李建华刘伯承是著名的无产阶级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统帅之一,并在军队院校建设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治校方法很多,本文在此仅择其三点如下:调贤用才早在人民军队建军初期的1931年底,为培养能文能武的红军干部,以适应...  相似文献   

12.
《军事历史》1983年第7期发表了刘伯承同志《论合围钳形攻势》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刘伯承同志极为重视对合围钳形攻势战法的研究和运用。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曾说:“我们作战的基本方式是钳形攻势,分割包围。但是要因现实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兵贵精,将贵谋,历来兵战计为首。刘伯承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非常注重对谋略的研究和运用。在他组织的多次战役战斗中,无不体现了谋深计远、多谋善断的军事指挥艺术。刘伯承常说:“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将帅要善于以各种手段隐匿自己的意图,迷惑引诱敌人,给对方造成错觉和不意,为歼灭敌人创造条件。这是  相似文献   

14.
(一)刘伯承同志一向认为,部队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战斗的成败;而要有良好的素质,就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他常说:没有训练的部队是乌合之众,这样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因此,他对部队的训练工作总是抓得很紧,从部署到检查,都要亲自过问。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前,为了打消部分同志存在的和平麻痹思想,促进部队的军事训练,刘伯承同志主持召开了晋冀鲁豫军区练兵会议。在会议期间,  相似文献   

15.
梁茂芝 《环球军事》2014,(23):55-57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第129师进驻河北涉县,创建了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涉县是该根据地的心脏,最多时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长期驻扎在这里,刘伯承、邓小平就在这里战斗、生活了6年之久。八年抗战中,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根据地的抗日军民作战3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9万多人,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发展到29万余人。日军视刘伯承、邓小平为“眼中钉”,多次重兵“围剿”。1943年5月,刘伯承、邓小平在涉县经历了抗战期间最严重的一次危险……  相似文献   

16.
刘伯承是身经百战的元帅和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这几乎是童叟皆晓的。可刘伯承同时又是一位军事翻译的巨匠,这却是鲜为人知的。最近,书海出版社推出的新著《军事翻译家刘伯承》(陈石平、成英著),告诉我们这位传奇元帅的另一闪光面。著者在掌握大量历史资料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生动的笔触,感人的语言,描述了刘伯承在失去右眼之后,继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后来到莫斯科留学,苦学俄文,从事军事翻译工作的不寻常经历。  相似文献   

17.
刘伯承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而且还是著名的军事教育家,是我军院校建设的主要奠基人。他的军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他军事思想和革命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对此作一粗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秋冬,刘伯承一直在成都治伤.困扰他的不仅是身体的伤痛,还有对前途的忧虑.刘伯承因伤离开部队后,讨贼战事由胜转败.这一方面是因为讨贼军在胜利面前产生骄惰心理,领导层各怀私利,不想继续协力作战,前敌总指挥赖心辉不愿看到熊克武势力强大,竟在攻占重庆后按兵不动,坐失乘胜进军的良机.另一方面,吴佩孚任命...  相似文献   

19.
在刘伯承的军事理论中,凝结了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精华。只要系统地研究他的军事理论,就能清楚地看到他不论是用兵或论兵,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他不愧是一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军事谋略和作战指挥的典范,是一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军事理论家和实战指挥家。  相似文献   

20.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刘伯承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带领部队同国内外敌人进行殊死的较量,所向披靡,勇往直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显示了一位卓越军事家非凡的胆识和气魄。在几十年的带兵实践中,他经纶满腹,挥戈自如,运筹帷幄,屡立战功,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